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淮阴工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ROS的传感器阵列移动机器人定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32245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6:02
一种基于ROS的传感器阵列移动机器人定位系统,包括设置在移动机器人中心的MCU,以及与MCU连接的多个传感器,多个传感器的驱动板以环形方式分布在MCU的周边,将所有传感探头延申排布在机器人各个方向,形成传感器阵列获取移动机器人的周边环境数据;当系统启用时,机器人通过设置在四周的超声波传感器检测周围是否有障碍物,通过前下方的两个悬崖传感器检测前进路上是否有凹陷地面,通过正前方的镭射传感器获取前方行进路线的道路信息,并实时将检测的信息传送至MCU进行处理,MCU将处理后的信息使用ROS通过串口与总控制器进行通讯,并使用PWM驱动车轮的电机,返回编码器的值以进行PID控制。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使得机器人的导航更加准确和可靠。准确和可靠。准确和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ROS的传感器阵列移动机器人定位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机器人定位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ROS的传感器阵列移动机器人定位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提升,移动机器人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移动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经常需要准确定位,以便完成给定任务,如环境勘测、物品搬运等。因此,实时定位系统对于移动机器人的应用至关重要。由于机器人不断渗透到各行各业,面对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对机器人的精度、稳定性、智能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传统的实时定位方法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误差较大、鲁棒性较差等。
[0003]而采用多个(例如传感器阵列)传感器却仅是从多个侧面孤立地获取目标信息的方式,但单纯的不断增加传感器的做法,会增加系统的复杂度,对平台的算力要求提高,且割断了各传感器信息间的内在联系,丢失了信息经有机组合后可能蕴含的深层有效信息,造成信息资源浪费,甚至可能导致决策失误。因此,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发展多传感器融合技术便表现出了它的必然性。
[0004]现有技术中,虽然已经有了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ROS的传感器阵列移动机器人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移动机器人中心的MCU,以及与MCU连接的多个传感器;多个传感器的驱动板以环形方式分布在MCU的周边,将所有传感探头延申排布在机器人各个方向,形成传感器阵列获取移动机器人的周边环境数据;通过传感器阵列获取的全方位的环境信息,并根据周围信息获取到机器人当前的位置,以及判断是否处于安全的工作状态;MCU作为主处理器接收多个传感器的读数,并将其传递给ROS节点,ROS节点接收来自多个传感器的数据,并将其集成至一个消息中,该消息可以被其他ROS节点订阅,以便ROS节点使用传感器数据进行导航和其他任务;具体的操作步骤包括:步骤一:接收超声波传感器数据,将超声波传感器的位置与对应的机器人坐标系进行转换,以机器人坐标系为基准,获取超声波传感器的数据;步骤二:接收单点激光雷达数据,通过单点激光雷达获取机器人前方的障碍物信息,根据障碍物和机器人之间的距离,给定机器人最大的速度的限定,防止机器人速度过快发生碰撞;并根据下式得出障碍物的宽度:其中,上式中的w是障碍物的宽度,D
a
和D
b
为障碍物左右两端最值的的角度,L
a
和L
b
是D
a
角度和D
b
位置上对应和到障碍物的距离;步骤三:接收IMU数据并进行转换,将接收到的9轴IMU传感器数据中的加速度、角速度、磁场强度的值通过欧拉变换得到欧拉角,欧拉角分为俯仰角、偏航角、滚转角三个角度;IMU原始数据数据的形式为下式的四元数形式:Q=q0+q1i+q2j+q3k;通过下式将四元数形式的IMU初始数据转换为欧拉角,并通过节点发布出去;psi=atan2(2(q0*q1+q2*q3)),1

2(q1*q1+q2*q2)th eta=asin(2(q0*q2‑
q3*q1))phi=atan2(2(q0*q3+q1*q2)),1

2(q2*q2+q3‑
q3)其中,psi为偏航角,theta为俯仰角,phi为滚动角,q0、q1、q2、q3为IMU初始数据的四个分量,atan和asin分别为反正弦函数和反余弦函数;步骤四:将接收到的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后通过ROS话题发布;采用无迹卡尔曼滤波对接收到的传感器数据进行滤波处理,在获得处理过的数据后,再通过MCU建立ROS节点和话题,并将接收到的传感器数据进行发布;再通过上位机进行接收,从而在不同主机间协同工作,分散计算压力;步骤五:接收电机编码器的数据并进行PID控制;接收电机编码器的数据并将其与上位机下达命令的数据进行对比,确保电机实际转动的方向和速度与上位机的命令始终保持相一致,并在出现错误时,实时进行PID校正,以确保机器人始终在上位机的控制范围以内;通过IMU以及电机编码器的数据可以得出机器人的里程计;差分模型机器人始终做的是以R为半径的圆弧运动;机器人的线速度V、角速度ω,左右轮速用VL和VR表示,用D表示轮间距,D=2d,右轮到旋转中心的距离为L;左右轮速V
L
和V
R
来进行速度控制:
V
L
=ω*(L+D)=ω*(R+d)=V+ωdV
R
=ω*L=ω*(R

d)=V

ωdωd连续控制系统的理想PID控制规律为:其中,K
p
为比例增益,K
p
与比例度成倒数关系;T
t
为积分时间常数;T
D
为微分时间常数;u(t)PID控制器的输出信号;e(t)给定值r(t)与测量值之差;步骤六:在上位机上通过接收到的信息对机器人进行实时定位,在获取每个传感器的数据后,通过机器人的运动模型得出机器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艾米尔丁楠李芬芬耿君佐孔荣双李彪费宏彦王德烨周泓林剑楚肖绍章
申请(专利权)人:淮阴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