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杂交中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用于杂交中稻
‑
再生稻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微生物菌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杂交中稻
‑
再生稻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全国有超过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水稻同时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提高和稳定水稻产量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提高稻谷产量的途径有:提高单产;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复种指数。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水稻单产年均增长率呈持续下降趋势,近10年水稻单产水平也徘徊不前。另外,由于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稻田面积迅速减少。基于单产增长率减小和种植面积下降等因素,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就成为了确保我国粮食总产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
[0003]再生稻是指利用水稻的再生能力,在适宜的温、光、水和养分条件下,经过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使收获后稻茬上存活的休眠芽萌发成再生蘖,进而抽穗、开花、结实,种一次水稻收获两次季的稻作模式。与传统双季稻模式相比,再生稻具有生育期短、省工、节本、资源利用效率高、品质好、经济效益高等优点,种植再生稻可缓解劳动力紧张、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稻田单位面积稻谷产量的重要措施,被认为是在温光条件一季有余,双季不足的地区增加水稻复种指数的主要水稻种植方法。目前研究学者认为可利用再生稻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增产增效管理模式,对稳定水稻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0004]微生物菌剂主要是指由特定的一种或多种微生物活体经筛选、驯化或改良后的真菌、细菌及放线菌等菌株,再发酵工艺扩繁、浓缩加工而成的一类活力高、效应特定的活体菌剂,具有较长的使用历史。世界上最早的微生物菌剂可追溯到1895年德国推出的“Nitragin”根瘤菌接种剂;到了20世纪30、40年代,美国、英国等国家都发展了根瘤菌接种剂的产业,随后,苏联等从土壤中分类出硅酸盐细菌、解磷细菌。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根际促生菌的研究,美国Kloepper利用荧光假单胞菌株处理蔬菜种子,获得了萝卜、马铃薯和甜菜的大幅度增产。1988年,Backer等报道蜡状芽孢杆菌和两株假单孢菌对防治线虫有效,这些研究逐渐推动了根际促生菌(PGPR)的相关开发研究,并且逐渐有了不少成熟产品得到商业化应用。中国微生物菌剂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著名的土壤微生物学专家张宪武利用大豆根瘤菌接种剂技术,使大豆平均增产10%以上;到60年代初,陈华癸筛选出紫云英根瘤菌,并制成菌剂进行推广示范,随后从苏联引进自生固氮菌、磷细菌和硅酸盐菌剂,进入菌肥推广时期。到了2001年,菌剂开始应用于大田防治病原菌,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防治水稻病害的拮抗细菌,沈阳农业大学生物农药工程中心用木霉和拮抗细菌混合发酵制成的粉剂等,均在大田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抗病增产的效果。目前,我国农业微生物产业的发展主要以微生物肥料和生防微生物制剂为主,且复合菌剂研究较多于单一菌剂,因单一菌存在功能单一、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复合菌剂比单菌剂促生功能多、促生能力强、促生效果更稳定,是微生物菌剂发展的趋势。
[0005]复合微生物菌剂大体具有以下几个优点:促进植物生长:复合微生物菌剂中的有
益微生物可以与植物根系建立共生关系,通过固氮、解磷、产生植物生长激素等途径,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和生长促进物质,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复合微生物菌剂可以增强作物的抗逆性,如抗病、抗虫等,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同时,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可以增加产量,并改善作物的品质,如增加果实的糖分和营养含量。改善土壤质量:复合微生物菌剂中的有益微生物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通气性,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它们还可以分解有机物质,促进有机肥料和秸秆等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和持水能力。
[0006]降低环境污染:与传统化学农药和化肥相比,复合微生物菌剂具有低毒性或无毒性,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影响小。其使用可以减少农业活动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的污染,实现绿色环保的农业生产。
[0007]目前,公开了一种杂交中稻
‑
再生稻配套专用肥及其施肥方法(ZL 202111072017.4),该专用肥包括头季稻底肥和再生稻粒芽肥;头季稻底肥包含N、P和K,且N、P和K的质量之比为7
‑
7.5:1.5
‑
2.5:3.5
‑
4.5;再生稻粒芽肥包含N和K,并且N和K的质量之比为6
‑
7:3.5
‑
4.5。但在杂交中稻
‑
再生稻生产体系中微生物菌剂复配及其应用方法,鲜见报道。
[0008]因此,利用复合微生物菌剂来提高对杂交中稻—再生稻稻田水稻根系、稻谷产量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丰富和补充一季中稻+再生稻的高产栽培方式,达到再生稻稳产高产、减少环境污染、提升土壤肥力的目的,为发展绿色水稻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适用于杂交中稻—再生稻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制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方法。
[0010]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适用于杂交中稻—再生稻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它由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真菌为哈茨木霉菌和绿色木霉组成。
[0011]进一步地,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中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绿色木霉的配比1∶(0.5~0.8)∶1∶(0.5~0.8),优选为1∶0.8∶1∶0.8。
[0012]进一步地,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总活菌数不低于1
×
109CFU/mL。
[0013]上述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4](1)将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和绿色木霉分别进行扩繁;
[0015](2)将步骤(1)扩繁得到四种菌液按比例混合,加入微生物激活剂,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0016]进一步地,步骤(1)中,枯草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扩繁所使用的培养基组成为:胰蛋白胨10.0g,酵母提取物5.0g,氯化钠10.0g,蒸馏水1000ml,pH 6.8
‑
7.0。
[0017]进一步地,步骤(1)中,哈茨木霉菌和绿色木霉扩繁所使用的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11g、酵母提取物11g、蛋白胨5.5g、氯化钠5.0g、镁硫酸盐1.25g、磷酸盐缓冲液10mL、蒸馏水1000mL、pH 6.5。
[0018]进一步地,步骤(2)中,所述微生物激活剂由蔗糖、维生素A和维生素C组成,其中蔗糖添加量为2g/L,维生素A添加量为1.5g/L,维生素C添加量为0.8g/L。
[0019]上述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在杂交中稻—再生稻栽培中的应用。
[0020]进一步地,所述应用包括如下步骤:
[0021](1)在移栽水稻前1天,施用基肥后,随即施用复合微生物菌剂35
‑
40kg/hm2;
[0022](2)头季稻抽穗期再施用复合微生物菌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杂交中稻—再生稻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它由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真菌为哈茨木霉菌和绿色木霉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中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绿色木霉的配比为1∶(0.5~0.8)∶1∶(0.5~0.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中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绿色木霉的配比为1∶0.8∶1∶0.8。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总活菌数不低于1
×
109CFU/mL。5.权利要求1
‑
4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将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和绿色木霉分别进行扩繁;(2)将步骤(1)扩繁得到四种菌液按比例混合,加入微生物激活剂,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枯草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扩繁所使用的培养基组成为:胰蛋白胨10.0g,酵母提取物5.0g,氯化钠10.0g,蒸馏水1000ml,pH 6.8
‑
7.0;哈茨木霉菌和绿色木霉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永健,文艳芳,孙园园,马杨明,邓榆千,袁晓娟,罗敏,罗永恒,但旭平,陈凯瑞,杨志远,马均,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