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发光器件、制备方法和显示面板技术

技术编号:39319714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6:01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有机发光器件、制备方法和显示面板,所述有机发光器件形成在玻璃基板上,所述有机发光器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一电极之间的有机发光层,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玻璃基板之间设有第一光提取层,所述第一光提取层由介电纳米粒子形成,所述第一光提取层靠近所述有机发光层的一面为粗糙界面。本申请在第一电极和玻璃基板之间设置第一光提取层,第一光提取层靠近所述有机发光层的一面为粗糙界面,通过介电纳米粒子从有机发光层中提取光,介电纳米粒子形成的粗糙界面有更大的能力散射更多的光;将介电纳米粒子插入玻璃基板上,提取有机发光层内被捕获的光,从而提高有机发光器件的光提取效率。效率。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有机发光器件、制备方法和显示面板


[0001]本申请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有机发光器件、制备方法和显示面板。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利用有机电极发光(EL)材料实现高效、长寿命、全彩发射的有机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OLED)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有机发光器件(OLED)显示面板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OLED显示面板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如智能手机、显示器和电视。
[0003]由于没有背光单元,OLED显示面板较液晶显示面板有很多优点。例如,OLED显示面板更薄、更轻,而且可以比液晶面板更灵活;另外,有机发光器件(OLED)具有半透明的性能和双向发射,使其具有较高的对比度和相对较宽的视角等。然而,现有OLED显示面板的有机发光器件内部发生的机制不同,大量的光损失,造成显示效果偏差,因此,提高有机发光器件的光提取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光提取效率的有机发光器件、制备方法和显示面板。
[0005]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有机发光器件,所述有机发光器件形成在玻璃基板上,所述有机发光器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一电极之间的有机发光层,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玻璃基板之间设有第一光提取层,所述第一光提取层由介电纳米粒子形成,所述第一光提取层靠近所述有机发光层的一面为粗糙界面。
[0006]可选的,所述介电纳米粒子为二氧化硅介电纳米粒子,所述第一光提取层整层固定在所述第一电极远离所述有机发光层的一面上。
[0007]可选的,所述玻璃基板远离所述有机发光层的一面上形成有第二光提取层,所述第二光提取层呈凹凸状设置,所述第一光提取层对应所述第二光提取层的凹陷处镂空设置。
[0008]可选的,所述第一光提取层与所述有机发光层之间设有第三光提取层,所述第三光提取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凹入部和凸出部,所述第三光提取层的折射率分别小于所述有机发光层的折射率和所述第一电极的折射率;所述第一光提取层仅对应所述第三光提取层的凹入部设置。
[0009]可选的,由所述第一电极朝向所述第二电极的方向上,所述有机发光层包括依次设置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有机发光材料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其中,所述电子传输层内设有不同形状的第一银纳米颗粒和第二银纳米颗粒。可选的,所述第一银纳米颗粒为球状,所述第二银纳米颗粒为棒状,所述第一银纳米颗粒和所述第二银纳米颗粒间隔设置,相邻的所述第一银纳米颗粒和所述第二银纳米颗粒之间的预设距离为d,d≥2r,其中,r是球形的第一纳米颗粒的半径值。
[0010]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有机发光器件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如上任一所述的有机发光器件,所述制备方法包括步骤:提供一玻璃基板;将二氧化硅沉积制备成靶材,固定在第一电极上,抽真空,并冲入预设浓度的氩气,在第二电极和第一电极之间施加预设电压,靶材表面原子碰撞逸出形成靶原子沉积在玻璃基板上形成第一光提取层;以及依次制备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其中,所述第一光提取层靠近所述有机发光层的一面为粗糙界面。
[0011]可选的,所述提供一玻璃基板的步骤中的玻璃基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玻璃基板表面拋光,在拋光面镀一层保护掩膜,然后旋涂预设厚度的光刻胶;经过前烘,曝光,显影,利用腐蚀液除去图形内暴露部分的膜层,完毕后清洗表面并做坚膜处理,坚膜后将进行刻蚀;以及刻蚀完成后清洗玻璃并去除光刻胶,得到单曲面的玻璃基板;其中,根据玻璃基板需要单面内凹形成半球形曲面调配刻蚀剂进行刻蚀,设置刻蚀参数,坚膜温度为100

140℃,恒温3

5 h;所述将二氧化硅沉积制备成靶材,固定在第一电极上,抽真空,并冲入预设浓度的氩气,在第二电极和第一电极之间施加预设电压,靶材表面原子碰撞逸出形成靶原子沉积在玻璃基板上形成第一光提取层的步骤包括:在玻璃基板上放置对应所述玻璃基板的突出处镂空的模具;以及将二氧化硅沉积制备成靶材,固定在第一电极上,抽真空,并冲入预设浓度的氩气,在第二电极和第一电极之间施加预设电压,靶材表面原子碰撞逸出形成靶原子沉积在玻璃基板上形成仅对应突出处的第一光提取层。
[0012]可选的,所述有机发光层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在所述第一电极上依次形成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有机发光材料层和电子传输层;通过水热法控制温度、PH值、浓度等制备出第一银纳米颗粒和第二银纳米颗粒,再利用静电纺丝工艺分别将第一银纳米颗粒和第二银纳米颗粒嵌入所述电子传输层中;以及在嵌入第一银纳米颗粒和第二银纳米颗粒的所述电子传输层上形成电子注入层和第二电极。
[0013]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有机发光器件,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扫描线和多条数据线,每个所述有机发光器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扫描线和所述数据线连接。
[0014]本申请提出在玻璃基板上加入一层具有介电纳米粒子的光提取层,由于在有机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OLED)中添加介电纳米粒子,介电纳米粒子形成的粗糙界面会导致散射,从而耦合出来自波导模式的发射光;介电纳米粒子不表现出偶极等离子体共振,因为它们在可见光范围内具有正的介电常数,这意味着介电纳米粒子通常更适合从设备中提取光,它们有更大的能力散射更多的光,以打破由第一电极(ITO层)和玻璃指数对比引起的波导,通过对波导模式光损耗的改善,使更多的功率可以从有机发光层提取到玻璃基板中,提高有机发光器件的光提取率。
附图说明
[0015]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图1是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有机发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另一种有机发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的另一种有机发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的第四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的第五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器件的制备方法流程示意图;图8是本申请的第六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器件的制备方法流程示意图;图9是本申请的第七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器件的制备方法流程示意图;图10是本申请的第八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6]其中,100、显示面板;110、数据线;120、扫描线;200、有机发光器件;210、第一电极;220、第二电极;230、有机发光层;231、空穴注入层;232、空穴传输层;233、有机发光材料层;234、电子传输层;235、电子注入层;240、第一光提取层;241、介电纳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机发光器件,所述有机发光器件形成在玻璃基板上,所述有机发光器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一电极之间的有机发光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玻璃基板之间设有第一光提取层,所述第一光提取层由介电纳米粒子形成,所述第一光提取层靠近所述有机发光层的一面为粗糙界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介电纳米粒子为二氧化硅介电纳米粒子,所述第一光提取层整层固定在所述第一电极远离所述有机发光层的一面上。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基板远离所述有机发光层的一面上形成有第二光提取层,所述第二光提取层呈凹凸状设置,所述第一光提取层对应所述第二光提取层的凹陷处镂空设置。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提取层与所述有机发光层之间设有第三光提取层,所述第三光提取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凹入部和凸出部,所述第三光提取层的折射率分别小于所述有机发光层的折射率和所述第一电极的折射率;所述第一光提取层仅对应所述第三光提取层的凹入部设置。5.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第一电极朝向所述第二电极的方向上,所述有机发光层包括依次设置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有机发光材料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其中,所述电子传输层内设有不同形状的第一银纳米颗粒和第二银纳米颗粒。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银纳米颗粒为球状,所述第二银纳米颗粒为棒状,所述第一银纳米颗粒和所述第二银纳米颗粒间隔设置,相邻的所述第一银纳米颗粒和所述第二银纳米颗粒之间的预设距离为d,d≥2r,其中,r是球形的第一纳米颗粒的半径值。7.一种有机发光器件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如权利要求1

6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步骤:提供一玻璃基板;将二氧化硅沉积制备成靶材,固定在第一电极上,抽真空,并冲入预设浓度的氩气,在第二电极和第一电极之间施加预设电压,靶材表面原子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正涛覃耀辉文科林刘浪孙玉龙袁海江
申请(专利权)人: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