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河道治污一体化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37923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流域河道治污技术领域,具体为流域河道治污一体化处理装置,包括漂浮于水面的清漂筏以及位于清漂筏一侧并漂浮水面的平台设备,所述清漂筏顶部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用于收集漂/悬浮杂质的收水槽,所述清漂筏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用于将清漂筏提升的提升泵,而提升泵的输出端连通有河水提升管;所述平台设备顶部的中心位置处放置有浓缩箱和清水箱,且河水提升管与浓缩箱相互连通,并且浓缩箱的内部安装有用于过滤的平板陶瓷膜;所述浓缩箱表面的两侧皆通过三角架分别固定连接有自吸泵和旋涡气泵;所述清水箱的顶端固定有用于控制的电控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解决了人工清捞的弊端,避免藻类大面积爆发,而且运营成本较低。而且运营成本较低。而且运营成本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流域河道治污一体化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流域河道治污
,具体为流域河道治污一体化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我国当前淡水河流水资源因人们日常生活越来越丰富而产生了水资源过度利用等,造成了水资源的日渐缺乏,流域河道经常出现的漂浮物及生长的藻类污染物,是当前流域河道治理的典型问题。
[0003]目前,由于这类型污染物数量不定,常规采用定期人员清理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藻类的大量繁殖还存在打捞不完全、生长速度随着环境变化可能出现大爆发等不利情况,对流域水体造成进一步的水质恶化,针对流域河道水体的上述弊端处理目前的处理方式存在经济效益较低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流域河道治污一体化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一体化处理装置需要人员清理,打捞不完全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流域河道治污一体化处理装置,包括漂浮于水面的清漂筏以及位于清漂筏一侧并漂浮水面的平台设备,所述清漂筏顶部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用于收集漂/悬浮杂质的收水槽,所述清漂筏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用于将清漂筏提升的提升泵,且该提升泵的输入端与收水槽相通,而提升泵的输出端连通有河水提升管;所述平台设备顶部的中心位置处放置有浓缩箱和清水箱,且河水提升管与浓缩箱相互连通,并且浓缩箱的内部安装有用于过滤的平板陶瓷膜;所述浓缩箱表面的两侧皆通过三角架分别固定连接有自吸泵和旋涡气泵;所述清水箱的顶端固定有用于控制的电控柜。
[0006]优选的,所述清漂筏与平台设备之间通过加长软管进行软连接或通过绳索进行捆绑固定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平台设备是由平台架体以及浮筒组成,所述平台架体漂浮于水面上,且平台架体的内部捆绑有若干组浮筒。
[0008]优选的,所述浓缩箱和清水箱顶部的一侧皆开设有溢流口,且溢流口内部插接有用于水质溢出的溢流管,所述浓缩箱和清水箱的内部分别设置有浮球液位计。
[0009]优选的,所述自吸泵的输入端与输出端分别连通膜出水管路,输入端的膜出水管路与平板陶瓷膜的输出端相互连通,输出端的膜出水管路与清水箱相互连通,且输入端的膜出水管路上通过三通管连通有两组膜反洗管路,其中一个膜反洗管路的一端通过三通管与输出端的膜出水管路相互连通,另一个膜反洗管路的一端与清水箱相通。
[0010]优选的,所述旋涡气泵的输出端连通有曝气管,且曝气管的另一端与平板陶瓷膜的输入端相互连通,所述曝气管、膜出水管路以及膜反洗管路上分别连接有阀体,该阀体的输入端与电控柜的输出端电性连接。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流域河道治污一体化处理装置从原理上解决了人工清捞的弊端,可设定控制程序实现全天候无人值守自动清理杂质藻类;即时清理河道表面杂质提高观赏性、提高水体溶氧量,同时运行成本较低、操作管养方便;针对藻类爆发初期就可以将菌藻过滤去除,避免藻类大面积爆发;控制系统可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及远程控制系统,保障处理效率,运营成本较低;一体化处理装置能够模块式组合,针对不同流域河道、静态水体等不同使用场景可增加或减小模块进行匹配。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俯视外观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清漂筏;11、收水槽;12、提升泵;13、河水提升管;2、平台设备;21、平台架体;22、浮筒;3、浓缩箱;4、清水箱;5、电控柜;6、自吸泵;7、旋涡气泵;71、曝气管;8、平板陶瓷膜;81、膜出水管路;82、膜反洗管路;9、溢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17]本技术提供的流域河道治污一体化处理装置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漂浮于水面的清漂筏1以及位于清漂筏1一侧并漂浮水面的平台设备2,清漂筏1与平台设备2之间通过加长软管进行软连接或通过绳索进行捆绑固定连接,平台设备2是由平台架体21以及浮筒22组成,平台架体21漂浮于水面上,且平台架体21的内部捆绑有若干组浮筒22,清漂筏1顶部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用于收集漂/悬浮杂质的收水槽11,清漂筏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用于将清漂筏1提升的提升泵12,且该提升泵12的输入端与收水槽11相通,而提升泵12的输出端连通有河水提升管13。
[0018]实施时,通过底部的提升泵12将水面上的漂浮物、藻类等悬浮物杂质收集进入收水槽11中,再由通过河水提升管13将收水槽11中收集的漂浮物、藻类等悬浮物杂质输送至浓缩箱3中,实现了水面漂浮物、藻类等悬浮物杂质的清理收集功能。
[0019]进一步地,如图1以及图2所示,平台设备2顶部的中心位置处放置有浓缩箱3和清水箱4,浓缩箱3和清水箱4顶部的一侧皆开设有溢流口,且溢流口内部插接有用于水质溢出的溢流管9,浓缩箱3和清水箱4的内部分别设置有浮球液位计,且河水提升管13与浓缩箱3相互连通,并且浓缩箱3的内部安装有用于过滤的平板陶瓷膜8,自吸泵6的输入端与输出端分别连通膜出水管路81,输入端的膜出水管路81与平板陶瓷膜8的输出端相互连通,输出端的膜出水管路81与清水箱4相互连通,且输入端的膜出水管路81上通过三通管连通有两组膜反洗管路82,其中一个膜反洗管路82的一端通过三通管与输出端的膜出水管路81相互连通,另一个膜反洗管路82的一端与清水箱4相通。
[0020]浓缩箱3内设置浮球液位计,低液位高于平板陶瓷膜8,高液位低于浓缩箱3的溢流口;清水箱4内也设置浮球液位计,低液位停止反洗,平时清水正常经溢流管溢流到河道中。
[0021]实施时,收集后形成的污水混合物进入浓缩箱3后,浓缩箱3中的平板陶瓷膜8进行过滤,将全部杂质留存于浓缩箱3内,再经过自吸泵6由膜出水管路81自动将过滤的清水抽吸出并进入清水箱4中,多余的清水会由溢流口中的溢流管9将清水回流至河道内,从而实现了杂质清理的目的,浓缩箱3内的杂质通过定期人工岸边清理后。
[0022]进一步地,如图1以及图3所示,浓缩箱3表面的两侧皆通过三角架分别固定连接有自吸泵6和旋涡气泵7,旋涡气泵7的输出端连通有曝气管71,且曝气管71的另一端与平板陶瓷膜8的输入端相互连通,曝气管71、膜出水管路81以及膜反洗管路82上分别连接有阀体,该阀体的输入端与电控柜5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清水箱4的顶端固定有用于控制整个装置运行的电控柜5,该电控柜5可实现自动化控制及远程控制。
[0023]本技术设置的一台自吸泵6,通过管道阀门设置同时起到过滤和反洗作用;设置的一台旋涡气泵7,通过穿孔管对平板陶瓷膜8的膜片表面进行曝气冲刷。
[0024]本流域河道治理一体化处理装置从原理上解决了人工清捞的弊端,可设定控制程序实现全天候无人值守自动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流域河道治污一体化处理装置,包括漂浮于水面的清漂筏(1)以及位于清漂筏(1)一侧并漂浮水面的平台设备(2),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漂筏(1)顶部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用于收集漂/悬浮杂质的收水槽(11),所述清漂筏(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用于将清漂筏(1)提升的提升泵(12),且该提升泵(12)的输入端与收水槽(11)相通,而提升泵(12)的输出端连通有河水提升管(13);所述平台设备(2)顶部的中心位置处放置有浓缩箱(3)和清水箱(4),且河水提升管(13)与浓缩箱(3)相互连通,并且浓缩箱(3)的内部安装有用于过滤的平板陶瓷膜(8);所述浓缩箱(3)表面的两侧皆通过三角架分别固定连接有自吸泵(6)和旋涡气泵(7);所述清水箱(4)的顶端固定有用于控制的电控柜(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域河道治污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漂筏(1)与平台设备(2)之间通过加长软管进行软连接或通过绳索进行捆绑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域河道治污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设备(2)是由平台架体(21)以及浮筒(22)组成,所述平台架体(21)漂浮于水面上,且平台架体(2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德城柳育龙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福添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