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血管体外内皮化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33938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人造血管体外内皮化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系统、供液系统、动力系统及控制系统,动力系统与培养系统为齿轮啮合连接,供应系统与培养系统通过导管连接;培养系统包括两个平行且相对设置的从动齿轮、带动从动齿轮在底座上滑动的滑动组件;两个从动齿轮的相对面上分别设有夹持接头,两个夹持接头相对的端部分别夹持人造血管的两端;夹持接头为中空结构,贯穿从动齿轮与导管连通;夹持接头上设有可调组件,实现夹持接头的直径可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各系统的协同配合,实现了内皮细胞在人造血管内壁均匀黏附增值,使得人造血管内皮化均匀,适用于任意尺寸人造血管的培养,普适性高;且该装置简单、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高。高。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人造血管体外内皮化培养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人造血管组织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人造血管体外内皮化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在各类疾病中居于首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类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断上升,导致人造血管的需求量在逐年上升。在人造血管的移植手术过程中,主要面临血栓和血管极易狭窄等由人体内免疫排斥反应所引起的并发症,而人造血管内皮化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因此,组织工程人造血管已经成为国内人造血管研究的主要方向,设计并开发一种可以辅助人造血管体外组织培养的设备迫在眉睫。目前,组织工程人造血管在市面上并不成熟,其中最常见的组织工程人造血管是将患者自体的内皮细胞种植在血管内表面,然而在培养过程中,内皮细胞在管腔中由于重力作用影响,使人造血管体外内皮化无法均匀。
[0003]技术专利(申请号为202020044883.7)公开了一种内皮细胞培养装置,其具有密闭容器、皮细胞培养系统、内皮细胞培养系统和搅拌旋转装置构成;多孔支架管通过旋转电机驱动并被旋转支撑,与传统的生物管状器官培养装置相比,采用生物相容性材料(例如聚乳酸等生物可吸收材料)制成的管状纤维管容纳在培养罐中,并且通过多孔支架管的旋转作用,有效克服重力的影响,保证纤维管中的细胞均匀生长。但是,由于该装置以多孔支架管为载体,在旋转作用力下,内侧与外侧形成内外皮肤组织和细胞层容易出现混合,难以较好的构建与人类血管相同的组织和细胞层,影响该支架管在人体中的应用。
[0004]技术专利(申请号为CN200710098829.X)公开了一种血管组织工程生物反应器,包括模拟血流动力学装置、三维支架以及培养室,模拟血流动力学装置为脉动流控制装置,培养室串联在脉动流控制装置内,培养室包括密封配合的旋转器件以及密封腔体,旋转器件包括位于密封腔体内的旋转杆及驱动装置。该反应器采用了脉动流控制装置提供模拟人体心脏的动力作用,提供有利于细胞生长、增殖、分化的模拟人体脉动流环境;培养室是将细胞接种在内旋转的三维支架上,实现了方便细胞的取放以及可使细胞均匀地黏附在三维支架上。但是该反应器的的装置结构复杂,难以适用于任意长度、直径的人造血管的细胞培养,限制了该生物反应器的应用。
[0005]有鉴于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进的人造血管体外内皮化培养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造血管体外内皮化培养装置,设有培养系统、供液系统、动力系统以及控制系统,以通过各系统的协同配合,实现人造血管内皮化均匀,适应任意尺寸人造血管的培养;该装置简单、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高且普适性强。
[0007]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人造血管体外内皮化培养装
置,包括底座、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方的培养系统、供液系统以及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与所述培养系统为齿轮啮合连接,所述供应系统与所述培养系统通过导管连接,为所述培养系统提供培养基;
[0008]所述培养系统包括两个平行且相对设置的从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固定连接的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带动所述从动齿轮在所述底座上实现两个从动齿轮相对面靠近或远离的滑动;两个所述从动齿轮的相对面上分别设有夹持接头,两个所述夹持接头相对的端部分别夹持人造血管的两端;所述夹持接头为中空结构,贯穿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导管连通;所述夹持接头上设有可调组件,实现所述夹持接头的直径可调。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该培养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控制系统、实现所述培养系统密闭的密封系统,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动力系统之间、与供应系统之间均为电路连接,实现所述控制系统对所述动力系统、供应系统的监控与控制。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供液系统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上表面的液泵支架、蠕动液泵、出液导管、第一进液导管、第二进液导管以及储液槽;所述储液槽、第二进液导管、蠕动液泵、出液导管依次连接,所述出液导管通过所述导管连通其中一个所述夹持接头的外端部,所述进液导管连接另一所述夹持接头的外端部及所述储液槽,实现培养基在所述培养系统内的循环。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动力系统包括电机、两个传动齿轮、连接两个所述传动齿轮的导向轴以及连接所述电机与所述传动齿轮的联轴器,两个所述传动齿轮分别与所述培养系统的两个从动齿轮啮合;所述电机提供动力,通过所述联轴器、导向轴实现所述传动齿轮的转动,带动所述从动齿轮转动,从而实现所述夹持接头的旋转。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密封系统为透明管,所述透明管的两端均设置密封组件,并分别与两个所述从动齿轮连接,所述透明管、两个所述从动齿轮形成容纳所述人造血管的密闭空间。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密封系统为方形的透明罩,所述透明罩的底部四周与所述底座的四周连接,形成容纳所述培养系统、供液系统、动力系统、控制系统以及导管的空间。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动力系统还包括固定所述电机的电机支架、固定所述导向轴的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所述电机支架、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均固定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储液槽的顶部设置气体交换膜,实现所述储液槽内的培养基的气体交换;所述储液槽的底部设有排液口,用于废液的排出。
[001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透明罩上设有气体交换器,所述气体交换器上设有过滤膜,以隔绝细菌,保证气体交换的同时实现培养的无菌环境。
[001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夹持接头夹持人造血管的端部为卡套式锥螺纹直接管接头,以稳固夹持人造血管。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9]1、本技术的一种人造血管体外内皮化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系统、供液系统、动力系统以及控制系统,培养系统内设置可夹持人造血管的夹持接头,由供液系统为培养系统提供内皮化所需的带有培养基的细胞悬液,由动力系统为培养系统的夹持接头提供旋转
动力,同时由控制系统控制动力系统和供给系统的相关参数,使得人造血管在培养系统内均匀慢速自转,实现了内皮细胞在人造血管内壁均匀黏附增值。本技术的人造血管体外内皮化培养装置通过各系统的协同配合,实现了人造血管内皮化均匀的同时,可适应任意尺寸人造血管的培养,普适性高;且该装置简单、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高。
[0020]2、本技术的人造血管体外内皮化培养装置设有滑动组件,滑动组件可以带动从动齿轮在底座上滑动,实现了从动齿轮上的两夹持接头的间距可调,可利用该装置实现任意长度人造血管的体外培养;夹持接头上设有可调组件,实现了夹持接头的直径可调,可体外组织工程培养任意直径的人造血管,提高了该培养装置的实用性和应用范围。
[0021]3、本技术的培养装置将培养系统和动力系统分离,在培养过程中实现了更好的污染防护;且该装置在组织工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造血管体外内皮化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方的培养系统、供液系统以及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与所述培养系统为齿轮啮合连接,所述供液系统与所述培养系统通过导管连接,为所述培养系统提供培养基;所述培养系统包括两个平行且相对设置的从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固定连接的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带动所述从动齿轮在所述底座上滑动;两个所述从动齿轮的相对面上分别设有夹持接头,两个所述夹持接头相对的端部分别夹持人造血管的两端;所述夹持接头为中空结构,贯穿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导管连通;所述夹持接头上设有可调组件,实现所述夹持接头的直径可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造血管体外内皮化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培养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控制系统、实现所述培养系统密闭的密封系统,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动力系统之间、与供液系统之间均为电路连接,实现所述控制系统对所述动力系统、供液系统的监控与控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造血管体外内皮化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系统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上表面的液泵支架、蠕动液泵、出液导管、第一进液导管、第二进液导管以及储液槽;所述储液槽、第二进液导管、蠕动液泵、出液导管依次连接,所述出液导管通过所述导管连通其中一个所述夹持接头的外端部,所述进液导管连接另一所述夹持接头的外端部及所述储液槽,实现培养基在所述培养系统内的循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造血管体外内皮化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系统包括电机、两个传动齿轮、连接两个所述传动齿轮的导向轴以及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卞力行庄燕陈俞锋陈依霞黄琪陈青青乐威王朝荣杨红军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纺织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