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消减面源污染的塘库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373204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消减面源污染的塘库系统,包括依次并排的至少四个生物塘,每个生物塘为不同类型的氧化塘;每个生物塘的两端分别固定装设有一个进水口和一个溢流堰,每个生物塘的进水口邻近相邻的生物塘的溢流堰,且每个生物塘的进水口通过一个导流渠与相邻的生物塘的溢流堰连通,每个生物塘的进水口与当前的生物塘的塘底齐平,每个生物塘的溢流堰与当前的生物塘的塘面齐平;位于起始端的生物塘与外部待处理水源连通,位于末尾端的生物塘与外部待用水终端连通;所有生物塘的塘面标高数值自起始端向末尾端以第一预设差值依次减小;所有生物塘的塘底标高数值自起始端向末尾端以第二预设差值依次增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净化效率高、使用寿命长。使用寿命长。使用寿命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消减面源污染的塘库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环境治理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消减面源污染的塘库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沿湖沿海沿河的城镇人口以及旅游人口的增加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水质出现下降趋势(例如由Ⅰ类下降为Ⅱ类、由Ⅱ类向Ⅲ类等),目前对于水体水质的清洁主要通过流域优化的经济结构以及沿海的环湖截污处理系统,无法保障农田、村落面源的有效收集。主要体现在农业面源污染是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农灌尾水、农村生活污水和分散式畜禽养殖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农村灌排沟渠,或通过地表径流过程汇入受纳河道、湖库水体导致水体有机污染、富营养化等污染。
[0003]中国专利“201910333637.5-阻控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塘系统”公开了“一种阻控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塘系统,包括生态沟渠、溢流堰、生态塘、连接渠和灌排泵站,生态沟渠布置于农田之间,溢流堰布置于生态沟渠下游,生态塘设置于生态沟渠的两侧,利用第一连接渠将生态塘上游与生态沟渠相连接、第二连接渠将生态塘和灌排泵站的泵站前池相连接,灌排泵站位于生态塘的下游或后端。”该专利通过对现有现状沟渠、坑塘进行深挖和种植处理,通过加深沟渠、坑塘的深度并种植水生植物,通过六角预制护坡固定深坑形状。该专利的净化效果正相关于深坑的占地面积、深度、水生植物的数量,且工艺流程单一,导致对于污染水源中的污染物处理方式单一,使得该专利的净化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用于消减面源污染的塘库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工艺流程单一,导致对于污染水源中的污染物处理方式单一,使得该专利的净化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用于消减面源污染的塘库系统,所述塘库系统包括依次并排的至少四个生物塘,每个生物塘为不同类型的氧化塘;
[0007]每个生物塘的两端分别固定装设有一个进水口和一个溢流堰,每个生物塘的进水口邻近相邻的生物塘的溢流堰,且每个生物塘的进水口通过一个导流渠与相邻的生物塘的溢流堰连通,每个生物塘的进水口与当前的生物塘的塘底齐平,每个生物塘的溢流堰与当前的生物塘的塘面齐平;
[0008]位于起始端的生物塘与外部待处理水源连通,位于末尾端的生物塘与外部待用水终端连通;
[0009]所有生物塘的塘面标高数值自所述起始端向所述末尾端以第一预设差值依次减小;
[0010]所有生物塘的塘底标高数值自所述起始端向所述末尾端以第二预设差值依次增
加。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个导流渠分别包括一个配水渠和一个与所述配水渠连通的集水渠,每个配水渠分别与当前的生物塘的溢流堰连通,每个集水渠分别与下一个生物塘的进水口连通;每个生物塘中的水体通过所述溢流堰溢流至所述配水渠中,所述配水渠将水体导流至所述集水渠并通过所述进水口进一步导流至下一个生物塘的塘底。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个生物塘分别包括一个第一压重护坡和与所述第一压重护坡相对的第二压重护坡,所有第一压重护坡的坡度以及所有第二压重护坡的坡度相同。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个第一压重护坡邻近当前的生物塘的塘面的一端固定装设有若干个第一固定锚杆,每个第一固定锚杆分别贯穿当前的第一压重护坡并接地;每个第二压重护坡邻近当前的生物塘的塘面的一端固定装设有若干个第二固定锚杆,每个第二固定锚杆分别贯穿当前的第二压重护坡并接地。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个生物塘的第一压重护坡和第二压重护坡之间分别固定铺设防渗层,每个防渗层自当前的生物塘的塘底向当前的生物塘的塘面依次包括素土层、碎石垫层、找平层、土工膜、种植土压重层。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有第一压重护坡的坡面以及所有第二压重护坡的坡面上均铺设有若干个植生袋。
[001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个生物塘分别连通有一个抽水口,每个抽水口上固定装设有一个止回阀,每个抽水口分别通过一个抽水管道与外部泵体连通,每个抽水口均位于当前的生物塘内的预设深度。
[001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个进水口固定装设有一个拦污栅,所有拦污栅的孔径自所述起始端向所述末尾端以第三预设差值依次减小。
[0018]本技术通过至少四个并排的生物塘依次蛇形连接以保证同等条件下实现较小的占地面积;每个生物塘的类型不同(例如好氧塘、兼性塘、厌氧塘、水生植物塘等),且每个生物塘的塘高、塘深根据一定规则进行设置,使得每个生物塘的塘高依次递减,保证水体能够在重力作用下就能依次流经每个生物塘,且每个生物塘的塘深依次减小,为厌氧条件、兼性条件、需氧条件提供了长效净化的布设条件,从而保证了本技术塘库系统的净化效率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用于消减面源污染的塘库系统一个实施例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用于消减面源污染的塘库系统一个实施例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用于消减面源污染的塘库系统一个实施例的结构俯视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用于消减面源污染的塘库系统一个实施例的结构主视示意图;
[0023]图5为本技术用于消减面源污染的塘库系统一个实施例的结构主视示意图;
[0024]图6为本技术用于消减面源污染的塘库系统一个实施例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0025]标号说明(按照第一次出现顺序):1、厌氧塘;2、兼性塘;3、好氧塘;4、水生植物塘;5、进水口;6、溢流堰;7、导流渠;71、配水渠;72、集水渠;8、第一压重护坡;9、第二压重护坡;81、第一固定锚杆;91、第二固定锚杆;10、防渗层;11、植生袋;12、抽水口;13、止回阀;14、抽
水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27]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消减面源污染的塘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塘库系统包括依次并排的至少四个生物塘,每个生物塘为不同类型的氧化塘;每个生物塘的两端分别固定装设有一个进水口和一个溢流堰,每个生物塘的进水口邻近相邻的生物塘的溢流堰,且每个生物塘的进水口通过一个导流渠与相邻的生物塘的溢流堰连通,每个生物塘的进水口与当前的生物塘的塘底齐平,每个生物塘的溢流堰与当前的生物塘的塘面齐平;位于起始端的生物塘与外部待处理水源连通,位于末尾端的生物塘与外部待用水终端连通;所有生物塘的塘面标高数值自所述起始端向所述末尾端以第一预设差值依次减小;所有生物塘的塘底标高数值自所述起始端向所述末尾端以第二预设差值依次增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消减面源污染的塘库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导流渠分别包括一个配水渠和一个与所述配水渠连通的集水渠,每个配水渠分别与当前的生物塘的溢流堰连通,每个集水渠分别与下一个生物塘的进水口连通;每个生物塘中的水体通过所述溢流堰溢流至所述配水渠中,所述配水渠将水体导流至所述集水渠并通过所述进水口进一步导流至下一个生物塘的塘底。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消减面源污染的塘库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生物塘分别包括一个第一压重护坡和与所述第一压重护坡相对的第二压重护坡,所有第一压重护坡的坡度以及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海龙唐亚松钱斌天张庆森陈文尹涛刘元元徐祥昆侯永平鲁德标孙碧飞郭曼王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