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36683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功能区、沉淀区和好氧区,沉淀区位于功能区与好氧区之间,沉淀区为上宽下窄的漏斗型,功能区与好氧区均为上窄下宽,功能区和好氧区靠近沉淀区的一侧均与沉淀区的外部构型相应;功能区、好氧区、沉淀区依次连通,沉淀区与功能区进口之间连接有污泥回流管路系统;功能区为厌氧区和/或缺氧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将沉淀区设置于功能区和好氧区之间,可使功能区和好氧区利用沉淀区下部两侧空间,满足沉淀区功能需求的同时提升空间利用率,减小污水处理系统的体积。统的体积。统的体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当前脱氮除磷污水处理工艺包括A
N
O、A
P
O、AAO等,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通常还将沉淀池与生化池集成在一起,常规处理流程为厌氧区

缺氧区

好氧区

沉淀区,沉淀区置于末端,沉淀区通过污泥回流管路系统与厌氧区连接以使污泥回流。
[0003]目前的沉淀区均为上宽下窄的漏斗形构型以利于污泥沉淀,由于沉淀区位于末端,其底部周围的空间未得到利用而造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将沉淀区底部周围的空间加以利用,提高空间利用率,减小污水处理系统的体积。
[0005]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功能区、沉淀区和好氧区,所述沉淀区位于所述功能区与所述好氧区之间,所述沉淀区为上宽下窄的漏斗型,所述功能区与所述好氧区均为上窄下宽,所述功能区和好氧区靠近沉淀区的一侧均与所述沉淀区的外部构型相应;
[0006]所述功能区、好氧区、沉淀区依次连通,所述沉淀区与所述功能区之间连接有污泥回流管路系统;
[0007]所述功能区为厌氧区和/或缺氧区。
[0008]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功能区的水位低于所述沉淀区,所述好氧区的水位高于所述沉淀区的水位,所述功能区中设有潜污泵,用于将功能区中的物质输送入好氧区。
[0009]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好氧区与所述沉淀区之间设有流出管道,所述流出管道的布置与所述沉淀区的外部构型相应。
[0010]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流出管道的出口连接所述沉淀区的储泥区,所述污泥回流管路系统设于沉淀区的储泥区与功能区之间。
[0011]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污泥回流管路系统为污泥回流短管。
[0012]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污泥回流短管设置在所述沉淀区的储泥区。
[0013]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0014](1)本技术实施例中将沉淀区设置于功能区和好氧区之间,可使功能区和好氧区利用沉淀区下部两侧空间,满足沉淀区功能需求的同时提升空间利用率,减小污水处理系统的体积。
[0015](2)本技术实施例中设置功能区的液位低于沉淀区的水位,并在多功能区中设置潜污泵,正常运行时,功能区中水位最低,为污泥回流创造条件;污泥回流短管设置于沉淀区储泥区,依靠沉淀区与功能区的水位差将污泥回流至功能区。该设置方式简化了污泥回流管路系统,实现依靠液位差达到污泥回流的目的,无污泥回流泵等耗电设备,节能的
同时也避免了污泥管道堵塞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在附图中:
[0017]图1为目前的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中的各部件及对应标记为:
[0020]1‑
功能区,2

沉淀区,3

好氧区,4

潜污泵,5

流出管道,6

污泥回流短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22]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提供对本技术的透彻理解阐述了大量特定细节。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不必采用这些特定细节来实行本本技术。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混淆本技术,未具体描述公知的结构、电路、材料或方法。
[0023]在整个说明书中,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的提及意味着: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含在本技术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地方出现的短语“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不一定都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可以以任何适当的组合和、或子组合将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组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示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示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这里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列出的项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0024]目前的污水处理系统采用如图1中所示的结构,依次为厌氧区

缺氧区

好氧区

沉淀区,沉淀区置于末端,污水依次经过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的处理进入到沉淀区进行沉淀,沉淀区通过污泥回流管路系统与厌氧区连接,污泥回流管路系统有污泥井、污泥泵等设备。这种构型布置的处理系统中,沉淀区底部周围的空间无法加以利用,整个系统的体积较大;同时污泥回流管路系统较复杂。
[0025]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如图2所示,具体包括功能区1、沉淀区2和好氧区3,各工艺段呈水平线性布置,所述沉淀区2位于功能区1与所述好氧区3之间,功能区1、好氧区3、沉淀区2依次连通,各个区之间可以通过管道连通,也可以通过设置引流孔的方式连通或其他方式连通,本实施例中采用管道连通的方式;所述沉淀区2与所述功能区1之间连接有污泥回流管路系统。污水依次经过功能区1、好氧区3、沉淀区2,污泥在沉淀区2经过沉淀后回流到功能区1。
[0026]沉淀区2为上宽下窄的漏斗型结构,所述功能区1和好氧区3靠近沉淀区2的一侧均与所述沉淀区2的外部构型相应,从而功能区1与好氧区3均形成上窄下宽的结构,这样沉淀
区2底部两侧的空间就可以得到利用不浪费,空间利用率高,减小整个系统的体积。
[0027]本实施例中的功能区1是指厌氧区或缺氧区或厌氧区与缺氧区共同形成的多功能区1,当然也可是指其他的多功能区1,在此不进行赘述。以下以功能区1为厌氧区为例进行说明。
[0028]进一步地,功能区1的水位低于所述沉淀区2的水位,好氧区3的水位高于所述沉淀区2的水位,所述功能区1中设有潜污泵4,为搅拌提供动力,用于将功能区1中的物质输送入好氧区3。从而通过潜污泵4将功能区1中的物质泵入到好氧区3中,经过好氧区3的处理,好氧区3中的物质依靠自身重力可以进入到沉淀区2。
[0029]进一步地,好氧区3与所述沉淀区2之间设有流出管道5,所述流出管道5的布置走势在沉淀区2与好氧区3之间呈倾斜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功能区(1)、沉淀区(2)和好氧区,所述沉淀区(2)位于所述功能区(1)与所述好氧区之间,所述沉淀区(2)为上宽下窄的漏斗型,所述功能区(1)与所述好氧区均为上窄下宽,所述功能区(1)和好氧区靠近沉淀区(2)的一侧均与所述沉淀区(2)的外部构型相应;所述功能区(1)、好氧区、沉淀区(2)依次连通,所述沉淀区(2)与所述功能区(1)之间连接有污泥回流管路系统;所述功能区(1)为厌氧区和/或缺氧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区(1)的水位低于所述沉淀区(2),所述好氧区的水位高于所述沉淀区(2)的水位,所述功能区(1)中设有潜污泵(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翔刘家良邱彬彬何利李延陈绪刚罗雅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