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盖梁施工的组合式支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36625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盖梁施工的组合式支架系统,包括:第一支撑子系统、第二支撑子系统以及辅助浇筑子系统;第一支撑子系统包括第一钢管立柱和第一桁架;第一钢管立柱一端深埋入土,另一端与第一桁架底面连接;第二支撑子系统包括承台、第二钢管立柱、第二桁架以及第三桁架;承台布置于地面,第二钢管立柱一端与承台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桁架与第三桁架底面连接;辅助浇筑子系统包括贝雷梁、定位框架以及模板,贝雷梁布置于第一桁架顶面,定位框架布置于第三桁架顶面,模板布置于贝雷梁和定位框架顶面,模板用于辅助浇筑盖梁。通过第一支撑子系统和第二支撑子系统的组合,能够适应不同的地基情况,进而能够适应不同情况下的盖梁施工。盖梁施工。盖梁施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盖梁施工的组合式支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施工支架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盖梁施工的组合式支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盖梁是设置于桥墩顶部,用于支承、分布和传递桥梁上部结构荷载作用。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及经济高速发展,桥梁交通量也越来越大,因此需要拓宽桥面以适应这一现状。桥面拓宽后,设计需要采用更宽的盖梁以支撑桥梁上部结构。
[0003]盖梁一般采用伸臂结构,在支架上进行现浇。对于超宽盖梁(宽度大于30m),其伸臂长度甚至超过15m,浇筑方量大,对变形的要求高。因此,支架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要满足施工要求。而在一些复杂情况下盖梁施工还会面临地质条件差、施工作业空间不够的问题,对超宽盖梁的支架要求更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占用过大场地、盖梁施工难度大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在不同情况下适用于盖梁施工的支架系统,具体为一种用于盖梁施工的组合式支架系统。
[000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盖梁施工的组合式支架系统,包括:第一支撑子系统、第二支撑子系统以及辅助浇筑子系统;
[0006]第一支撑子系统包括第一钢管立柱和第一桁架;第一钢管立柱一端深埋入土,另一端与第一桁架底面连接;
[0007]第二支撑子系统包括承台、第二钢管立柱、第二桁架以及第三桁架;承台布置于地面,第二钢管立柱一端与承台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桁架与第三桁架底面连接;第二支撑子系统用于承担盖梁产生的荷载;
[0008]辅助浇筑子系统包括贝雷梁、定位框架以及模板,贝雷梁布置于第一桁架顶面,定位框架布置于第三桁架顶面,模板布置于贝雷梁和定位框架顶面,模板用于辅助浇筑盖梁。
[0009]优选的,第一钢管立柱成对布置,每根第一钢管立柱远离地面一端均通过钢箱与第一桁架底面连接。
[0010]优选的,两根第一钢管立柱之间设置有第一平联和第二平联;第一平联设置于第一钢管立柱靠近钢箱一端,第二平联与第一平联间隔布置;第一平联和第二平联用于连接两根第一钢管立柱,进而保证第一钢管立柱的稳定性。
[0011]优选的,承台内设置有预埋钢板,且第二钢管立柱成对布置,每根第二钢管立柱远离第二桁架一端均与预埋钢板焊接。
[0012]优选的,每根第二钢管立柱均对应设置有一附墙,附墙一端与承台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桁架连接,且附墙通过第三平联与第二钢管立柱外壁连接,附墙和第三平联用于保证第二钢管立柱的稳定性。
[0013]优选的,第一桁架顶面设置有第一卸载块和型钢;第一卸载块包括多块,型钢包括多根;多块第一卸载块均布置于第一桁架顶面,每块第一卸载块顶面均对应连接有一型钢;每根型钢顶面均与贝雷梁底面连接。
[0014]优选的,第三桁架顶面设置有第二卸载块和分配梁;第二卸载块包括多块,分配梁包括多根;多块第二卸载块均布置于第三桁架顶面,每块第二卸载块顶面均对应连接有一分配梁;每根分配梁顶面均与定位框架底面连接。
[0015]优选的,定位框架包括两个,两个定位框架分设于第三桁架顶面两端,且两个定位框架均通过第二卸载块、分配梁与第三桁架顶面连接;每个定位框架顶面均布置有模板。
[0016]优选的,第三桁架长度大于第二桁架长度。
[0017]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通过第一支撑子系统和第二支撑子系统的组合,能够适应不同的地基情况,进而能够适应不同情况下的盖梁施工,且还可以使用不同大小的盖梁进行施工。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支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支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
[0022]1‑
第一支撑子系统;11

第一钢管立柱;12

第一桁架;
[0023]2‑
第二支撑子系统;21

承台;22

第二钢管立柱;23

第二桁架;24

第三桁架;
[0024]3‑
辅助浇筑子系统;31

贝雷梁;32

定位框架;33

模板;
[0025]4‑
钢箱;5

第一平联;6

第二平联;7

附墙;8

第三平联;9

第一卸载块;10

型钢;011

第二卸载块;012

分配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9]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0030]实施例1
[003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盖梁施工的组合式支架系统,其包括:第一支撑子系统1、第二支撑子系统2以及辅助浇筑子系统3;
[003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子系统1包括第一钢管立柱11和第一桁架12;第一钢管立柱11一端深埋入土,另一端与第一桁架12底面连接;
[0033]第二支撑子系统2包括承台21、第二钢管立柱22、第二桁架23以及第三桁架24;承台21布置于地面,第二钢管立柱22一端与承台21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桁架23与第三桁架24底面连接;第二支撑子系统2用于承担盖梁产生的荷载;第三桁架24长度要大于第二桁架23长度;
[0034]辅助浇筑子系统3包括贝雷梁31、定位框架32以及模板33,贝雷梁31布置于第一桁架12顶面,定位框架32布置于第三桁架24顶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盖梁施工的组合式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子系统(1)、第二支撑子系统(2)以及辅助浇筑子系统(3);所述第一支撑子系统(1)包括第一钢管立柱(11)和第一桁架(12);所述第一钢管立柱(11)一端深埋入土,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桁架(12)底面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子系统(2)包括承台(21)、第二钢管立柱(22)、第二桁架(23)以及第三桁架(24);所述承台(21)布置于地面,所述第二钢管立柱(22)一端与所述承台(21)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桁架(23)与所述第三桁架(24)底面连接;第二支撑子系统(2)用于承担盖梁产生的荷载;所述辅助浇筑子系统(3)包括贝雷梁(31)、定位框架(32)以及模板(33),所述贝雷梁(31)布置于所述第一桁架(12)顶面,所述定位框架(32)布置于所述第三桁架(24)顶面,所述模板(33)布置于所述贝雷梁(31)和所述定位框架(32)顶面,所述模板(33)用于辅助浇筑盖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盖梁施工的组合式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管立柱(11)成对布置,每根所述第一钢管立柱(11)远离地面一端均通过钢箱(4)与所述第一桁架(12)底面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盖梁施工的组合式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第一钢管立柱(11)之间设置有第一平联(5)和第二平联(6);所述第一平联(5)设置于所述第一钢管立柱(11)靠近所述钢箱(4)一端,所述第二平联(6)与所述第一平联(5)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平联(5)和所述第二平联(6)用于连接两根所述第一钢管立柱(11),进而保证所述第一钢管立柱(11)的稳定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盖梁施工的组合式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台(21)内设置有预埋钢板,且所述第二钢管立柱(22)成对布置,每根所述第二钢管立柱(22)远离所述第二桁架(23)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立坤聂军于明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二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