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聚(乙烯-共-1-烯烃)共聚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12968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6:04
一种双峰聚(乙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峰聚(乙烯


‑1‑
烯烃)共聚物
[0001]本专利技术申请是基于申请日为
2020
年4月
28
日,申请号为
202080026297.2(
国际申请号为
PCT/US2020/030200)
,专利技术名称为“双峰聚
(
乙烯


‑1‑
烯烃
)
共聚物”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2]双峰聚
(
乙烯


‑1‑
烯烃
)
共聚物以及相关方法和制品


技术介绍

[0003]所述领域内或相关的专利申请公开案和专利包括
2018
年7月
31
日提交
US7868092B2、US9169337B2、WO2008147968

USSN 62/712,527。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我们发现了一种双峰聚
(
乙烯


‑1‑
烯烃
)
共聚物

共聚物包含较高分子量的聚
(
乙烯


‑1‑
烯烃
)
共聚物组分
(HMW
共聚物组分
)
和较低分子量的聚
(
乙烯r/>‑

‑1‑
烯烃
)
共聚物组分
(LMW
共聚物组分
)。
共聚物的特征在于包含或由以下指示的特点的唯一组合:其密度;分子量分布;组分重量分数量和粘弹性;以及耐环境压力开裂性和树脂溶胀中的至少一种

另外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包括制备共聚物的方法

包含共聚物和至少一种与共聚物不同的添加剂的配制物

由共聚物或配制物制备制品的方法;由此制备的制品,和制品的用途

具体实施方式
[0005]双峰聚
(
乙烯


‑1‑
烯烃
)
共聚物为物质的组合物

双峰聚
(
乙烯


‑1‑
烯烃
)
共聚物包含较高分子量的聚
(
乙烯


‑1‑
烯烃
)
共聚物组分
(HMW
共聚物组分
)
和较低分子量的聚
(
乙烯


‑1‑
烯烃
)
共聚物组分
(LMW
共聚物组分
)。
共聚物的特征在于包含或由以下指示的特点的唯一组合:其密度;分子量分布;组分重量分数量和粘弹性;以及耐环境压力开裂性和树脂溶胀中的至少一种,替代地其中的每一种

共聚物的实施例的特征可在于改进或另外的特点和
/
或其
HMW

LMW
共聚物组分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特点

共聚物是所谓的反应器共聚物,因为它在单聚合反应器中使用对于同时原位制备
HMW

LMW
共聚物组分有效的双峰催化剂体系来制备

不能通过单独制备
HMW
共聚物组分和单独制备
LMW
共聚物组分,并且然后将单独制备的组分混合在一起来制备相同的共聚物组合物

[0006]双峰聚
(
乙烯


‑1‑
烯烃
)
共聚物是所谓的反应器共聚物,因为它在单聚合反应器中使用对于同时原位制备
HMW

LMW
共聚物组分有效的双峰催化剂体系来制备

双峰催化剂体系包含所谓的对于主要制备
HMW
共聚物组分有效的高分子量聚合催化剂和对于主要制备
LMW
共聚物组分有效的低分子量聚合催化剂

高分子量聚合催化剂和低分子量聚合催化剂在相同反应器条件下在单聚合反应器中操作

据相信,通过此原位单反应器聚合方法在双峰聚
(
乙烯


‑1‑
烯烃
)
共聚物中实现的
LMW

HMW
共聚物组分的共混物的密切性质可不通过在不存在
LMW
共聚物组分的情况下单独制备
HMW
共聚物组分和在不存在
HMW
共聚物组分的
情况下单独制备
LMW
共聚物组分,并且然后在后反应器过程中将单独制备的纯共聚物组分共混来实现

[0007]双峰聚
(
乙烯


‑1‑
烯烃
)
共聚物具有改善的可加工性

这使得其中共聚物被熔融挤出并形成为制品的制造方法成为可能

制品包括模制制品

模制制品可通过如注射模制

旋转模制或吹塑模制的工艺制备,并且可为所谓的小部件吹塑
(SPBM)
制品

制品的实例为瓶子
(
例如小的部件挤出吹塑瓶子
)
和玩具部件

[0008]双峰聚
(
乙烯


‑1‑
烯烃
)
共聚物已提高耐环境压力开裂性

随着
α

烯烃的碳原子数增加
(
例如从1‑
丁烯到1‑
己烯到1‑
辛烯等
)
,预计共聚物实施例的耐环境压力开裂性将增加

[0009]双峰聚
(
乙烯


‑1‑
烯烃
)
共聚物的特征特点和所得改善的可加工性和性能通过用于制备共聚物的双峰催化剂体系赋予

双峰催化剂体系为新的

[0010]以下为另外的本专利技术方面;为便于参考,有些编号如下

[0011]方面
1.
一种双峰聚
(
乙烯


‑1‑
烯烃
)
共聚物,其包含较高分子量聚
(
乙烯


‑1‑
烯烃
)
共聚物组分...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双峰聚
(
乙烯


‑1‑
烯烃
)
共聚物,其包含较高分子量聚
(
乙烯


‑1‑
烯烃
)
共聚物组分
(HMW
共聚物组分
)
和较低分子量聚
(
乙烯


‑1‑
烯烃
)
共聚物组分
(LMW
共聚物组分
)
,所述共聚物的特征在于包含特点
(a)

(e)
和特点
(f2)
中的每一项的特点以及任选地特点
(g)
的组合:
(a)
密度大于
0.955
克每立方厘米
(g/cm3)
,根据
ASTM D792

13(
方法
B
,2‑
丙醇
)
测量;
(b)
第一分子量分布,
M
w
/M
n
比率为
13

25
,其中
M
w
为重均分子量,并且
M
n
为数均分子量,均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
(GPC)

(c)
第二分子量分布,
M
z
/M
w
比率大于8,其中
M
z

z
均分子量,并且
M
w
为重均分子量,均通过
GPC
测量;
(d)
组分重量分数量,其中所述
HMW
共聚物组分小于所述
HMW

LMW
共聚物组分的组合重量的
28
重量%
(wt

)
;和
(e)
高负荷熔融指数
(HLMI

I
21
)

20

45
克每
10
分钟
(

/10
分钟
)
,根据
ASTM D1238

13(190℃

21.6kg)
;以及
(f2)
作为熔体流动比的函数的耐环境开裂性
(
以小时为单位
)
,其中所述函数由方程1定义:
ESCR(10

Igepal

F50)>(10*MFR5*1
小时
)

150
小时
(
方程
1)
,其中
>
意指大于;
*
意指乘法;
ESCR(10

Igepal

F50)
为根据
ASTM D1693

15
,方法
B
测量的失效小时数;并且
MFR5
为根据
ASTM D1238

13(190

5.0)
测量的以克
/10
分钟表示的所述
(e)HLMI
除以熔融指数
I5的比率;和任选地,
(g)
树脂溶胀
t1000
大于
7.7
秒,根据树脂溶胀
t1000
测试方法测量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峰聚
(
乙烯


‑1‑
烯烃
)
共聚物,其特征进一步在于改进的特点
(a)

(e)、
分别
(f1)

(f2)
,和
(g)
中的任一项:
(a)
所述密度为
0.956

0.962g/cm3;
(b)
所述
M
w
/M
n

14

21

(c)
所述
M
z
/M
w

11

15

(d)
所述
HMW
共聚物组分重量分数量为
17wt
%至
27wt
%;
(e)
所述
HLMI

25

41

(f1)ESCR(10

Igepal

F50)

150

500
小时或
(f2)
所述
ESCR(10

Igepal F50)
为如由方程
1a
定义的所述
MFR5
的函数:
ESCR(10

Igepal

F50)>(10*MFR5*1
小时
)

100
小时
(
方程
1a)
;和
(g)
所述树脂溶胀
t1000

7.7

9.0

。3.
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峰聚
(
乙烯


‑1‑
烯烃
)
共聚物,其特征进一步在于特点
(h)

(q)
中的任一项:
(h)M
w

280,000

360,000

/
摩尔
(g/mol)

(i)M
n

15,000

23,000g/mol

(j)M
z

3,000,000

4,800,000g/mol

(k)MFR5

16

27

(l)
特点
(g)

(f1)
组合;
(m)
熔体指数
I5为
0.5

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S
申请(专利权)人:陶氏环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