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风系统智能控制组件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354696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风系统智能控制组件,涉及通风换气系统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的新风系统在使用时,其通过通风口向室内进行换气处理,但因其在使用时不会长时间进行开启,从而导致通风口的网板上易积累灰尘,使其在开启时,易将通风口处灰尘吹向室内的问题,包括:外固部;所述通风部设置在外固部的内部;所述调节部设置在外固部的内部。通过同步电机带动控制块进行转动,使其在卡齿的作用下控制带动板进行移动,从而便于对调节软板进行推动,使其对安装口位置进行遮挡,避免装置在闲置状态时挡板上积累灰尘,从而装置重启时向室内吹送灰尘,而通过添加同步轮,使其便于对带动板进行控制,从而便于使两组带动板进行同向移动。从而便于使两组带动板进行同向移动。从而便于使两组带动板进行同向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风系统智能控制组件


[0001]本技术属于通风换气系统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新风系统智能控制组件。

技术介绍

[0002]新风系统是由送风系统和排风系统组成的一套独立空气处理系统,它分为管道式新风系统和无管道新风系统两种,管道式新风系统由新风机和管道配件组成,通过新风机净化室外空气导入室内,通过管道将室内空气排出,而为便于新风系统进行使用,因此需要一种控制组件。
[0003]基于现有技术中发现,现有的新风系统在使用时,其常铺设在建筑墙体内,使其通过通风口向室内进行换气处理,但因其在使用时不会长时间进行开启,从而导致通风口的网板上易积累灰尘,使其在开启时,易将通风口处灰尘吹向室内,使其不便于进行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新风系统智能控制组件,以解决现有的新风系统在使用时,其常铺设在建筑墙体内,使其通过通风口向室内进行换气处理,但因其在使用时不会长时间进行开启,从而导致通风口的网板上易积累灰尘,使其在开启时,易将通风口处灰尘吹向室内,使其不便于进行使用的问题。
[0005]本技术一种新风系统智能控制组件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0006]一种新风系统智能控制组件,包括:外固部、通风部、调节部;所述外固部包括:外固筒;所述外固筒为矩形筒状结构,外固筒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同步电机,外固筒的内壁上设有轴孔;所述通风部设置在外固部的内部,通风部的通风筒通过插接在外固筒的内部,通风筒通过螺钉固定在外固部的对接板上,通风筒的外壁转动连接有外固部的控制块,通风筒的外壁转动连接有外固部的同步轮,通风部包括:调节槽;所述调节槽为U形凹槽,调节槽连接有长方形通孔,调节槽共设有两组,两组调节槽分别设置在通风筒上;所述调节部设置在外固部的内部,调节部的带动板滑动连接在调节槽内,带动板与控制块通过卡齿相连接,带动板与同步轮通过卡齿相连接,调节部的调节软板滑动连接在调节槽内,所述带动板为方形板状结构,带动板的外壁上设有矩形凸起,带动板的矩形凸起上设有卡齿,带动板共设有两组。
[0007]进一步的,所述对接板为方形板状结构,对接板共设有四组,四组对对接板分别设置在外固筒内壁的上下两端。
[0008]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块为柱状齿轮结构,控制块上设有圆柱状凸起,控制块共设有两组,两组控制块分别转动连接在外固筒内,两组控制块分别与外固筒上的同步电机相连接;所述同步轮为柱状齿轮结构,同步轮上设有圆柱状凸起,同步轮共设有两组,两组同步轮分别转动连接在外固筒内,两组同步轮分别与控制块通过卡齿相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通风部还包括:安装口;所述通风筒为矩形筒状结构,通风筒的外壁上设有轴孔,通风筒的外壁上设有两组U形凸起,通风筒上设有矩形框架状凸起;所述安装口为矩形通孔,安装口设置在通风筒上。
[0010]进一步的,所述通风部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为矩形框架状结构,挡板的内部设有方形板,挡板的方形板上设有圆形通孔,挡板固定在安装口的内部。
[0011]进一步的,所述调节软板为方形板状结构,调节软板共设有两组,两组调节软板分别固定在带动板上。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3]1、在本装置中,设置了外固部与调节部,通过将外固筒上固定对接板,从而便于对通风筒进行固定,使其便于保持稳定,而通过同步电机带动控制块进行转动,使其在卡齿的作用下控制带动板进行移动,从而便于对调节软板进行推动,使其对安装口位置进行遮挡,从而避免装置在闲置状态时挡板上积累灰尘,从而装置重启时向室内吹送灰尘,而通过添加同步轮,使其便于对带动板进行控制,从而便于使两组带动板进行同向移动;
[0014]2、在本装置中,设置了通风部,通过将通风筒上开设安装口,使其便于对挡板进行固定,从而便于在装置进行工作使对空气中的灰尘进行阻挡,从而便于其进行换气处理,使其便于进行使用,而通过将通风筒上开设调节槽,从而便于对带动板与调节软板进行约束,使其便于在控制块与同步轮的带动下进行移动,并在移动的同时保持稳定,从而便于其进行使用。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仰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本技术的分解仰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5是本技术的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0021]1、外固部;101、外固筒;102、对接板;103、控制块;104、同步轮;2、通风部;201、通风筒;202、安装口;203、挡板;204、调节槽;3、调节部;301、带动板;302、调节软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3]实施例:
[0024]如附图1至附图5所示:
[0025]本技术提供一种新风系统智能控制组件,包括:外固部1、通风部2、调节部3;外固部1包括:外固筒101;外固筒101为矩形筒状结构,外固筒101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同步电机,外固筒101的内壁上设有轴孔;外固筒101用于辅助安装并固定装置的其他结构,使其在保持稳定的同时,将装置固定在墙体内;通风部2设置在外固部1的内部,通风部2的通风筒201通过插接在外固筒101的内部,通风筒201通过螺钉固定在外固部1的对接板102上,通风筒201的外壁转动连接有外固部1的控制块103,通风筒201的外壁转动连接有外固部1的
同步轮104,通风部2包括:调节槽204;调节槽204为U形凹槽,调节槽204连接有长方形通孔,调节槽204共设有两组,两组调节槽204分别设置在通风筒201上;调节槽204用于辅助安装带动板301与调节软板302,从而便于其进行调整;调节部3设置在外固部1的内部,调节部3的带动板301滑动连接在调节槽204内,带动板301与控制块103通过卡齿相连接,带动板301与同步轮104通过卡齿相连接,调节部3的调节软板302滑动连接在调节槽204内,带动板301为方形板状结构,带动板301的外壁上设有矩形凸起,带动板301的矩形凸起上设有卡齿,带动板301共设有两组;带动板301用于在控制块103与同步轮104的作用下进行调整,从而便于其进行移动,使其便于带动调节软板302进行位置移动。
[0026]如图5所示,对接板102为方形板状结构,对接板102共设有四组,四组对对接板102分别设置在外固筒101内壁的上下两端;对接板102用于辅助固定通风筒201,从而便于其保持稳定,使其便于进行使用;控制块103为柱状齿轮结构,控制块103上设有圆柱状凸起,控制块103共设有两组,两组控制块103分别转动连接在外固筒101内,两组控制块103分别与外固筒101上的同步电机相连接;控制块103用于在同步电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风系统智能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固部(1)、通风部(2)、调节部(3);所述外固部(1)包括:外固筒(101);所述外固筒(101)为矩形筒状结构,外固筒(101)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同步电机,外固筒(101)的内壁上设有轴孔;所述通风部(2)设置在外固部(1)的内部,通风部(2)的通风筒(201)通过插接在外固筒(101)的内部,通风筒(201)通过螺钉固定在外固部(1)的对接板(102)上,通风筒(201)的外壁转动连接有外固部(1)的控制块(103),通风筒(201)的外壁转动连接有外固部(1)的同步轮(104),通风部(2)包括:调节槽(204);所述调节槽(204)为U形凹槽,调节槽(204)连接有长方形通孔,调节槽(204)共设有两组,两组调节槽(204)分别设置在通风筒(201)上;所述调节部(3)设置在外固部(1)的内部,调节部(3)的带动板(301)滑动连接在调节槽(204)内,带动板(301)与控制块(103)通过卡齿相连接,带动板(301)与同步轮(104)通过卡齿相连接,调节部(3)的调节软板(302)滑动连接在调节槽(204)内,所述带动板(301)为方形板状结构,带动板(301)的外壁上设有矩形凸起,带动板(301)的矩形凸起上设有卡齿,带动板(301)共设有两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风系统智能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板(102)为方形板状结构,对接板(102)共设有四组,四组对对接板(102)分别设置在外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波王京发丰常发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九渊通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