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竹构件加工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399058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5: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竹构件加工装置及方法,竹构件加工装置包括原竹支架、原竹斜纵梁、原竹横梁、斜向操作台和原木加工支撑梁,多根原竹横梁垂直固定在两根原竹斜纵梁之间,斜向操作台位于原竹横梁的上侧且与原竹斜纵梁固定连接,两根原竹斜纵梁倾斜布置,两根原竹斜纵梁的上端下侧与原竹支架上端的原竹支座横梁固定连接,两根原竹斜纵梁的下端支撑在地面上;原木加工支撑梁固定在两根原竹斜纵梁的上侧,原木加工支撑梁与原竹横梁平行布置,且原木加工支撑梁位于原竹横梁上方。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竹构件加工装置,解决施工现场竹构件加工原竹热处理后不易一次弯曲满足设计要求的弧度、工人操作难度较大、热处理弯曲定型后构件回弹变形量较大、成品率不高等问题。成品率不高等问题。成品率不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竹构件加工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竹构件加工相关
,具体涉及一种竹构件加工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我国的传统现代竹结构建筑设计在2000多年前,竹子就已用于民间房屋的建造,迄今南方各省仍多采用竹子建造一些半永久性或临时性的房屋、棚舍等。进入21世纪以来,竹结构建筑越来越多应用于美丽乡村建设中,尤其在南方乡村建设中建造竹结构建筑更具体现当地民俗风情特色。另外竹材具有较高环保性,是一种绿色建材,竹材结构符合轻型化和环保,也是目前建筑结构发展趋势。
[0003]竹结构建筑设计造型优美,形状各异,弧形构件较多,竹结构建筑施工难点在于弧形构件的加工。弧形构件加工过程中存在原竹热处理后不易一次弯曲满足设计要求的弧度、工人操作难度较大、热处理弯曲定型后构件回弹变形量较大、成品率不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竹构件工人操作难、构件不易加工等。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竹构件加工装置,包括原竹支架、原竹斜纵梁、原竹横梁、斜向操作台和原木加工支撑梁,多根所述原竹横梁垂直固定在两根原竹斜纵梁之间,所述斜向操作台位于所述原竹横梁的上侧且与所述原竹斜纵梁固定连接,两根所述原竹斜纵梁倾斜布置,两根所述原竹斜纵梁的上端下侧与所述原竹支架上端的原竹支座横梁固定连接,两根所述原竹斜纵梁的下端支撑在地面上;所述原木加工支撑梁固定在两根所述原竹斜纵梁的上侧,所述原木加工支撑梁与所述原竹横梁平行布置,且所述原木加工支撑梁位于所述原竹横梁的上方。
[000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竹构件加工装置,解决施工现场竹构件加工原竹热处理后不易一次弯曲满足设计要求的弧度、工人操作难度较大、热处理弯曲定型后构件回弹变形量较大、成品率不高等问题,创新性地提高竹构件加工精度及构件成品率,节省人工成本。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08]进一步,所述原木加工支撑梁为平行间隔布置的两根,一根原木加工支撑梁位于所述原竹支座横梁的正上方或斜上方,另一根原木加工支撑梁间隔布置在一根原木加工支撑梁的斜上方。
[000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将一段原竹的一端插接在两根原木加工支撑梁之间进行施压弯折。
[0010]进一步,所述斜向操作台的上表面设有多个防滑条,所述防滑条沿平行于所述原竹横梁的方向布置。
[0011]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防滑条的设置,有利于施工人员站立在斜向操作台上进行操作,避免打滑。
[0012]进一步,所述原竹支架还包括两个倒V型原竹支腿,两个倒V型原竹支腿平行间隔布置,两个倒V型原竹支腿的中部通过方形框架固定连接,所述方形框架的四个角分别与两个倒V型原竹支腿的斜杆固定连接;所述原竹支座横梁固定在两个倒V型原竹支腿的上端,每根所述原竹斜纵梁下方均设有一个所述倒V型原竹支腿。
[0013]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两个倒V型原竹支腿与方形框架配合形成原竹支架,有利于对原竹支座横梁以及原竹斜纵梁进行有效支撑。
[0014]进一步,所述方形框架为上下间隔布置的至少两个。
[0015]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至少两个方形框架能够与两个倒V型原竹支腿进行有效结构支撑,提高原竹支架的结构稳定性。
[0016]进一步,所述倒V型原竹支腿采用直径为80mm~120mm的原竹制成,所述原竹支座横梁采用销钉与倒V型原竹支腿固定连接。
[0017]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原竹制成倒V型原竹支腿,材料容易获得,容易现场加工实现,结构稳定性好,成本低。
[0018]进一步,所述原竹支座横梁还通过竹片拉条与所述倒V型原竹支腿固定连接。
[001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竹片拉条将原竹支座横梁与倒V型原竹支腿进行连接固定,防止倒V型原竹支腿变形。
[0020]进一步,所述原竹斜纵梁、原竹横梁以及原竹支座横梁均采用直径为80mm~120mm的原竹制成,所述原竹斜纵梁与原竹横梁采用销钉固定连接,所述原竹支座横梁采用螺栓与原竹斜纵梁固定连接。
[0021]进一步,所述斜向操作台为10~20mm厚的胶合板,所述斜向操作台通过射钉固定在所述原竹斜纵梁上。
[0022]一种竹构件加工方法,采用上述竹构件加工装置实现,包括:将一段原竹的一端插接在两根原木加工支撑梁之间,采用火枪对一段原竹的一端进行加热,对一段原竹的另一端施加向下的压力,使一段原竹弯曲成预设角度,获得竹构件。
[002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竹构件加工方法,加工简单,有利于现场加工制作,不仅能提竹构件加工精度,还能有效降低工人操作难度,易于工人加工构件。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竹构件加工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专利技术竹构件加工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专利技术竹构件加工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8]1、原竹斜纵梁;2、原竹横梁;3、斜向操作台;4、原木加工支撑梁;5、原竹支座横梁;6、倒V型原竹支腿;7、方形框架;8、竹片拉条。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30]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竹构件加工装置,包括原竹支架、原竹斜纵梁1、
原竹横梁2、斜向操作台3和原木加工支撑梁4,多根所述原竹横梁2垂直固定在两根原竹斜纵梁1之间,所述斜向操作台3位于所述原竹横梁2的上侧且与所述原竹斜纵梁1固定连接,两根所述原竹斜纵梁1倾斜布置,两根所述原竹斜纵梁1的上端下侧与所述原竹支架上端的原竹支座横梁5固定连接,两根所述原竹斜纵梁1的下端支撑在地面上;所述原木加工支撑梁4固定在两根所述原竹斜纵梁1的上侧,所述原木加工支撑梁4与所述原竹横梁2平行布置,且所述原木加工支撑梁4位于所述原竹横梁2的上方。所述原木加工支撑梁4可采用圆木制成。两根所述原竹斜纵梁1的倾斜角度可选为10
°
~60
°
,优选30
°
~45
°
,过大的角度会使施工人员站立不稳,过小的角度会使加工一段原竹的时候不方便卡接。
[0031]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原木加工支撑梁4为平行间隔布置的两根,一根原木加工支撑梁4位于所述原竹支座横梁5的正上方或斜上方,另一根原木加工支撑梁4间隔布置在一根原木加工支撑梁4的斜上方。可将一段原竹的一端插接在两根原木加工支撑梁之间进行施压弯折。
[0032]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方案为,所述斜向操作台3的上表面设有多个防滑条,所述防滑条沿平行于所述原竹横梁2的方向布置。防滑条的设置,有利于施工人员站立在斜向操作台上进行操作,避免打滑。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竹构件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原竹支架、原竹斜纵梁、原竹横梁、斜向操作台和原木加工支撑梁,多根所述原竹横梁垂直固定在两根原竹斜纵梁之间,所述斜向操作台位于所述原竹横梁的上侧且与所述原竹斜纵梁固定连接,两根所述原竹斜纵梁倾斜布置,两根所述原竹斜纵梁的上端下侧与所述原竹支架上端的原竹支座横梁固定连接,两根所述原竹斜纵梁的下端支撑在地面上;所述原木加工支撑梁固定在两根所述原竹斜纵梁的上侧,所述原木加工支撑梁与所述原竹横梁平行布置,且所述原木加工支撑梁位于所述原竹横梁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竹构件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木加工支撑梁为平行间隔布置的两根,一根原木加工支撑梁位于所述原竹支座横梁的正上方或斜上方,另一根原木加工支撑梁间隔布置在一根原木加工支撑梁的斜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竹构件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向操作台的上表面设有多个防滑条,所述防滑条沿平行于所述原竹横梁的方向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竹构件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原竹支架还包括两个倒V型原竹支腿,两个倒V型原竹支腿平行间隔布置,两个倒V型原竹支腿的中部通过方形框架固定连接,所述方形框架的四个角分别与两个倒V型原竹支腿的斜杆固定连接;所述原竹支座横梁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顺谱李伟杨秋波赵甲乐汪涵郑达崔元庆韩春鹏宋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