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4748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对中工装,用于将待对中构件与一设备对中所述对中工装包括:支撑件,包括相互垂直固接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作动件,包括与所述第一支撑件活动连接的第一作动件;约束件,包括与所述第一作动件绕接的第一约束件;所述第一作动件带动所述第一约束件,所述第一约束件用于绕接及移动所述待对中构件,以使所述待对中构件与所述设备对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对中工装,解决了目前联轴器对中作业中存在的操作繁琐的问题。轴器对中作业中存在的操作繁琐的问题。轴器对中作业中存在的操作繁琐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对中工装


[0001]本技术涉及联轴器对中
,具体涉及一种对中工装。

技术介绍

[0002]大功率柴油发电机组具有较大轴系振动,一般是通过联轴器与发电机连接;联轴器过渡法兰通过螺栓等方式与柴油机飞轮连接,另一端,根据电机接口确定连接方式,如销、键、螺栓等。
[0003]目前,现行的大功率柴油发电机组的拆装过程存在操作繁琐的问题,具体是,在借助行车来进行联轴器的拆装作业时需要多人同时操作,一般至少需要三个人,一人驾驶行车、一人利用测量工具确定联轴器拆解零件位置、一人紧固零件,显然这样的多人联合操作充满了不确定性,也不利于保证联轴器的对中精度要求。
[0004]基于上述原因,如何提高一种高效、便捷的对中工装,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中工装,以解决目前联轴器对中作业中存在的操作繁琐的问题。
[0006]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对中工装,用于将待对中构件与一设备对中,所述对中工装包括:
[0008]支撑件,包括相互垂直固接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
[0009]作动件,包括与所述第一支撑件活动连接的第一作动件;
[0010]约束件,包括与所述第一作动件绕接的第一约束件;
[0011]其中,所述第一作动件带动所述第一约束件,所述第一约束件用于绕接及移动所述待对中构件,以使所述待对中构件与所述设备对中。
[001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作动件包括两个,两个所述第一作动件分别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的两处,所述第一约束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第一作动件绕接;
[0013]所述待对中构件绕接于所述第一约束件上位于所述两个第一作动件之间的部分。
[0014]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作动件包括:
[0015]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一支撑件滚动连接;
[0016]第二旋转体,与所述第一旋转体连接,且所述第二旋转体的转动周面与所述第一约束件连接。
[0017]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作动件还包括:
[0018]第一连接体,分别与所述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枢接。
[0019]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旋转体的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旋转体的旋转轴为相互平行、相互垂直或相互斜交中的一种。
[0020]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上设有两个第一开槽,所述两个第一开槽的槽口朝向相互背离,并且所述第一开槽沿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纵长方向延伸;
[0021]所述第一旋转体包括至少两个,每个所述第一旋转体分别收容于一个所述第一开槽内。
[002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还包括第三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两两相互垂直且固接;
[0023]所述作动件还包括第二作动件,所述第二作动件与所述第三支撑件活动连接;
[0024]所述约束件还包括第二约束件,所述第二约束件与所述第二作动件绕接;
[0025]其中,所述第二作动件带动所述第二约束件,所述第二约束件用于绕接及移动所述待对中构件。
[0026]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撑件包括两个,两个所述第三支撑件分别固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的两端;
[0027]所述第二作动件包括两个,每个所述第二作动件分别设于一个所述第三支撑件上;
[0028]所述第二约束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第二作动件绕接,所述待对中构件绕接于所述第二约束件上位于所述两个第二作动件之间的部分。
[0029]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作动件包括:
[0030]第三旋转体,与所述第三支撑件滚动连接;
[0031]第四旋转体,与所述第三旋转体连接,且所述第四旋转体的转动周面与所述第二约束件连接。
[003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作动件还包括:
[0033]第二连接体,分别与所述第三旋转体和第四旋转体枢接。
[0034]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旋转体的旋转轴与所述第四旋转体的旋转轴为相互平行、相互垂直或相互斜交中的一种。
[0035]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撑件上设有两个第二开槽,所述两个第二开槽的槽口朝向相互背离,并且所述第二开槽沿所述第三支撑件的纵长方向延伸;
[0036]所述第三旋转体包括至少两个,每个所述第三旋转体分别收容于一个所述第二开槽内。
[003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38]1、本技术提供的对中工装,解决了目前行业内普遍存在的联轴器安装及拆卸过程繁琐、难度高的问题,改善了联轴器拆装现场的难度;具体是,通过移动活动设置于第一支撑件上的第一作动件,来移动与所述第一作动件绕接的第一约束件,第一约束件能够牵引联轴器而移动,从而完成对于联轴器与包括发电机和柴油机在内等设备之间的对中作业;显然,本技术提供的对中工装具有结构简单而高效、操作简便且安全的特点,能够简化大功率发电机组的成套成本。
[0039]2、现行的大功率柴油发电机组的拆装过程中常使用行车进行对中作业,由于行车与零件的距离较远,零件在移动过程中容易发生摆动而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而本技术提供的对中工装能够取消“采用行车进行构件对中作业”这一方案,转为使用结构更加简洁高效、安全性更高的本对中工装,因此就解决了现行大功率柴油发电机组拆装过程中的
安全问题。
[0040]3、本技术提供的对中工装,具有很好的可拆解性以及安装后的复现能力,便于不同的操作人员对该工装进行拆卸或安装,都能保证对中工装在再次组装成型之后具有很好的服役能力。
[0041]4、本技术解决了目前大功率发电机组成套作业所需操作人员数量多的问题,还解决了目前联轴器安装以及轴系连接过程操作复杂、操作耗时久以及操作难度高的问题。
[0042]5、本技术提供的对中工装,在联轴器安装及拆卸过程中,能够高效且安全地对法兰盘、支承套、哈夫垫环、轴套等自重较大的零部件进行悬吊移动作业。
[0043]6、本技术提供的对中工装,解决了目前发电机组的粗对中作业不具有可延续性的问题,使得对于同型号柴油机、同系列发电机组的联轴器等零部件安装不再需要重新定位,显著改善了粗对中作业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4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45]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对中工装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46]图2为图1中的对中工装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47]图3为图1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中工装,用于将待对中构件(2)与一设备对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中工装包括:支撑件,包括相互垂直固接的第一支撑件(111)和第二支撑件(112);作动件,包括与所述第一支撑件(111)活动连接的第一作动件(121);约束件,包括与所述第一作动件(121)绕接的第一约束件(131);其中,所述第一作动件(121)带动所述第一约束件(131),所述第一约束件(131)用于绕接及移动所述待对中构件(2),以使所述待对中构件(2)与所述设备对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中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作动件(121)包括两个,两个所述第一作动件(121)分别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件(111)上的两处,所述第一约束件(13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第一作动件(121)绕接;所述待对中构件(2)绕接于所述第一约束件(131)上位于所述两个第一作动件(121)之间的部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中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作动件(121)包括:第一旋转体(1211),与所述第一支撑件(111)滚动连接;第二旋转体(1212),与所述第一旋转体(1211)连接,且所述第二旋转体(1212)的转动周面与所述第一约束件(131)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中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作动件(121)还包括:第一连接体(1213),分别与所述第一旋转体(1211)和第二旋转体(1212)枢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中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体(1211)的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旋转体(1212)的旋转轴为相互平行、相互垂直或相互斜交中的一种。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中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111)上设有两个第一开槽(1111),所述两个第一开槽(1111)的槽口朝向相互背离,并且所述第一开槽(1111)沿所述第一支撑件(111)的纵长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旋转体(1211)包括至少两个,每个所述第一旋转体(1211)分别收容于一个所述第一开槽(1111)内。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阎心怡刘骅王燕萍戎志祥何永恒郭丰泽潘熙希孙旭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