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腔空气炸锅的冷风循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7432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腔空气炸锅的冷风循环结构,包括冷风进风口,外界冷空气通过底座的进风口进入外壳与内胆组件之间的冷风进风道,外界冷空气再进入第一热风出风道并经过发热体组件进行热交换,冷风形成热风并沿外壳的热风出风口排出,以形成冷风外循环结构。外壳与内胆组件周侧之间设有冷风进风道,外壳与内胆组件一侧冷风进风道与第一热风出风道连通,外壳与内胆组件另一侧冷风进风道与辅助散热通道连通,冷风在对电子元件容置腔内的电子元件散热前,部分冷风先带走第一热风出风道的热量,辅助散热通道的流体进入第一热风出风道后,第一热风出风道温度相对不高,热风先后排出,避免排出较高温度的热风。避免排出较高温度的热风。避免排出较高温度的热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腔空气炸锅的冷风循环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空气炸锅
,特别涉及一种双腔空气炸锅的冷风循环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双腔空气炸锅还有单腔空气炸锅,其冷风循环结构,一般为三层结构,三层结构就是在发热管的隔热罩外围再增加一层五金件隔热罩,在隔热罩的外围再安装一件塑胶件。三层结构,成本高,结构复杂,安装困难。冷风分别从机体底部与顶部进入,在风扇处进行冷热风交流然后,再排出机器外。冷风在风扇处进行交流,但热风区域的温度依然较高。如中国专利号202210922936.4公开一种空气炸锅,该空气炸锅的冷风分别从机体底部与顶部进入,在风扇处进行冷热风交流然后,再排出机器外,故冷风在风扇处进行交流,但热风区域的温度依然较高,且热风交汇后排出机器外,导致排出较高温度的热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双腔空气炸锅的冷风循环结构,取消在风扇处进行冷热风交流然后再排出机器外,避免排出较高温度的热风。
[0004]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双腔空气炸锅的冷风循环结构,包括设置在底座上的冷风进风口,还包括设置在外壳与内胆组件周侧之间的冷风进风道、以及设置在第一隔热罩与发热体组件之间的第一热风出风道,外壳上对应第一热风出风道设有热风出风口,冷风进风口、冷风进风道、第一热风出风道、冷风进风口依次连通,外界冷空气通过底座的进风口进入外壳与内胆组件之间的冷风进风道,外界冷空气再进入第一热风出风道并经过发热体组件进行热交换后,冷风形成热风后再沿外壳的热风出风口排出,以形成冷风外循环结构。外壳与内胆组件周侧之间设有冷风进风道,外壳与内胆组件一侧冷风进风道与第一热风出风道连通,外壳与内胆组件另一侧冷风进风道与辅助散热通道连通,冷风在对电子元件容置腔内的电子元件散热前,部分冷风先带走第一热风出风道的热量,辅助散热通道的流体进入第一热风出风道后,第一热风出风道温度相对不高,热风先后排出,避免排出较高温度的热风。
[0005]第一隔热罩与外壳之间设有安装电机的电子元件容置腔,第一热风出风道内设有冷却风叶,电机的输出轴贯穿第一隔热罩并与冷却风叶传动连接,电子元件容置腔与冷风进风道连通,外界冷空气通过冷风进风道进入电子元件容置腔并经过电机进行热交换后,冷风形成热风在冷却风叶作用下进入第一热风出风道并沿热风出风口排出,形成对安装在电子元件容置腔内电子元件的辅助散热通道,巧妙布局每个部件均能进行冷热交流,从而将热空气排出机器外面。对机器的使用寿命、使用安全均有保证、可靠。
[0006]第一隔热罩顶部上设有开口部,第一热风出风道通过开口部与电子元件容置腔连通。
[0007]发热体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二隔热罩内的热风风叶、发热管,电机的输出轴贯穿第一隔热罩、第二隔热罩并与热风风叶传动连接,第二隔热罩内设有连通热风出风口、电子元件容置腔的第二热风出风道,外界冷空气通过电子元件容置腔进入第二热风出风道并经过发热管进行热交换后,冷风形成热风在热风风叶作用下沿第二热风出风道、热风出风口排出,第一热风出风道、第二热风出风道形成上下两层间隔独立设置的散热通道。
[0008]第二隔热罩上对应热风出风口设有热风出风位,第二热风出风道通过热风出风位与热风出风口连通。
[0009]第二隔热罩上设有与电子元件容置腔或第一热风出风道连通的通风位,第二热风出风道通过通风位与电子元件容置腔或第一热风出风道连通。
[0010]第一隔热罩包覆第二隔热罩,第一隔热罩内腔与第二隔热罩顶部之间形成第一热风出风道。
[0011]第二隔热罩内腔形成第二热风出风道并与内胆组件内腔连通,外界冷空气进入第二热风出风道并经过发热管形成热风,热风通过热风风叶输送至内胆组件内腔中。
[0012]外壳内设有支承第一隔热罩和/或第二隔热罩的固定支架,固定支架上设有第一冷风通风槽位,冷风进风道通过第一冷风通风槽位连通第一热风出风道和/或电子元件容置腔。
[0013]底座内设有支承内胆组件的底板,底板上设有第二冷风通风槽位,冷风进风口通过第二冷风通风槽位与冷风进风道连通。
[0014]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外壳与内胆组件一侧冷风进风道与第一热风出风道连通,外壳与内胆组件另一侧冷风进风道与辅助散热通道连通,冷风在对电子元件容置腔内的电子元件散热前,部分冷风先带走第一热风出风道的热量,辅助散热通道的流体进入第一热风出风道后,第一热风出风道温度相对不高,热风先后排出,避免排出较高温度的热风。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双腔空气炸锅内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双腔空气炸锅另一方位内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双腔空气炸锅立体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双腔空气炸锅另一方位立体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内胆组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22]参见图1

图5,一种双腔空气炸锅的冷风循环结构,包括设置在底座1上的冷风进风口2,还包括设置在外壳3与内胆组件4周侧之间的冷风进风道5、以及设置在第一隔热罩6与发热体组件7之间的第一热风出风道8,外壳3上对应第一热风出风道8设有热风出风口9,冷风进风口2、冷风进风道5、第一热风出风道8、冷风进风口2依次连通,外界冷空气通过底座1的进风口2进入外壳3与内胆组件4之间的冷风进风道5,外界冷空气再进入第一热风出风道8并经过发热体组件7进行热交换后,冷风形成热风后再沿外壳3的热风出风口9排出,
以形成冷风外循环结构。
[0023]第一隔热罩6与外壳3之间设有安装电机10的电子元件容置腔11,第一热风出风道8内设有冷却风叶13,电机10的输出轴贯穿第一隔热罩6并与冷却风叶13传动连接,电子元件容置腔11与冷风进风道5连通,外界冷空气通过冷风进风道5进入电子元件容置腔11并经过电机10进行热交换后,冷风形成热风在冷却风叶13作用下进入第一热风出风道8并沿热风出风口9排出,形成对安装在电子元件容置腔11内电子元件的辅助散热通道。
[0024]在本实施例中,电机10通过电机支架固定在第一隔热罩6的顶部上。
[0025]第一隔热罩6顶部上设有开口部12,第一热风出风道8通过开口部12与电子元件容置腔11连通。
[0026]发热体组件7包括设置在第二隔热罩14内的热风风叶15、发热管16,电机10的输出轴贯穿第一隔热罩6、第二隔热罩14并与热风风叶15传动连接,第二隔热罩14内设有连通热风出风口9、电子元件容置腔11的第二热风出风道18,外界冷空气通过电子元件容置腔11进入第二热风出风道18并经过发热管16进行热交换后,冷风形成热风在热风风叶15作用下沿第二热风出风道18、热风出风口9排出,第一热风出风道8、第二热风出风道18形成上下两层间隔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腔空气炸锅的冷风循环结构,包括设置在底座(1)上的冷风进风口(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外壳(3)与内胆组件(4)周侧之间的冷风进风道(5)、以及设置在第一隔热罩(6)与发热体组件(7)之间的第一热风出风道(8),外壳(3)上对应第一热风出风道(8)设有热风出风口(9),冷风进风口(2)、冷风进风道(5)、第一热风出风道(8)、冷风进风口(2)依次连通,外界冷空气通过底座(1)的进风口(2)进入外壳(3)与内胆组件(4)之间的冷风进风道(5),外界冷空气再进入第一热风出风道(8)并经过发热体组件(7)进行热交换后,冷风形成热风后再沿外壳(3)的热风出风口(9)排出,以形成冷风外循环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腔空气炸锅的冷风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隔热罩(6)与外壳(3)之间设有安装电机(10)的电子元件容置腔(11),第一热风出风道(8)内设有冷却风叶(13),电机(10)的输出轴贯穿第一隔热罩(6)并与冷却风叶(13)传动连接,电子元件容置腔(11)与冷风进风道(5)连通,外界冷空气通过冷风进风道(5)进入电子元件容置腔(11)并经过电机(10)进行热交换后,冷风形成热风在冷却风叶(13)作用下进入第一热风出风道(8)并沿热风出风口(9)排出,形成对安装在电子元件容置腔(11)内电子元件的辅助散热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双腔空气炸锅的冷风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隔热罩(6)顶部上设有开口部(12),第一热风出风道(8)通过开口部(12)与电子元件容置腔(11)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双腔空气炸锅的冷风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发热体组件(7)包括设置在第二隔热罩(14)内的热风风叶(15)、发热管(16),电机(10)的输出轴贯穿第一隔热罩(6)、第二隔热罩(14)并与热风风叶(15)传动连接,第二隔热罩(14)内设有连通热风出风口(9)、电子元件容置腔(11)的第二热风出风道(18),外界冷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运喜李德民屈蒋军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