一种吸气同步胸壁增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41867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6: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吸气同步胸壁增压系统,包含有流量传感器、控制气泵、加压充气背心,流量传感器与呼吸机管路相连;在加压充气背心的胸襟部内侧设有气囊,气囊的两侧分别设有充气口和放气口;在控制气泵的壳体内设有控制电路板、正压气泵、负压气泵,正压气泵、负压气泵分别通过充气软管、放气软管与充气口、放气口相连,正压气泵、负压气泵用于连接充气软管、放气软管的接口处设有分别设有第一、第二电磁阀,第一、第二电磁阀与控制电路板连接,控制电路板与流量传感器连接,在外壳的正面设有与控制电路板相连的多个控制开关。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实现背心气囊的自主加压,还可以实现在患者吸气相给予胸壁增压,同时在呼气相给予泄压。同时在呼气相给予泄压。同时在呼气相给予泄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气同步胸壁增压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吸气同步胸壁增压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既往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接受呼吸机送气过程中,患者的局部肺存在过度通气,会造成通气相关性肺损伤。目前已有临床研究验证持续胸壁加压可以降低患者局部肺过度通气风险,但这种持续胸壁加压会增加患者局部肺萎陷风险。因此需要一种在患者吸气相给予胸壁增压,同时在呼气相给予泄压的技术,但是市面上并无相关技术产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吸气同步胸壁增压系统,所述吸气同步胸壁增压系统包含有流量传感器、控制气泵、加压充气背心,
[0004]所述流量传感器与呼吸机管路相连,用于监测管路中气体流量;
[0005]在所述加压充气背心一侧设有一道将背心的前片和后片分开的竖向开口,且前片和后片在该侧均设有束缚带,两条束缚带之间通过魔术贴可撕拉连接,在所述加压充气背心的胸襟部内侧设有气囊,气囊的两侧分别设有充气口和放气口;
[0006]在所述控制气泵的壳体内设有控制电路板、正压气泵、负压气泵,所述正压气泵、所述负压气泵分别通过充气软管、放气软管与所述充气口、所述放气口相连,所述正压气泵、负压气泵用于连接所述充气软管、所述放气软管的接口处设有分别设有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均与所述控制电路板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流量传感器连接,在所述外壳的正面设有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相连的胸壁加压开关、吸气同步开关以及充气开关、放气开关。
[0007]进一步的,所述壳体设有灯孔,在所述灯孔内设有多色LED灯珠,所述LED灯珠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焊接连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电路板通过信号电源线与所述流量传感器通信连接并由所述控制气泵为所述流量传感器进行供电,所述信号电源线的一端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设有快插接头与所述流量传感器插接连接。
[0009]先将流量传感器连接在呼吸机管路中,监测管路中气体流量,来区分吸气相和呼气相,并转为电信号传递给控制气泵。给患者穿上充气背心,通过充放气软管连接控制气泵。当操作者打开胸壁加压开关时,气泵给予背心持续充气直至胸壁背心压力达到合适程度时,操作者关闭胸壁加压开关,此时充气背心为持续胸壁加压。当操作者打开吸气同步开关后,充气背心将随着吸气相或呼气相同步快速进行增压或泄压。
附图说明
[00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
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1]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吸气同步胸壁增压系统的原理图;
[0012]图2为本专利技术控制气泵的壳体示意图;
[0013]图3为本专利技术加压充气背心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专利技术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专利技术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专利技术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0015]为了彻底理解本专利技术,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步骤以及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0016]参照图1

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吸气同步胸壁增压系统,吸气同步胸壁增压系统包含有流量传感器10、控制气泵20、加压充气背心30。
[0017]流量传感器10与呼吸机管路相连,用于监测管路中气体流量。
[0018]在加压充气背心30一侧设有一道将背心的前片31和后片32分开的竖向开口33,且前片和后片在该侧均设有束缚带34,两条束缚带34之间通过魔术贴可撕拉连接。采用该设计可以方便加压充气背心30的穿着,同时借助束缚带34可以将加压充气背心30紧贴在病人身上。在加压充气背心30的胸襟部内侧设有气囊35,气囊35的两侧分别设有充气口和放气口。
[0019]在控制气泵20的壳体内设有控制电路板21、正压气泵22、负压气泵23,正压气泵22、负压气泵23分别通过充气软管22

1、放气软管23

1与充气口、放气口相连,正压气泵22、负压气泵23用于连接充气软管22

1、放气软管23

1的接口处设有分别设有第一电磁阀22

2、第二电磁阀23

2,第一电磁阀22

2、第二电磁阀23

2均与控制电路板21连接,控制电路板21与流量传感器10连接,在外壳的正面设有与控制电路板21相连的胸壁加压开关24、吸气同步开关25以及充气开关26、放气开关27。
[0020]控制气泵20通过连接管路连接充气背心,可给充气背心充气或放气,起到加压或泄压作用,控制电路板21和流量传感器10连接,接受吸气相和呼气相的电信号。
[0021]当操作者打开胸壁加压开关23时,此时第一电磁阀22

2打开且第二电磁阀23

2关闭,正压气泵22给予加压充气背心30持续充气,直至胸壁背心压力达到合适程度时(操作者判断),操作者再次按下胸壁加压开关23,此时第一电磁阀22

2、第二电磁阀23

2均关闭,并同时关闭正压气泵22,使得气囊35维持在当前姿态,为持续胸壁加压。
[0022]当操作者打开吸气同步开关24后,加压充气背心30将随着吸气相或呼气相同步快速进行增压或泄压。在此状态下,正压气泵22、负压气泵23均处于运行状态,并且第二电磁阀23

2处于常通状态,第一电磁阀22

2根据呼吸频率来切换打开关闭状态:第一电磁阀22

2打开时,正压气泵22快速充气且气量大于负压气泵23的气量,使气囊35体积增大以对病人
胸部施压;第一电磁阀22

2关闭时,气囊35失去进气,在负压气泵23作用下使膨胀后的气囊35体积缩小减少对病人胸部的压迫。
[0023]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壳体设有灯孔,在灯孔内设有用于显示正反转气泵22的正反转状态的多色LED灯珠28,LED灯珠焊接固定在控制电路板21上,通过LED灯珠28的颜色来显示气囊35的充气和放气状态。
[0024]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控制电路板21通过信号电源线11与流量传感器10通信连接并由控制气泵20为流量传感器10进行供电,信号电源线11的一端与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设有快插接头与流量传感器10插接连接。控制气泵20与流量传感器10和气囊35均采用可拆卸连接,方便拆卸和移动。
[002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气同步胸壁增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同步胸壁增压系统包含有流量传感器(10)、控制气泵(20)、加压充气背心(30),所述流量传感器(10)与呼吸机管路相连,用于监测管路中气体流量;在所述加压充气背心(30)一侧设有一道将背心的前片(31)和后片(32)分开的竖向开口(33),且所述前片(31)和所述后片(32)在该侧均设有束缚带(34),两条束缚带(34)之间通过魔术贴可撕拉连接,在所述加压充气背心(30)的胸襟部内侧设有气囊(35),气囊(35)的两侧分别设有充气口和放气口;在所述控制气泵(20)的壳体内设有控制电路板(21)、正压气泵(22)、负压气泵(23),所述正压气泵(22)、所述负压气泵(23)分别通过充气软管(22

1)、放气软管(23

1)与所述充气口、所述放气口相连,所述正压气泵(22)、负压气泵(23)用于连接所述充气软管(22

1)、所述放气软管(23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凯居旻杰张诗敏亚夏尔江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