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雾冷却塔以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38589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消雾冷却塔以及系统,涉及除雾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塔体,具有内腔,塔体的顶部设有与内腔相连通的排风机构;第一进风机构,设置在塔体的下部,第一进风机构可控地连通内腔;第二进风机构,设置在塔体的上部,第二进风机构可控地连通内腔;第一消雾机构,包括设置在内腔中的喷洒结构、以及设置在喷洒结构与第一进风机构之间的填料层;以及第二消雾机构,包括设置在内腔中的至少一个冷凝格栅,冷凝格栅设置在第二进风机构与喷洒结构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消雾机构和第二消雾机构相配合,能够对湿空气进行多次冷凝处理,并且通过第二进风机构还能够引入干冷空气与处理后的湿空气的混合,具有更好地消雾效果。果。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消雾冷却塔以及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除雾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消雾冷却塔以及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机械通风冷却塔在寒冷地区运行时,饱和的湿热空气会排出至塔外并与冷空气混合。在湿热空气接触冷空气时,会产生含有微小液滴的雾团。现有技术中的机械通风冷却塔的设置高度一般较低,导致雾团飘散后会影响到周边居民及交通道路的能见度,并造成下风区域的湿度上升,且当雾团中的液滴下落至地面时,使得机械通风冷却塔周围的路面会更加湿滑,甚至出现结冰的问题,从而给交通出行带来了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消雾冷却塔以及系统,用于降低湿空气的饱和状态以减少雾气的产生。
[0004]本技术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消雾冷却塔,包括:
[0005]塔体,具有内腔,所述塔体的顶部设有与所述内腔相连通的排风机构;
[0006]第一进风机构,设置在所述塔体的下部,所述第一进风机构可控地连通所述内腔;
[0007]第二进风机构,设置在所述塔体的上部,所述第二进风机构可控地连通所述内腔;
[0008]第一消雾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内腔中的喷洒结构、以及设置在所述喷洒结构与所述第一进风机构之间的填料层;
[0009]第二消雾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内腔中的至少一个冷凝格栅,所述冷凝格栅设置在所述第二进风机构与所述喷洒结构之间。
[0010]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凝格栅包括进水管、排水管、以及多根冷凝管,至少部分的所述进水管和至少部分的所述排水管相对设置在所述内腔中,多根所述冷凝管设置在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排水管之间,所述冷凝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进水管和所述排水管。
[0011]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凝管的一端或两端设有软管接头,所述冷凝管通过所述软管接头连通所述进水管和/或所述排水管。
[0012]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位于同一所述冷凝格栅的多根所述冷凝管沿同一方向间隔排列设置在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排水管之间。
[0013]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沿所述塔体的高度方向,所述冷凝格栅并列设置有多个。
[0014]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相邻的所述冷凝格栅的所述冷凝管呈第一夹角设置,所述第一夹角的大小为0
°
至90
°

[0015]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水管的一端延伸设置在所述塔体的外侧形成冷凝进水口,所述排水管的另一端延伸设置在所述塔体的外侧形成冷凝排水口。
[0016]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排风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塔体的顶部的风筒、以及设置在所述风筒中的风机,所述风筒与所述内腔相连通。
[0017]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进风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塔体的下部的至少一个第一进气格栅,所述第一进气格栅可控地连通所述内腔。
[0018]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进风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塔体的上部的至少一个第二进气格栅,所述第二进气格栅可控地连通所述内腔。
[0019]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喷洒结构包括至少一根喷洒管路,所述喷洒管路沿所述塔体的径向设置在所述内腔中,所述喷洒管路上设有多个喷洒头。
[0020]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消雾冷却塔还包括供水管路,所述供水管路的一端与所述喷洒管路相连通,所述供水管路的另一端延伸设置在所述塔体的外侧并置于所述喷洒管路的下方,所述供水管路的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过流口。
[0021]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消雾冷却塔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内腔中的收水器,所述收水器置于所述第一消雾机构和所述第二消雾机构之间。
[0022]本技术还公开一种消雾冷却系统,包括:
[0023]冷水池;
[0024]前述消雾冷却塔;
[0025]第一输水管路,可控地连通所述冷水池与所述消雾冷却塔的冷凝进水口;
[0026]第二输水管路,可控地连通所述冷水池与所述消雾冷却塔的冷凝排水口。
[0027]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沿所述第一输水管路的过流方向,所述第一输水管路上依次设有输水泵组和调压阀组。
[0028]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位于所述输水泵组和所述调压阀组之间的所述第一输水管路上还设有工艺支路。
[0029]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显著有益效果:
[0030]本技术所述消雾冷却塔使用时,启动排风机构和第一进风机构,使待处理的湿空气进入塔体的内腔中,并且启动第一消雾机构的喷洒结构对填料层喷洒冷却水,当湿空气经过填料层时会与填料接触而发生冷凝,从而降低了湿空气的饱和度。然后,湿空气能够继续流过第二消雾机构的冷凝格栅,通过向冷凝格栅中通入冷却水,当湿空气经过冷凝格栅时会与冷凝格栅接触而再次冷凝,从而进一步地降低并破坏了湿空气的饱和度。并且,通过启动第二进风机构还能够向内腔中输入干冷空气,使得干冷空气与经冷凝格栅处理后的湿空气发生混合,通过调节第二进风机构的进风量使得干湿空气能够达到目标比例,从而起到消雾效果。
[0031]本技术通过第一消雾机构和第二消雾机构相配合,能够对湿空气进行多次冷凝处理,从而显著地降低了湿空气的饱和度,并且通过第二进风机构还能够引入干冷空气,通过进一步地控制干冷空气与处理后的湿空气的混合比例,从而达到消除雾气的效果,避免了雾团飘散后影响到周边居民及交通道路的能见度,并且湿空气会随着干冷空气被放散到大气中,也避免了雾团中的液滴下落至地面而产生安全风险,具有更好地消雾效果。
附图说明
[00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
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3]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技术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技术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技术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技术。
[0034]图1为本技术所述消雾冷却塔的一种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5]图2为本技术所述冷凝格栅的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6]图3为本技术所述消雾冷却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37]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
[0038]1、塔体;
[0039]2、排风机构;21、风筒;22、风机;
[0040]3、第一进风机构;31、第一进气格栅;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消雾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塔体,具有内腔,所述塔体的顶部设有与所述内腔相连通的排风机构;第一进风机构,设置在所述塔体的下部,所述第一进风机构可控地连通所述内腔;第二进风机构,设置在所述塔体的上部,所述第二进风机构可控地连通所述内腔;第一消雾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内腔中的喷洒结构、以及设置在所述喷洒结构与所述第一进风机构之间的填料层;以及第二消雾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内腔中的至少一个冷凝格栅,所述冷凝格栅设置在所述第二进风机构与所述喷洒结构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雾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格栅包括进水管、排水管、以及多根冷凝管,至少部分的所述进水管和至少部分的所述排水管相对设置在所述内腔中,多根所述冷凝管设置在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排水管之间,所述冷凝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进水管和所述排水管。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雾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管的一端或两端设有软管接头,所述冷凝管通过所述软管接头连通所述进水管和/或所述排水管。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雾冷却塔,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所述冷凝格栅的多根所述冷凝管沿同一方向间隔排列设置在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排水管之间。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雾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塔体的高度方向,所述冷凝格栅并列设置有多个。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消雾冷却塔,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冷凝格栅的所述冷凝管呈第一夹角设置,所述第一夹角的大小为0
°
至90
°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雾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的一端延伸设置在所述塔体的外侧形成冷凝进水口,所述排水管的另一端延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路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