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31812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6:00
本申请涉及一种充气装置,包括装配组件及充气组件,装配组件内具有第一安装位,充气组件设于第一安装位上且充气组件具有抽气端和充气端,充气端被构造用于和外部设备连通进行充气。其中,装配组件内具有进气通道及出气通道,抽气端与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均连通,第一安装位与进气通道和/或出气通道连通,且装配组件上设有与进气通道连通的进气口和与出气通道连通的出气口。如此,充气组件在工作的时候,被进气口进入装配组件内的气体同时冷却,散热效果良好,能够延长充气组件的使用功能寿命且降低其运行噪音。命且降低其运行噪音。命且降低其运行噪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气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充气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充气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充气泵是一种常用车载、出行或娱乐活动所需的辅助工具,为汽车、自行车、游泳器材等充气。随着充气产品的更新换代,电动充气泵在市场上出现,实现全自动充气,使用便捷。
[0003]电动充气泵在充气过程中,气泵通过抽气端进行充气,在充气过程中,气泵会逐渐的发热发烫,一般地电动充气泵的散热效果较差,容易噪音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本申请针对电动充气散热效果不好的问题,提出一种充气装置,该充气装置具有散热效果好的噪音的技术效果。
[0005]一种充气装置,包括:
[0006]装配组件,所述装配组件内包括第一安装位;
[0007]充气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安装位上,所述充气组件具有抽气端和充气端,所述充气端被构造为用于和外部设备连通进行充气;
[0008]其中,所述装配组件内具有进气通道及出气通道,所述抽气端与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出气通道均连通,所述第一安装位与所述进气通道和/或所述出气通道连通,且所述装配组件上设有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的进气口和与所述出气通道连通的出气口。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配组件内包括第二安装位,所述第二安装位用于装配电池,所述电池用于为所述充气组件提供电能;所述进气通道和/或所述出气通道与所述第二安装位连通。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气通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出气通道的延伸方向相交设置,所述第二安装位与所述第一安装位位于所述进气通道的相对两侧;
[0011]所述第二安装位与所述出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安装位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气通道及所述出气口均包括两个,且所述出气通道与所述出气口一一对应连通;
[0013]所述出气通道均通过所述抽气端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且两个所述出气通道设于所述充气组件的沿直径的直线方向两侧,所述充气组件的沿直径的直线方向与所述进气通道的延伸方向平行设置。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气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气缸及电机,所述气缸设于所述电机背离所述进气通道的一端;
[0015]所述电机具有旋转叶轮,所述旋转叶轮沿所述电机的轴向转动并通过所述抽气端将所述进气通道内的气体抽向所述出气通道。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机包括主体部及抽气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抽气部
沿所述主体部的轴向间隔设置且两者之间形成与所述出气通道连通的第一连通口,所述抽气部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侧开口形成所述抽气端,旋转叶轮设于抽气部;
[0017]所述主体部远离所述抽气端的一侧与所述气缸连接,且所述出气口沿所述气缸的轴向方向开设。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缸包括充气管,所述充气管的一端形成所述充气端,所述装配组件具有用于容置充气管的第三安装位;
[0019]所述装配组件还包括顶盖,所述顶盖设于所述装配组件设有所述第三安装位的一侧且所述顶盖上设有充气口,所述充气口与所述充气端连通。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配组件具有线束收容腔及与所述线束收容腔连通的第一过线孔及第三过线孔,所述第二安装位通过所述第一过线孔与所述线束收容腔连通,所述第一安装位通过所述第三过线孔与所述线束收容腔连通。
[00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配组件包括第一装配体和第二装配体,所述第一装配体和所述第二装配体可拆卸连接且内部形成装配空间,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设于所述第一装配体和/或所述第二装配体上且均与所述装配空间连通;
[0022]所述装配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装配体和所述第二装配体上的第一承托部,所述第一承托部均设于所述装配空间内且所述两个第一承托部围设形成所述第一安装位,所述第一承托部与所述第一装配体和所述第二装配体共同界定形成所述出气通道。
[00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个第一承托部相互面对的表面构成所述第一安装位,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承托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位连通的减震槽,所述充气装置还包括减震件,所述减震件设于所述减震槽内且至少部分伸出所述第一承托部与所述充气组件的外壁连接。
[00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装配体和所述第二装配体均包括底壁及间隔设于所述底壁的相对两侧的周侧壁;
[0025]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出气口设于其中一个所述周侧壁上,所述第一装配体和所述第二装配体的所述底壁均设有所述第一承托部。
[00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配组件包括相对且间隔设于所述装配空间内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及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装配体和所述第二装配体连接并界定形成所述进气通道;
[0027]所述第一侧壁具有第二连通口,所述第二连通口与所述第一安装位连通。
[002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气装置包括第二承托部,所述第二承托部设于所述装配空间内且位于所述第二侧壁背离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
[0029]所述第二承托部与所述第一装配体的底壁、所述第二装配体的底壁及所述第二侧壁界定形成第二安装位,所述第二安装位用于装配电池,电池用于为所述充气组件提供电能;所述进气通道和和/或所述出气通道与所述第二安装位连通。
[003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配组件具有设于所述装配空间内的第二减震部,所述第二减震部设于所述第一装配体的底壁和和/或所述第二装配体的底壁上。
[0031]上述充气装置,通过在装配组件内形成第一安装位,将充气组件装配于装配组件内部,同时,在充气组件形成抽气端的一侧形成进气通道,在充气组件动作的同时,抽气端通过进气口向进气通道内抽气,而后将气体抽送至出气通道内,最终从出气口流出装配组
件,第一安装位与进气通道和/或出气通道连通,从而在装配组件内形成与充气组件连通的散热流道,使得充气组件在工作的时候,被进气口进入的气体同时冷却。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缓冲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为图1中提供的缓冲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4]图3为图1中提供的缓冲装置的装配组件的第一装配体与顶盖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35]图4为图1中提供的缓冲装置的装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5为图1中提供的缓冲装置的装配组件的第一装配体与顶盖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0037]图6为图1中提供的缓冲装置的装配组件的第二装配体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38]图7为图1中提供的缓冲装置的装配组件的第二装配体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0039]图8为图1中提供的缓冲装置的装配组件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9为图1中提供的缓冲装置的底盖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10为图1中提供的缓冲装置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0042]图11为图1中提供的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配组件(10),所述装配组件(10)内包括第一安装位(141);充气组件(20),设于所述第一安装位(141)上,所述充气组件(20)具有抽气端(223)和充气端(224),所述充气端(224)被构造为用于和外部设备连通进行充气;其中,所述装配组件(10)内具有进气通道(11)及出气通道(13),所述抽气端(223)与所述进气通道(11)和所述出气通道(13)均连通,所述第一安装位(141)与所述进气通道(11)和/或所述出气通道(13)连通,且所述装配组件(10)上设有与所述进气通道(11)连通的进气口(12)和与所述出气通道(13)连通的出气口(13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组件(10)内包括第二安装位(151),所述第二安装位(151)用于装配电池(93),所述电池(93)用于为所述充气组件(20)提供电能;所述进气通道(11)和/或所述出气通道(13)与所述第二安装位(151)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通道(1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出气通道(13)延伸方向相交,所述第二安装位(151)与所述第一安装位(141)位于所述进气通道(11)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安装位(151)与所述出气通道(13)连通,所述第一安装位(141)与所述进气通道(11)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通道(13)及所述出气口(131)均包括两个,且所述出气通道(13)与所述出气口(131)一一对应连通;所述出气通道(13)均通过所述抽气端(223)与所述进气通道(11)连通,且两个所述出气通道(13)设于所述充气组件(20)的沿直径的直线方向两侧,所述充气组件(20)的沿直径的直线方向与所述进气通道(11)的延伸方向平行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组件(20)包括相互连接的气缸(21)及电机(22),所述气缸(21)设于所述电机(22)背离所述进气通道(11)的一端;所述电机(22)具有旋转叶轮(221),所述旋转叶轮(221)沿所述电机(22)的轴向转动并通过所述抽气端(223)将所述进气通道(11)内的气体抽向所述出气通道(13)。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22)包括主体部(22a)及抽气部(22b),所述主体部(22a)与所述抽气部(22b)沿所述主体部(22a)的轴向间隔设置且两者之间形成与所述出气通道(13)连通的第一连通口(222),所述抽气部(22b)远离所述主体部(22a)的一侧开口形成所述抽气端(223),所述旋转叶轮(221)设于所述抽气部(22b);所述主体部(22a)远离所述抽气端(223)的一侧与所述气缸(21)连接,且所述出气口(131)沿所述气缸(21)的轴向方向开设。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21)包括充气管(211),所述充气管(211)的一端形成所述充气端(224),所述装配组件(10)具有用于容置所述充气管(211)的第三安装位(16);所述装配组件(10)还包括顶盖(120),所述顶盖(120)设于所述装配组件(10)设有所述第三安装位(16)的一侧且所述顶盖(120)上设有充气口(121),所述充气口(121)与所述充气端(224)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继鑫叶伟林刘林生张朴丁泺火汪春节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