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圈手动组装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65109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密封圈手动组装工具,包括外管体和内杆体,外管体内部形成有中空内腔,中空内腔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第一容置腔位于外管体的远端且其直径大于第二容置腔,内杆体的远端形成有抓取部,抓取部的外径与第一容置腔的内径相匹配并滑动设置于第一容置腔内,内杆体的杆体滑动内置于第二容置腔,第一容置腔内嵌设有防尘环,防尘环滑动卡设于抓取部的外壁与第一容置腔的内壁之间;外管体的底部端口轴向延伸有与抓取部的外径相匹配的退料环部,内杆体连接有驱动组件并由驱动组件驱动相对外管体做轴向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可滑动的内杆体来快速抓取密封圈,并配合退料环部来快速自动退料,大大提高安装密封圈的效率。提高安装密封圈的效率。提高安装密封圈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密封圈手动组装工具


[0001]本技术涉及密封圈组装设备
,具体地涉及一种密封圈手动组装工具。

技术介绍

[0002]在实验室等需要用到试剂的场景中,通常会使用试管来加装相应的试剂,为了使用安全,试管通常会加盖来进行密封,为了保证盖体和管身之间的密封性,盖体内的密封圈是必不可少的。
[0003]在相应管体开发环节或一些小规模的生产环节,密封圈的组装多由人工手动组装,面对较为细小的密封圈和盖体,且盖体内部需要保证洁净,人手难以操作,尤其在戴手套的基础上会更加难以组装。同时,这样的场景环节中也不适合设置自动化设备进行机械组装,成本过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密封圈手动组装工具。
[0005]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密封圈手动组装工具,包括外管体和与之相匹配的内杆体,所述外管体内部沿其轴线方向形成有中空内腔,所述中空内腔至少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位于所述外管体的远端且其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容置腔,所述内杆体的远端形成有抓取部,所述抓取部的外径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内径相匹配并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内杆体的杆体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所述第一容置腔内嵌设有一防尘环,所述防尘环滑动卡设于所述抓取部的外壁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内壁之间;所述外管体的底部端口轴向延伸有与所述抓取部的外径相匹配的退料环部,所述内杆体连接有驱动组件并由所述驱动组件驱动相对所述外管体做轴向移动,所述抓取部伸出所述退料环部以抓取密封圈,所述抓取部缩回所述退料环部以推出密封圈。
[0007]优选的,所述外管体的底部螺接有退料盖体,所述退料环部设置于所述退料盖体的底部端口。
[0008]优选的,所述退料盖体的端口内壁与所述第一容置腔端口外壁相抵接并共同形成一可容置所述防尘环的凹槽,所述防尘环嵌设于所述凹槽内。
[0009]优选的,所述退料盖体的端口外壁为锥状。
[0010]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压帽和复位弹簧,所述中空内腔的顶部形成有内径大于所述第二容置腔的第三容置腔,所述压帽固设于所述内杆体的顶部并外凸于所述外管体,所述复位弹簧位于所述第三容置腔内并套设于所述内杆体上,通过按压所述压帽驱动所述内杆体下移,松开所述压帽后,所述内杆体由所述复位弹簧驱动上移。
[0011]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拨杆和复位弹簧,所述中空内腔的顶部形成有内径大于所述第二容置腔的第三容置腔,所述复位弹簧位于所述第三容置腔内并套设于所述内杆
体上,所述外管体的侧壁开设有滑槽,所述拨杆的内端与所述内杆体的顶部固接,其外端从所述滑槽伸出,通过按压所述拨杆以驱动所述内杆体下移。
[0012]优选的,所述防尘环为橡胶或硅胶制成。
[0013]优选的,所述外管体的外壁上设置有防滑纹。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
[0015]1、设置可滑动的内杆体来快速抓取密封圈,并配合退料环部来快速自动退料,大大提高安装密封圈的效率;
[0016]2、设置防尘环来隔断第一容置腔的上下部,来防止位于防尘环上部的第一容置腔或第二容置腔内产生碎屑掉落,影响密封圈安装的洁净性;
[0017]3、将退料盖体通过螺接的方式与外管体可拆卸地连接,使得可以通过更换不同规格的抓取部和与之匹配的退料盖体即可实现抓取不同内径的密封圈,提高了使用灵活性。
附图说明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19]图1:本技术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0]图2: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021]图3: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状态示意图;
[0022]图4: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0023]图5: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三状态示意图;
[0024]图6:本技术实施例的第四状态示意图;
[0025]图7:图6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0027]在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并且,在方案的描述中,以操作人员为参照,靠近操作者的方向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方向为远端。
[0028]如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密封圈手动组装工具,包括外管体1和与之相匹配的内杆体2,所述外管体1内部沿其轴线方向形成有中空内腔,所述中空内腔至少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容置腔100和第二容置腔200,所述第一容置腔100位于所述外管体1的远端且其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容置腔200,所述内杆体2的远端形成有抓取部201,所述抓取部201的外径与所述第一容置腔100的内径相匹配并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100内,所述内杆体2的杆体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200内,所述第一容置腔100内嵌设有一防尘环4,所述防尘环4滑动卡设于所述抓取部201的外壁与所述第一容置腔100的内壁之间;所述
外管体1的底部端口轴向延伸有与所述抓取部201的外径相匹配的退料环部101,所述内杆体2连接有驱动组件并由所述驱动组件驱动相对所述外管体1做轴向移动,所述抓取部201伸出所述退料环部101以抓取密封圈3,所述抓取部201缩回所述退料环部101以推出密封圈3。
[0029]如图3

图7所示,本技术设置可滑动的内杆体2来快速抓取密封圈3,并配合所述退料环部101来快速自动退料,大大提高安装密封圈3的效率。
[0030]具体的,所述外管体1的底部螺接有退料盖体5,所述退料环部101设置于所述退料盖体5的底部端口。所述退料盖体5通过螺接的方式与所述外管体1可拆卸式的连接,可以便于更换不同口径的或长度的退料环部101,来适配不同外径的抓取部201,来进行抓取不同内径的密封圈3,提高了使用灵活性。
[0031]所述退料盖体4的端口内壁与所述第一容置腔100端口外壁相抵接并共同形成一可容置所述防尘环4的凹槽401,所述防尘环4嵌设于所述凹槽401内。这样的结构可以便于通过所述退料盖体4来对所述防尘环4的位置进行有效限定,避免其随所述抓取部201移动。优选的,所述防尘环4为橡胶或硅胶制成,来便于其具有较好的弹性和减少其与所述抓取部201之间产生摩擦碎屑。所述防尘环4的设置可以隔断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密封圈手动组装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体(1)和与之相匹配的内杆体(2),所述外管体(1)内部沿其轴线方向形成有中空内腔,所述中空内腔至少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容置腔(100)和第二容置腔(200),所述第一容置腔(100)位于所述外管体(1)的远端且其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容置腔(200),所述内杆体(2)的远端形成有抓取部(201),所述抓取部(201)的外径与所述第一容置腔(100)的内径相匹配并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100)内,所述内杆体(2)的杆体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200)内,所述第一容置腔(100)内嵌设有一防尘环(4),所述防尘环(4)滑动卡设于所述抓取部(201)的外壁与所述第一容置腔(100)的内壁之间;所述外管体(1)的底部端口轴向延伸有与所述抓取部(201)的外径相匹配的退料环部(101),所述内杆体(2)连接有驱动组件并由所述驱动组件驱动相对所述外管体(1)做轴向移动,所述抓取部(201)伸出所述退料环部(101)以抓取密封圈(3),所述抓取部(201)缩回所述退料环部(101)以推出密封圈(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圈手动组装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体(1)的底部螺接有退料盖体(5),所述退料环部(101)设置于所述退料盖体(5)的底部端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密封圈手动组装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退料盖体(5)的端口内壁与所述第一容置腔(100)端口外壁相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锋史维涛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晨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