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38785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12
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共六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光学系统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含: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第五透镜和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六透镜;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凹面,通过对光学系统各透镜的合理设计,有利于光学系统满足较大视场角、小型化且具备良好的成像效果。好的成像效果。好的成像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0001]本申请属于光学成像
,尤其涉及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具备摄影功能的可携带电子产品呈现越来越轻薄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对光学系统满足高成像品质且小型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譬如更大的视场角。然而,能够满足不同环境的摄像需求通常意味着光学系统的结构更为复杂,最终导致摄像模组的尺寸增大、总长增加,难以适用于轻薄的电子产品。
[0003]因此,如何在保证光学系统具备较大视场角的前提下,实现小型化和良好的成像效果,成为业内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解决光学系统满足较大视场角、小型化且具备良好的成像效果的需求。
[0005]为实现本申请的目的,本申请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学系统,共六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含: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007]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47deg/mm<FOV/f<50deg/mm;其中,FOV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最大视场角,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
[0008]通过使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有利于增大光线的入射角度,扩大光学系统的视场角;通过使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有利于矫正光学系统的像差,从而提高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通过使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有利于增强第三透镜的正屈折力,进一步为边缘光线的引入提供合理的光线入射角,使得第三透镜配合第二透镜进一步矫正光学系统的像差;通过使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有利于可以收缩入射光线,降低边缘光线的像差,同时可以减小所述光学系统产生鬼影的风险;通过使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有利
于矫正光学系统的像差,合理分配光学系统的屈折力,提升透镜间的紧凑性,实现小型化的特性;通过使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有利于平衡物侧各透镜所产生的像散、场曲等像差,校正歪曲像,从而进一步提升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
[0009]通过使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47deg/mm<FOV/f<50deg/mm,有利于光学系统的最大视场角和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的比值得到合理配置,可有效地提升光学系统的取景面积,有利于光学系统向广角化的方向发展,并使得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得光学系统在容纳更多的摄像画面的取景面积的同时,还能保证有效焦距的长度。低于关系式下限,光学系统的视场角达不到需求,使摄像画面的取景面积受限,抑制了光学系统向广角化的方向发展;超过关系式上限,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太短,导致光学系统过于敏感,不利于光学系统的生产。
[0010]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2.0<f6/f<3.5;其中,f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通过使光学系统满足上述关系式,有利于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和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的比值得到合理配置,校正光线经过第六透镜之前的透镜所产生的像差,提升光学系统的解像力,同时,还有利于减小光线经光学系统折转后的出射角度,以较小的角度进入位于摄像模组像侧的感光元件,从而提升感光元件的感光性能,并提高摄像模组的成像品质。
[0011]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系统还包括光阑,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0.85<f6/RL<1.5;其中,f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RL为光阑至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通过使光学系统满足上述关系式,有利于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和光阑至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的比值得到合理配置,有效控制第六透镜的焦距与光学系统总长之间的关系,使光学系统对光线具备足够折射能力的基础上,保证良好的轻薄特性。低于关系式下限,光学系统中光阑与第六透镜之间的间距过大,不利于满足光学系统小型化的需求;超过关系式上限,光学系统中光阑与第六透镜之间的间距过小,光阑与第六透镜之间的各透镜之间的间隔空间太小,空间余量太小,导致光学系统敏感度加大,工艺性较差。
[0012]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1.0<f4/f<2.0;其中,f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通过使光学系统满足上述关系式,有利于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和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的比值得到合理配置,通过控制第四透镜对光学系统总体的屈折力的贡献量,来提高光学系统的像差矫正能力,第四透镜还可以配合前后透镜达到更好的像差矫正效果,以保证获得良好的成像质量,同时,还有利于缩短光学系统的总长。低于关系式下限,容易造成第四透镜的屈折力过度集中,破坏光学系统总体的像差平衡,降低成像质量;超过关系式上限,第四透镜提供的正屈折力不足,会导致光学系统中后透镜组(即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平衡像差较为困难,增大光学系统的敏感度,导致成像品质不佳。
[0013]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1.2<|f4/f5|<2.0;其中,f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通过使光学系统满足上述关系式,有利于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和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的比值的绝对值得到合理配置,正负屈折力的透镜相互配合可抵消彼此产生的像差,从而使得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产生的像差进行
互相矫正,进而强化光学系统像差校正,降低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对光学系统的像差的影响,提高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同时,还有利于尺寸压缩,使光学系统实现小型化。
[0014]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1.0<|f3/f5|<2.0;其中,f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通过使光学系统满足上述关系式,有利于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和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的比值的绝对值得到合理配置,使透镜的正负屈折力得以平衡,从而相互配合抵消光学系统内产生的像差,使得第三透镜和第五透镜产生的像差进行互相矫正,进而强化光学系统像差校正,降低第三透镜和第五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共六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含: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47deg/mm<FOV/f<50deg/mm;其中,FOV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最大视场角,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2.0<f6/f<3.5,和/或1.0<f4/f<2.0,和/或5<|f2/f|<16;其中,f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还包括光阑,且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0.85<f6/RL<1.5;其中,f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RL为所述光阑至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京谷升一杉山隆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欧菲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