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理高原湖泊初期雨水的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31150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5: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治理高原湖泊初期雨水的系统及方法,包括进水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治理高原湖泊初期雨水的系统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治理高原湖泊初期雨水的系统及方法,属于面源污染


技术介绍

[0002]由于初期雨水具有排放突发性、流量变化范围大和浓度波动范围大等特点,初期雨水污染成为湖泊水污染治理的难点,特别是抚仙湖流域更为突出。随着污水处理厂、中水厂和土地流转等相关工程的实施,抚仙湖北岸以暴雨初期冲击负荷为代表的径流污染成为抚仙湖的重要污染源之一。每年大约数百万方暴雨初期冲击负荷未得到妥善处理,直接排入抚仙湖,对抚仙湖造成污染,也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0003]抚仙湖是典型的高原湖泊,北岸以暴雨初期冲击负荷为代表的径流污染成为抚仙湖的重要污染源之一,经多年治理,污染负荷有所下降,但要实现清水入湖和流域水质达标的目标,仍面临诸多工程技术难题需要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治理高原湖泊初期雨水方面的系统,本专利技术集进水渠

沉砂池

氧化塘

提升泵

快速过滤装置

表流湿地系统

出水渠为一体,为解决高原湖泊地区初期雨水治理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手段和解决途径。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理高原湖泊初期雨水的系统,包括进水渠、沉砂池、管道、调节池、提升泵、快速过滤装置、表流湿地系统、出水渠;所述进水渠与沉砂池连通,沉砂池接收初期雨水,将初期雨水进行沉淀后再通过管道与调节池连接进行污染物的分解,分解后的初期雨水通过提升泵、管道接入快速过滤装置,快速过滤装置与表流湿地连通,有效降低污染负荷,表流湿地系统与出水渠连通。
[0006]所述沉砂池包括进水装置、出水装置、沉淀区、曝气系统和排泥装置,进水装置连接沉淀区进行沉淀,沉淀后的雨水进入曝气系统进行曝气后絮凝,絮凝将污水中存在悬浮物、泥沙、有机物固体颗粒进行絮凝后通过排泥装置排出,经过絮凝后的雨水通过出水装置进入管道。所述沉砂池将拦截初期雨水中的漂浮垃圾,使大颗粒的泥砂沉降。
[0007]所述调节池即为氧化塘,调节池包括连续完全混合反应器、活塞流反应器、混合装置、排泥装置,各个结构依次连接,其中连续完全混合反应器中设置围堤、防渗层和浮游植物,活塞流反应器中设有微生物、菌藻,雨水经生长的微生物、菌藻的共同作用后通过提升泵运至快速过滤装置。所述调节池即氧化塘一方面可以调节水量和水质,另一方面氧化塘对污染物的去除也可起到一定作用,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一是助凝沉淀的作用,通过连续完全混合反应器内的漂浮植物分泌类似助凝剂的物质向水中释放,使悬浮、胶体态的污染物得以加速沉淀去除;二是漂浮植物对机物及N、P营养物质的吸收作用;三是活塞流反应器内的氧化塘内厌氧菌、兼性菌的微生物作用,分解大分子有机物。
[0008]提升泵将初期雨水提升至快速过滤装置,快速过滤装置为COS快速纤维过滤系统。通过具有特殊结构的多孔性颗粒状悬浮纤维滤料的捕集作用,去除初期雨水中的悬浮污染
物,从而起到消减SS、BOD等污染的目的,由于快速渗滤系统无需做任何运行前准备工作,来水即处理,可随时应对初期雨水的水质和水量大幅度波动。
[0009]最后从快速过滤装置的出水进入多级表流湿地。所述表流湿地系统包括处理区、出水区;处理区内生长的植物可以去除雨水中的细颗粒和溶解性污染物,通过大面积水生植物挺水和部分沉水植物的吸收、浅层流形成的好氧塘作用机理、根茎及土壤拦滤作用完成,处理后的雨水通过出水区进入出水渠。
[0010]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本治理高原湖泊初期雨水的系统进行治理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S1:初期雨水通过进水渠进入沉砂池中,沉砂池接收初期雨水进行沉淀,沉砂池拦截初期雨水中的漂浮垃圾,使大颗粒的泥砂沉降;S2:沉淀后的初期雨水通过管道输送至调节池中进行污染物的分解,调节池即为氧化塘,该氧化塘一方面调节水量和水质,另一方面氧化塘也去除污染物,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一是助凝沉淀的作用,漂浮植物分泌类似助凝剂的物质向水中释放,使悬浮、胶体态的污染物得以加速沉淀去除;二是漂浮植物对机物及N、P营养物质的吸收作用;三是氧化塘内厌氧菌、兼性菌的微生物作用,分解大分子有机物;S3:提升泵将经调节池处理后的初期雨水提升至快速过滤装置中,快速过滤装置通过具有特殊结构的多孔性颗粒状悬浮纤维滤料的捕集作用,去除初期雨水中的悬浮污染物,从而起到消减SS、BOD污染的目的,由于快速过滤装置无需做任何运行前准备工作,来水即处理,可随时应对初期雨水的水质和水量大幅度波动;S4:最后从快速过滤装置的出水进入多级表流湿地,多级表流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主要通过大面积水生植物挺水和部分沉水植物的吸收、浅层流形成的好氧塘作用机理、根茎及土壤拦滤作用完成。
[001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有效解决了初期雨水造成的面源污染,形成一种解决初期雨水入湖体的关键技术。
[0012](2)本专利技术将各模块集成一体,净化初期雨水的效率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应用占地面积小,方便使用,大量节约用地及投资成本。
[0013](3)本专利技术还可以更换快速过滤装置中的不同填料来利用微生物菌种、水槽进行分解吸附污染物质,方法有效,不使用化学试剂,避免了对入湖水体的二次污染。
[0014]本专利技术集成进水渠

沉砂池

氧化塘

提升泵

快速过滤装置

表流湿地系统

出水渠模块进行一体化提升,形成治理高原湖泊初期雨水方面的技术方法,有效解决了初期雨水污染程度直接入湖(河)的难题,具有较广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各标号:1

进水渠;2

沉砂池;3

管道连接;4

调节池;5

提升泵;6

快速过滤装置;7

表流湿地系统;8

出水渠。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1和实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7]实施例1:本实施例的治理高原湖泊初期雨水的系统,包括:进水渠1、沉砂池2、管道3、调节池4、提升泵5、快速过滤装置6、表流湿地系统7、出水渠8;所述进水渠1与沉砂池2连通,沉砂池2通过管道3与调节池4连通,调节池4通过提升泵5、管道3与快速过滤装置6连接,快速过滤装置6通过管道3与表流湿地系统7连通,表流湿地系统7与出水渠8连通,沉砂池2为格栅沉砂池。
[0018]其中,所述沉砂池2包括进水装置、出水装置、沉淀区、曝气系统和排泥装置,进水装置连接沉淀区进行沉淀,沉淀后的雨水进入曝气系统进行曝气后絮凝,絮凝将污水中存在悬浮物、泥沙、有机物固体颗粒进行絮凝后通过排泥装置排出,经过絮凝后的雨水通过出水装置进入管道3;所述沉砂池将拦截初期雨水中的漂浮垃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理高原湖泊初期雨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渠(1)、沉砂池(2)、管道(3)、调节池(4)、提升泵(5)、快速过滤装置(6)、表流湿地系统(7)、出水渠(8);所述进水渠(1)与沉砂池(2)连通,沉砂池(2)通过管道(3)与调节池(4)连通,调节池(4)通过提升泵(5)、管道(3)与快速过滤装置(6)连接,快速过滤装置(6)通过管道(3)与表流湿地系统(7)连通,表流湿地系统(7)与出水渠(8)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理高原湖泊初期雨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砂池(2)包括进水装置、出水装置、沉淀区、曝气系统和排泥装置,进水装置连接沉淀区进行沉淀,沉淀后的雨水进入曝气系统进行曝气后絮凝,絮凝将污水中存在悬浮物、泥沙、有机物固体颗粒进行絮凝后通过排泥装置排出,经过絮凝后的雨水通过出水装置进入管道(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理高原湖泊初期雨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池(4)即为氧化塘,调节池(4)包括连续完全混合反应器、活塞流反应器、混合装置、排泥装置,各个结构依次连接,其中连续完全混合反应器中设置围堤、防渗层和浮游植物,活塞流反应器中设有微生物、菌藻,雨水经生长的微生物、菌藻的共同作用后通过提升泵(5)运至快速过滤装置(6)。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治理高原湖泊初期雨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快速过滤装置(6)为COS快速纤维过滤系统。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理高原湖泊初期雨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表流湿地系统(7)包括处理区、出水区;处理区内生长的植物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长城王慧梅杨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