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件及应用有该弹性件的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7602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弹性件及应用有该弹性件的电连接器,弹性件具有与外接电性输入端配合连接的第一电性连接部以及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方式与PCB板实现电连接的第二电性连接部,第一电性连接部与第二电性连接部电性连接;其中,位于该弹性件上且在第一电性连接部与第二电性连接部之间形成有在受力下行程可调的行程空间。这样,只需要给弹性件施加下压力,使得该弹性件受力后产生向下的压缩变形,就可以使得行程空间变小,完成对弹性件的装配行程的调整,进而使得该弹性件符合所设置客户端结构(即应用端结构)的空间要求较高,即通过调整上述行程空间来满足客户端结构的空间要求,有利于具有电连接器效果的该弹性件使用场景的拓展。景的拓展。景的拓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弹性件及应用有该弹性件的电连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连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弹性件及应用有该弹性件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电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相互插接配合以完成电性连接。在使用电连接器时,需要先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分离后,再把第一连接件与输入端(外接导线)焊接,并且把第二连接件与输出端(如PCB板)焊接,最后再将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电性连接。
[0003]不过,现有的电连接器存在不足:
[0004]首先,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在插接时,两者之间的装配行程固定,无法继续对减小装配行程做出调整,这对该电连接器所设置的客户端结构(即应用端结构)的空间要求较高,太小的空间无法设置该电连接器,影响电连接器使用场景的拓展;
[0005]其次,现有的电连接器容错率较低,需要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做点对点安装,不方便两者之间的组装。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可单独实现电连接器效果且装配行程可调的弹性件。
[0007]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应用有上述弹性件的电连接器。
[0008]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提供另外一种应用有上述弹性件的电连接器。
[0009]本技术解决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弹性件,其特征在于,具有与外接电性输入端配合连接的第一电性连接部以及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方式与PCB板实现电连接的第二电性连接部,第一电性连接部与第二电性连接部电性连接;其中,位于该弹性件上且在第一电性连接部与第二电性连接部之间形成有在受力下行程可调的行程空间。
[0010]改进地,在该技术中,所述弹性件包括:
[0011]第一弹性部,设置有所述的第一电性连接部;
[0012]第二弹性部,设置有所述的第二电性连接部;其中,该第二弹性部位于第一弹性部的下方且与该第一弹性部形成角度可调的夹角。
[0013]进一步地,在所述弹性件中,所述第二弹性部的前端形成有多个电性触点,该多个电性触点一起形成所述的第二电性连接部。
[0014]再改进,所述弹性件还包括辅助弹性件,该辅助弹性件包括:
[0015]第一辅助弹性部,紧贴所述第一弹性部的下侧面设置;
[0016]第二辅助弹性部,位于第一辅助弹性部的下方且紧贴所述第二弹性部的上侧面设
置;其中,第二辅助弹性部与第一辅助弹性部形成角度可调的夹角。
[0017]再改进,在所述弹性件中,所述第一电性连接部为与螺钉实现螺纹配合的螺纹孔;或者,所述第一电性连接部为供螺钉穿过的无螺纹通孔。
[0018]改进地,在所述弹性件中,所述第一弹性部形成有至少一个弯折臂。
[0019]本技术解决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应用有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件。
[0020]本技术解决第三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有配合电连接到PCB板上的底座以及所述的弹性件,弹性件装配在底座上方且与底座上方之间形成大小可调的空间,第二电性连接部与底座电连接。
[0021]进一步地,在所电连接器中,所述底座包括底座主体以及由底座主体弯折后朝着底座主体上方延伸而成的延伸部,所述弯折臂卡扣在延伸部的外侧。
[0022]再改进,在所电连接器中,所述延伸部具有第一卡扣结构,所述弯折臂具有与对应的第一卡扣结构卡扣配合的第二卡扣结构;第二卡扣结构与第一卡扣结构相互配合以使得第二卡扣结构可产生上下方向移动或前后方向移动。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24]首先,在该技术的弹性件中,通过令弹性件具有与外接电性输入端配合连接的第一电性连接部及与PCB板实现电连接的第二电性连接部,第一电性连接部与第二电性连接部电性连接,并使得在第一电性连接部与第二电性连接部之间形成有在受力下行程可调的行程空间。这样,只需要给弹性件施加下压力,使该弹性件受力后产生向下的压缩变形,就可使得行程空间变小,完成对弹性件的装配行程的调整,进而使得该弹性件符合所设置客户端结构(即应用端结构)的空间要求较高,即通过调小上述行程空间来满足客户端结构的空间要求,有利于具有电连接器效果的该弹性件使用场景的拓展。
[0025]其次,在应用有上述弹性件的电连接器中,通过令弹性件装配到底座上后,可以使得弹性件相对底座做前后方向的移动,从而使得该电连接器具有更高的容错率。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的弹性件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中的电连接器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底座结构示意图;
[0029]图4为图2所示电连接器设置到应用端结构上时的状态示意图;
[003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三中的电连接器结构示意图;
[003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三中的支撑件结构示意图;
[0032]图7为图5所示电连接器设置到应用端结构上时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34]实施例一
[0035]本实施例一提供一种弹性件。参见图1所示,该实施例的弹性件2具有与外接电性输入端配合连接的第一电性连接部21以及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方式与PCB板实现电连接的第
二电性连接部22,第一电性连接部21与第二电性连接部22电性连接;其中,位于该弹性件上且在第一电性连接部21与第二电性连接部22之间形成有在受力下行程沿上下方向(参见图1中的y轴方向)可调的行程空间C。例如,此处的弹性件为导电质弹性件,这样,第一电性连接部21与第二电性连接部22就可以自然形成电性连接的效果。
[0036]具体地,该实施例的弹性件2包括第一弹性部23和第二弹性部24,第一电性连接部21设置在第一弹性部23上,第二电性连接部22设置在第二弹性部24上。其中,该第二弹性部24位于第一弹性部23的下方且与该第一弹性部23形成角度可调的夹角。
[0037]在该实施例中,此处的第一电性连接部21采用与螺钉实现螺纹配合的螺纹孔。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令第一电性连接部21为供螺钉穿过的无螺纹通孔。例如,在第一电性连接部21为无螺纹通孔时,令螺钉的末端位于该无螺纹通孔的上方并与外接电性输入端连接,而螺钉的首端穿过该无螺纹通孔并被一个配套的螺母紧固住。
[0038]这样,在单独使用该实施例的弹性件实现电连接器效果时,只需要给弹性件施加下压力,使得该弹性件受力后产生向下的压缩变形,就可以使得行程空间变小,完成对弹性件的装配行程的调整,进而使得该弹性件符合所设置客户端结构(即应用端结构)的空间要求较高,即通过调小上述行程空间来满足客户端结构的空间要求,有利于具有电连接器效果的该弹性件使用场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弹性件,其特征在于,具有与外接电性输入端配合连接的第一电性连接部(21)以及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方式与PCB板实现电连接的第二电性连接部(22),第一电性连接部(21)与第二电性连接部(22)电性连接;其中,位于该弹性件上且在第一电性连接部(21)与第二电性连接部(22)之间形成有在受力下行程可调的行程空间(C)。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弹性部(23),设置有所述的第一电性连接部(21);第二弹性部(24),设置有所述的第二电性连接部(22);其中,该第二弹性部(24)位于第一弹性部(23)的下方且与该第一弹性部(23)形成角度可调的夹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性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部(24)的前端形成有多个电性触点(24a),该多个电性触点(24a)一起形成所述的第二电性连接部(22)。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性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助弹性件(3),该辅助弹性件(3)包括:第一辅助弹性部(31),紧贴所述第一弹性部(23)的下侧面设置;第二辅助弹性部(32),位于第一辅助弹性部(31)的下方且紧贴所述第二弹性部(24)的上侧面设置;其中,第二辅助弹性部(32)与第一辅助弹性部(31)形成角度可调的夹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高松王红春兰春华周锡锦童晓琴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高松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