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窥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1448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6:05
本申请提供一种内窥镜,包括操作部、镜管、头端和第一拉索,头端包括本体、转动基座、支撑件、第一弹片、成像元件和照明元件;第一拉索近端连接至操作件,远端连接至第一弹片;本体具有一容纳腔,支撑件固定于容纳腔内壁,转动基座设有一限位凹槽和挤压面,转动基座用于安装成像元件或照明元件,支撑件一端抵接于限位凹槽,第一弹片夹设于挤压面和容纳腔内壁之间;操作件拉动第一拉索时会带动第一弹片抵推转动基座转动,操作件放松第一拉索时,第一弹片使转动基座复位。本申请用简单、低成本的结构实现了成像元件和照明元件的角度调节。实现了成像元件和照明元件的角度调节。实现了成像元件和照明元件的角度调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窥镜


[0001]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涉及一种内窥镜。

技术介绍

[0002]内窥镜是常用的辅助医疗器材,内窥镜因其微创、精准、快速诊疗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
[0003]在检查或手术过程中,为了使操作者可以清楚看到手术部位的整体情况,通常通过在内窥镜的镜管前部设置可弯管,通过弯曲镜管将带有摄像头等成像元件的头端朝向需要观察或手术的部位。但是这些技术方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需要有较大的空间供可弯管弯曲,而且在镜管为硬管的情况下无法应用,二是需要较多微小零件和精细构造的相互配合,生产制作难度大、成本高。因此若能在镜管不弯曲并且较少使用微小零件或不使用微小零件的情况下也能调节成像元件和照明元件的角度,可显著增加内窥镜的检查效率、提高其应用的适应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不足之处,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在镜管不弯曲并且较少使用微小零件和精细构造的情况下也能实现成像元件和照明元件的角度调节的内窥镜。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内窥镜,包括:操作部,设有操作件;镜管,近端连接至所述操作部;头端,连接至所述镜管的远端,包括本体、转动基座、支撑件、第一弹片、成像元件和照明元件;第一拉索,近端连接至所述操作件,远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弹片;其中,所述本体具有一容纳腔,所述支撑件固定于所述容纳腔内壁,所述转动基座设有一限位凹槽和挤压面,所述限位凹槽与所述挤压面分别位于所述转动基座相对的两侧,所述转动基座用于安装所述成像元件或所述照明元件;所述支撑件一端抵接于所述限位凹槽,所述第一弹片夹设于所述挤压面和所述容纳腔内壁之间,所述操作件拉动所述第一拉索带动所述第一弹片移动并使所述弹片压缩变形,同时所述第一弹片抵推所述转动基座,使所述转动基座绕所述支撑件抵接于所述限位凹槽的一端转动,所述操作件放松所述第一拉索时,所述第一弹片使所述转动基座复位。
[000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凹槽由所述转动基座上的两个平面相交形成。
[000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部和固定部,所述支撑部一端抵接于所述限位凹槽,所述支撑部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容纳腔内壁。
[000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头端还包括第二弹片,所述第二弹片与所述第一弹片分别位于所述转动基座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弹片包括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一弹性部固定于所述容纳腔内壁,所述第二弹性部抵接于所述转动基座,所述转动基座转动时抵压所述第二弹片产生变形。
[00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第二弹片一体成型。
[0010]本申请还涉及另一种内窥镜,包括:操作部,设有操作件;镜管,近端连接至所述操作部;头端,连接至所述镜管的远端,包括本体、转动基座、支撑件、第三弹片、成像元件和照明元件;第一推杆,近端连接至所述操作件,远端与所述转动基座抵接;其中,所述本体具有一容纳腔,所述支撑件固定于所述容纳腔内壁,所述转动基座设有一限位凹槽和挤压面,所述限位凹槽与所述挤压面分别位于所述转动基座相对的两侧,所述转动基座用于安装所述成像元件或所述照明元件;所述支撑件一端抵接于所述限位凹槽,所述第三弹片夹设于所述转动基座和所述容纳腔内壁之间,所述第三弹片部分固定于所述容纳腔内壁且部分抵接于所述转动基座,所述第一推杆的远端与所述挤压面抵接,所述操作件推动所述第一推杆抵推所述转动基座转动,同时所述转动基座抵推所述第三弹片产生变形,所述操作件拉回所述第一推杆时,所述第三弹片使所述转动基座复位。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弹片与所述挤压面位于所述转动基座的同侧,所述第三弹片包括第三弹性部和第四弹性部,所述第三弹性部固定于所述容纳腔内壁,所述第四弹性部抵接于所述挤压面;或,所述第三弹片与所述限位凹槽位于所述转动基座的同侧,所述第三弹片包括第五弹性部和第六弹性部,所述第五弹性部固定于所述容纳腔内壁,所述第六弹性部抵接于所述转动基座。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弹片与所述限位凹槽位于所述转动基座的同侧,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第三弹片一体成型。
[0013]本申请还涉及另一种内窥镜,包括:操作部,设有操作件;镜管,近端连接至所述操作部;头端,连接至所述镜管的远端,包括本体、转动基座、第四弹片、成像元件和照明元件;第一推杆,近端连接至所述操作件,远端与所述转动基座抵接;其中,所述本体具有一容纳腔,所述第四弹片包括第七弹性部和第八弹性部,所述第七弹性部固定于所述容纳腔内壁,所述第八弹性部固定于所述转动基座,所述转动基座用于安装所述成像元件或所述照明元件;所述操作件推动所述第一推杆,使所述第一推杆的远端抵推所述转动基座靠近所述第七弹性部的一侧,驱使所述转动基座绕所述第七弹性部与所述第八弹性部的连接处转动,同时所述转动基座带动所述第四弹片产生变形,所述操作件拉回所述第一推杆时,所述第四弹片使所述转动基座复位。
[00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本体设有让位缺口,所述转动基座转动时所述转动基座部分从所述让位缺口处露出。
[0015]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内窥镜,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的至少一种:1、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内窥镜,利用小型化的成像元件和照明元件,通过简单的组件和简单的组件配合实现转动基座在头端的容纳腔中旋转,可在镜管不弯曲的情况下增大内窥镜的视野范围,提高检查效率和应用范围;2、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内窥镜,通过支撑件与限位凹槽的设置,支撑件一端卡在限位凹槽内,为转动基座提供了转动的支撑点且转动基座在转动过程中不会窜动,这种转动实现方式无需在转动基座上开设微小尺寸的转孔,无需设置微小尺寸的销轴,也无需考虑销轴的固定,降低了生产和加工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对加工精度的要求;3、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内窥镜,采用第一弹片作为给转动基座提供恢复力的组件,第一弹片生产工艺简单,生产加工成本低,且因是片状结构,可提供较大的焊接(粘结)面
积、焊点(粘结)位置,容易将其固定在其他组件上,相比于利用弹簧实现转动基座的复位,避免了微小尺寸弹簧的生产加工难度以及微小尺寸弹簧的安装难度;4、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内窥镜,限位凹槽由转动基座上的两个平面相交形成,大大降低了限位凹槽的形成难度,便于对转动基座的加工;5、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内窥镜,通过在支撑部的另一端设置固定部,可为支撑件提供较大的焊接(粘结)面积、焊点(粘结)位置,容易将其固定在本体的容纳腔内壁上,降低了支撑件的固定难度;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内窥镜,通过设置第二弹片,为转动基座提供了除第一弹片之外的弹性恢复力,可提升转动基座复位的稳定性,同时第二弹片为转动基座提供了支撑点,降低了转动基座在转动过程中发生窜动的风险,也可使转动基座稳定的停留在转动范围之间的任一状态;7、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内窥镜,支撑件与第二弹片一体成型,可降低零部件的使用数量,节省生产成本和安装成本;8、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内窥镜,通过在本体上设置让位缺口,可为转动基座的转动提供让位空间,降低转动基座对本体中容纳腔空间的占用,进而降低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包括:操作部,设有操作件;镜管,近端连接至所述操作部;头端,连接至所述镜管的远端,包括本体、转动基座、支撑件、第一弹片、成像元件和照明元件;第一拉索,近端连接至所述操作件,远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弹片;其中,所述本体具有一容纳腔,所述支撑件固定于所述容纳腔内壁,所述转动基座设有一限位凹槽和挤压面,所述限位凹槽与所述挤压面分别位于所述转动基座相对的两侧,所述转动基座用于安装所述成像元件或所述照明元件;所述支撑件一端抵接于所述限位凹槽,所述第一弹片夹设于所述挤压面和所述容纳腔内壁之间,所述操作件拉动所述第一拉索带动所述第一弹片移动并使所述弹片压缩变形,同时所述第一弹片抵推所述转动基座,使所述转动基座绕所述支撑件抵接于所述限位凹槽的一端转动,所述操作件放松所述第一拉索时,所述第一弹片使所述转动基座复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凹槽由所述转动基座上的两个平面相交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部和固定部,所述支撑部一端抵接于所述限位凹槽,所述支撑部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容纳腔内壁。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所述的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端还包括第二弹片,所述第二弹片与所述第一弹片分别位于所述转动基座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弹片包括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一弹性部固定于所述容纳腔内壁,所述第二弹性部抵接于所述转动基座,所述转动基座转动时抵压所述第二弹片产生变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第二弹片一体成型。6.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包括:操作部,设有操作件;镜管,近端连接至所述操作部;头端,连接至所述镜管的远端,包括本体、转动基座、支撑件、第三弹片、成像元件和照明元件;第一推杆,近端连接至所述操作件,远端与所述转动基座抵接;其中,所述本体具有一容纳腔,所述支撑件固定于所述容纳腔内壁,所述转动基座设有一限位凹槽和挤压面,所述限位凹槽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翔郝进争王臣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宇度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