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33420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第一灯板和第一柔性线路板,第一柔性线路板的第一端位于第一灯板的第一面上,第二端位于第一灯板的第二面上;第二灯板和第二柔性线路板,第二柔性线路板的第一端位于第二灯板的第一面上,第二端位于第二灯板的第二面上;第一反射片包括第一本体部和第一重叠部,第一本体部和第一重叠部之间设有第一折痕;第二反射片包括第二本体部和第二重叠部,第二本体部和第二重叠部之间设有第二折痕,第一重叠部的至少部分和第二重叠部的至少部分重叠设置,覆盖第一灯板和第二灯板之间的拼接缝。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有效避免了反射片局部脱胶拱起,提升显示效果。提升显示效果。提升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显示
,特别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以Mini LED(Mini Light Emitting Diode)作为背光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能够实现精细化的动态控制,达到较好的高动态范围(High

Dynamic Range,HDR)显示效果。
[0003]由于加工设备尺寸的限制,现有的Mini LED灯板无法做的太大,一般在在400mm*200mm以下,因此对于大尺寸直下式背光模组通常需采用多个灯板拼接的方式提供背光,为了防止灯板受热膨胀影响背光模板的正常工作,参见图1,相邻灯板之间预设有预留间隙。为了提高最终显示装置的显示的亮度,显示装置中会设置反射片,参见图2,所有灯板拼装后,采用整张反射片覆盖各灯板,相邻灯板之间的间隙通过相邻灯板上的反射片的重叠搭接覆盖,以避免灯板拼接处显示效果的降低。
[0004]参见图3,对于灯板采用柔性线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FPC)作为端子的设计方案中,反射片在FPC折弯处的贴合容易产生翘起或隆起等不良,导致反射片与灯板之间产生缝隙,造成反射效率降低,亮度不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旨在解决反射片与灯板的贴合不良。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入光侧,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0008]第一灯板和第一柔性线路板,所述第一柔性线路板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灯板的第一面上,所述第一柔性线路板弯折设置使所述第一柔性线路板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灯板的第二面上;
[0009]第二灯板和第二柔性线路板,所述第二灯板与所述第一灯板之间具有间距,所述第二柔性线路板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二灯板的第一面上,所述第二柔性线路板弯折设置使所述第二柔性线路板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灯板的第二面上,至少所述第一柔性线路板的弯折部位于所述第一灯板和所述第二灯板之间形成的拼接缝内;
[0010]第一反射片,设在所述第一灯板的第一面上,所述第一反射片包括与所述第一灯板相对应的第一本体部和与所述拼接缝相对应的第一重叠部,所述第一本体部和所述第一重叠部之间设有第一折痕;
[0011]第二反射片,设在所述第二灯板的第一面上,所述第二反射片包括与所述第二灯板相对应的第二本体部和与所述拼接缝相对应的第二重叠部,所述第二本体部和所述第二重叠部之间设有第二折痕,所述第一重叠部的至少部分和所述第二重叠部的至少部分重叠设置。
[001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部和所述第一重叠部之间沿所述第一折
痕设置有第一骑缝线;所述第二本体部和所述第二重叠部之间沿所述第二折痕设置有第二骑缝线。
[001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痕与所述第一柔性线路板的弯折部的边缘齐平。
[001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柔性线路板的弯折部和所述第二柔性线路板的弯折部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柔性线路板的弯折部和所述第二柔性线路板的弯折部均位于所述拼接缝内,所述第一重叠部和所述第二重叠部中的一者向上倾斜,且另一者向下倾斜,向上倾斜的一者搭接在向下倾斜的一者的上表面。
[001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柔性线路板设置在所述第二灯板远离所述第一灯板的一端,所述第一重叠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部向下倾斜,所述第二重叠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部向上倾斜,所述第二重叠部搭接在所述第一重叠部的上表面。
[0016]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折痕与所述第二灯板的靠近所述第一灯板的端部齐平。
[001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部与所述第一重叠部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二本体部与所述第二重叠部的之间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和所述第二夹角均为钝角。
[0018]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重叠部和所述第二重叠部之间所形成的重叠区域的宽度小于所述拼接缝的宽度。
[0019]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痕和所述第二折痕与所述重叠区域之间的距离值为1mm~2mm。
[0020]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组件还包括背板,所述第一灯板和所述第二灯板设置在所述背板上;
[0021]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控制板,所述第一灯板通过所述第一柔性线路板与所述控制板连接,所述第二灯板通过所述第二柔性线路板与所述控制板连接。
[0022]本技术的有效效果:
[0023]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显示装置,其设置第一本体部和第一重叠部的连接位置之间具有第一折痕以及第二本体部和第二重叠部的连接位置之间具有第二折痕,使得用于遮盖第一灯板和第二灯板之间拼接缝的第一重叠部和第二重叠部具有一定弯折角度,能够降低作用到第一本体部和第二本体部上的应力,从而防止第一本体部和第二本体部在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翘起的问题,避免反射片与灯板之间形成透光空隙,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背光的均一性,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仅需对反射片进行改进,无需进行其他结构加装或结构改进,且不影响原有生产组装的工艺,改装成本低。
[0024]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0025]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例,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标、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0026]图1是现有技术中灯板拼接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现有技术中灯板上设置反射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3是现有技术中反射片翘起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5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6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俯视图。
[0032]图7是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8是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俯视图。
[0034]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35]10a、第一灯板;10b、第二灯板;20a、发光器件;30a、间隙;40a、第一反射片;40b、第二反射片;f、柔性线路板;
[0036]100、背光模组;200、显示面板;
[0037]11、第一灯板;111、第一端;112、第二端;12、第二灯板;121、第三端;122、第四端;21、第一柔性线路板;211、第一柔性部;212、第一弯折部;213、第二柔性部;22、第二柔性线路板;221、第三柔性部;222、第二弯折部;223、第四柔性部;31、第一反射片;311、第一本体部;312、第一重叠部;313、第一折痕;32、第二反射片;321、第二本体部;322、第二重叠部;323、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入光侧,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第一灯板和第一柔性线路板,所述第一柔性线路板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灯板的第一面上,所述第一柔性线路板弯折设置使所述第一柔性线路板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灯板的第二面上;第二灯板和第二柔性线路板,所述第二灯板与所述第一灯板之间具有间距,所述第二柔性线路板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二灯板的第一面上,所述第二柔性线路板弯折设置使所述第二柔性线路板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灯板的第二面上,至少所述第一柔性线路板的弯折部位于所述第一灯板和所述第二灯板之间形成的拼接缝内;第一反射片,设在所述第一灯板的第一面上,所述第一反射片包括与所述第一灯板相对应的第一本体部和与所述拼接缝相对应的第一重叠部,所述第一本体部和所述第一重叠部之间设有第一折痕;第二反射片,设在所述第二灯板的第一面上,所述第二反射片包括与所述第二灯板相对应的第二本体部和与所述拼接缝相对应的第二重叠部,所述第二本体部和所述第二重叠部之间设有第二折痕,所述第一重叠部的至少部分和所述第二重叠部的至少部分重叠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部和所述第一重叠部之间沿所述第一折痕设置有第一骑缝线;所述第二本体部和所述第二重叠部之间沿所述第二折痕设置有第二骑缝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痕与所述第一柔性线路板的弯折部的边缘齐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富琳孙路祥
申请(专利权)人: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