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顶棚保护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4414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顶棚保护结构,旨在解决现有侧气帘展开时会碰撞遮阳板支座而导致遮阳板支座翻折掉落,容易伤到前部乘员;在副驾驶的顶置气囊点爆时容易拍击遮阳板而使其意外打开撞击前排乘客使其受伤。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用于车辆的顶棚保护结构包括顶棚本体,顶棚本体的背面靠近遮阳板支座的部位设置第一弱化线,以使顶棚本体在侧气帘点爆弹出时在第一弱化线处翻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的第一弱化线,在侧气帘点爆弹出时能够使顶棚本体在第一弱化线处翻折,避开了遮阳板支座,避免侧气帘展开时会碰撞遮阳板支座而导致遮阳板支座翻折掉落,起到保护乘员安全作用。起到保护乘员安全作用。起到保护乘员安全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的顶棚保护结构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
,具体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顶棚保护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技术在我国的高速发展,行车安全配置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配备侧气帘的汽车已经成了大部分用户的需求。同时由于用户对轿跑风格车型的热爱,如大倾角A柱和越来越低趴的车身设计,导致遮阳板与侧气帘、人体头部都更加接近。这就导致了以下技术问题:(1)现有侧气帘展开时会碰撞遮阳板支座而导致遮阳板支座翻折掉落,容易伤到前部乘员;(2)在副驾驶的顶置气囊点爆时容易拍击遮阳板而使其意外打开撞击前排乘客使其受伤;(3)顶棚上与B柱搭接的位置使侧气帘点爆无法按时展开存在延迟现象,无法及时保护乘员。
[0003]因此,本技术需要提供一种新的用于车辆的顶棚保护结构及车辆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现有侧气帘展开时会碰撞遮阳板支座而导致遮阳板支座翻折掉落,容易伤到前部乘员;在副驾驶的顶置气囊点爆时容易拍击遮阳板而使其意外打开撞击前排乘客使其受伤;顶棚上与B柱搭接的位置使侧气帘点爆无法按时展开存在延迟现象,无法及时保护乘员的问题。
[0005]为此目的,在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顶棚保护结构,所述车辆包括侧气帘和靠近所述侧气帘的遮阳板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棚保护结构包括顶棚本体,所述顶棚本体的背面靠近所述遮阳板支座的部位设置第一弱化线,以使所述顶棚本体在所述侧气帘点爆弹出时在所述第一弱化线处翻折。
[0006]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在靠近遮阳板支座的顶棚本体的背面设置第一弱化线,在侧气帘点爆弹出时能够使顶棚本体在第一弱化线处翻折,避开了遮阳板支座,避免侧气帘展开时会碰撞遮阳板支座而导致遮阳板支座翻折掉落,起到保护乘员安全作用。
[0007]在上述用于车辆的顶棚保护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弱化线的道数至少为两道且沿X轴方向间隔排列;并且/或者
[0008]所述第一弱化线的切割深度为顶棚本体的基材厚度;并且/或者
[0009]所述第一弱化线在Y轴方向与所述遮阳板支座的距离为8mm~12mm。
[0010]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至少两道第一弱化线间隔排列,不仅保证了侧气帘点爆展开时顶棚本体能够在第一弱化线处翻折,而且还保证了遮阳板支座周围的顶棚本体自身强度。
[0011]在上述用于车辆的顶棚保护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顶棚本体的背面与所述车辆的副驾驶前沿位置所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二弱化线,以使所述顶棚本体在所述车辆副驾驶位置的顶置气囊点爆展开时在所述第二弱化线处翻折。
[0012]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第二弱化线的设置,能够在副驾驶的顶置气囊点爆时使顶棚本体在第二弱化线处翻折,顶置气囊充气的膨胀力沿第二弱化线进行泄力,降低了顶置气囊对遮阳板的拍击二导致遮阳板意外打开撞击前排乘员的风险,起到保护乘员安全作用。
[0013]在上述用于车辆的顶棚保护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弱化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顶棚本体与所述车辆的A柱拐角处搭接部位的背面。
[0014]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第二弱化线的一端延伸至顶棚本体与车辆的A柱拐角处搭接的位置,使顶棚本体在顶置气囊点爆展开时更容易在第二弱化线处翻折,有利于顶置气囊的顺利展开。
[0015]在上述用于车辆的顶棚保护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弱化线的道数至少为三道且沿X轴方向间隔排列;并且/或者
[0016]所述第二弱化线包括多道短弱化线,多道短弱化线沿Y轴方向间隔排列。
[0017]在上述用于车辆的顶棚保护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相邻两道所述第二弱化线之间的间隔距离为25mm~35mm;并且/或者
[0018]所述第二弱化线的切割深度为35mm~45mm;并且/或者
[0019]靠近所述车辆的遮阳板的第二弱化线与所述遮阳板前端距离为40mm~50mm。
[0020]在上述用于车辆的顶棚保护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顶棚本体上与所述车辆的B柱拐角处搭接部位的背面设有第三弱化线。
[0021]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第三弱化线的设置,降低了B柱拐角处顶棚本体对侧气帘展开的阻力,使侧气帘点爆后能按时展开无延迟现象,达到及时保护乘员安全的目的。
[0022]在上述用于车辆的顶棚保护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弱化线为锯齿状;并且/或者
[0023]所述第三弱化线的道数至少为三个并间隔分布。
[0024]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将第三弱化线设计为锯齿状,能够保证侧气帘点爆后能按时展开,达到及时保护乘员的目的。
[0025]在上述用于车辆的顶棚保护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弱化线贯穿所述顶棚本体的基材且切割深度为5mm~7mm;并且/或者
[0026]所述第三弱化线的宽度为8mm~12mm。
[0027]在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顶棚保护结构。
附图说明
[0028]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0029]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用于车辆的顶棚保护结构的第一弱化线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2是图1中A

A方向的剖视图;
[0031]图3是带有顶置气囊时的第二弱化线在顶棚本体上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4是图3中去掉顶置气囊时的第二弱化线在顶棚本体上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5是第二弱化线在顶棚本体上的放大图;
[0034]图6是图5中B

B方向的剖视图;
[0035]图7是带有B柱时的第三弱化线在顶棚本体上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8是第三弱化线的结构放大图;
[0037]图9是未组装B柱时第三弱化线在顶棚本体上的分布图。
[0038]附图标记列表:
[0039]1、侧气帘;2、第一弱化线;3、遮阳板支座;4、第二弱化线;5、顶置气囊;6、遮阳板;7、第三弱化线;8、B柱;9、顶棚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
[004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相关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序数词“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42]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的顶棚保护结构,所述车辆包括侧气帘和靠近所述侧气帘的遮阳板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棚保护结构包括顶棚本体,所述顶棚本体的背面靠近所述遮阳板支座的部位设置第一弱化线,以使所述顶棚本体在所述侧气帘点爆弹出时在所述第一弱化线处翻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顶棚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弱化线的道数至少为两道且沿X轴方向间隔排列;并且/或者所述第一弱化线的切割深度为顶棚本体的基材厚度;并且/或者所述第一弱化线在Y轴方向与所述遮阳板支座的距离为8mm~12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顶棚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棚本体的背面与所述车辆的副驾驶前沿位置所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二弱化线,以使所述顶棚本体在所述车辆副驾驶位置的顶置气囊点爆展开时在所述第二弱化线处翻折。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顶棚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弱化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顶棚本体与所述车辆的A柱拐角处搭接部位的背面。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顶棚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弱化线的道数至少为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玲靳干缪士林魏风王平熊康
申请(专利权)人: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