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梭砂贝母脱毒快繁方法及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植物组培
,具体来说是一种梭砂贝母脱毒快繁方法及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又称德氏贝母、阿皮卡,是百合科、贝母属植物,植株长17
‑
35cm,叶3
‑
5枚,花单朵,浅黄色,红褐色斑点或小方格,花期6
‑
7月,果期8
‑
9月。梭砂贝母产于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青海南部和西藏,生于海拔3800
‑
4700米的沙石地或流沙岩石的缝隙中。梭砂贝母茎为药材“炉贝”的来源,鳞茎含植物碱贝母素丁。
[0003]关于贝母脱毒相关文献主要有江明殊等发表的(《多倍体川贝母脱毒苗的诱导》[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3):41
‑
43),其存在愈伤脱毒处理后活力极大降低,褐化严重,后期继续培养时增殖困难;而杜宇发表的(《皖贝母茎尖脱毒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9,(4):138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梭砂贝母脱毒快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包括:(1)愈伤诱导:用梭砂贝母假鳞为外植体茎,经消毒后,接种于MS+2,4
‑
D 0.8~1.0mg/L的诱导培养基中,置于光照10h,光强3000lx,温度25
±
2℃下培养30~40天;(2)愈伤切块:诱导出的愈伤切成3~4mm2的小块;(3)高温处理:愈伤块置于55
±
2℃的无菌水中,在恒温水浴中处理15~20min;(4)低温处理:高温处理后置于4℃环境中处理12~24h,后转移至
‑
18℃环境中处理1~2h,再转移至4℃环境中处理12~24h;(5)愈伤增殖:经高温及低温处理的愈伤块,接种于MS+2,4
‑
D 0.3~0.5mg/L+NAA 0.2~0.5mg/L+6
‑
BA 0.3~0.5mg/L的增殖培养基中,置于温度25
±
2℃,每日照光12h,光强2000~300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建英,杨元娇,汪海龙,王甜甜,邓国宾,张媛,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林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