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输模式选择的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信息传输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30591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5:54
一种基于传输模式选择的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信息传输方法,由构建传输信号模型、构建不完美串行干扰消除模型、确定传输周期的用户配对、确定系统传输模式、确定中断概率和系统吞吐量步骤组成。由于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建立了合理的传输信号模型,提出了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在非协作和协作非正交多址接入模式之间切换,充分地利用了频谱资源,与传统协作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相比,提高了系统的中断性能和系统吞吐量。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传输方法简单、易于实现、中断性能好等优点,可应用于携能通信技术领域。能通信技术领域。能通信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传输模式选择的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信息传输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无线携能通信
,具体涉及到基于传输模式选择的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信息传输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频谱是自然界中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随着无线通信需求的增长,传统的通信模式不能满足未来移动通信的需求,非正交多址接入是一种提高频谱效率的有效解决方案,通过在相同的时频资源叠加多个用户发送的信息,进而提升系统的频谱利用率,非正交多址技术鼓励多用户之间共享频谱,而不是像传统正交多址技术那样强迫用户单独占用正交资源块,因此非正交多址技术可以显著提高频谱效率,减少访问延迟,并支持大规模连接。将协作技术和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结合,通过将信道条件好的用户作为协作中继,协助传递信息给信道条件差的用户,从而提高系统性能。
[0003]绿色通信的提出引起了人们对无线信息和能源的关注,并在通信
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无线信息和功率传输可以同时获取能量和传输信息,提高了网络中的能量利用效率和用户服务质量。携能通信主要有两种技术,分别是时隙切换和功率分割技术。时隙切换是接收机分为两个时隙,分别用来实现信息解码和能量收集,对于功率分割技术则是一部分功率用于信息解码,另一部分用于能量收集。相对需要分配两个时隙的时隙切换技术,功率分割技术的频谱利用率更高,因此受到的关注更多。将携能通信和协作非正交多址接入结合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更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一些人提出在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中实现协作和非协作模式的切换,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频谱效率。增量中继协议可以利用来自目的地端的反馈在协作和非协作之间切换,进一步提升系统频谱效率。
[0004]在未来大规模海量通信的无线通信网络中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完美的串行干扰消除是理想化的,在非正交多址系统中不可能完全做到完美的串行干扰消除,因此研究不完美串行干扰消除对系统产生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0005]在不完美串行干扰消除的多用户非正交多址
,当前需迫切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合理的信号传输模型和模式选择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传输方法简单、易于实现、中断性能好的传输信号模式选择的基于传输模式选择的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信息传输方法。
[0007]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由下述步骤组成:
[0008](1)构建传输信号模型
[0009]传输信号模型由设置有单根天线用于发送叠加信号s(t)的源节点S、设置有单根天线用于接收信号的远用户节点F
j
、设置有两根天线用于接收源节点S发送的信号以及发送信号给远用户节点F
j
的近用户节点N
i

[0010](2)构建不完美串行干扰消除模型
[0011]按式(1)和式(2)构建不完美串行干扰消除模型:
[0012][0013][0014]其中,表示非协作传输模式近用户节点N
i
处解码远用户信息s2的信噪比,表示非协作传输模式近用户节点N
i
处解码近用户信息s1的信噪比,表示信源节点S到近用户节点N
i
的信道增益,p1表示分配给近用户的功率分配因子,p2表示分配给远用户的功率分配因子p1∈(0,0.5),p1+p2=1,β表示功率分割协议的功率分割比,β∈(0,1),ρ
S
是发射信噪比,取值5~50dB,θ表示不完美串行干扰消除因子,θ∈(0,1),是信源节点S到近用户节点N
i
的距离,m表示路径损耗指数,m取值范围2~4。
[0015](3)确定传输周期用户配对
[0016]按式(3)确定近用户的位置概率密度函数
[0017][0018]其中,R1表示近用户分布的圆盘半径,R1取值为2~4m,ω表示任意一个近用户节点N
i
到信源节点S的距离,ω∈[0,R1]。
[0019]按式(4)确定远用户的位置概率密度函数
[0020][0021]其中,R2表示远用户分布的圆环内半径,R2取值为8~10m,R3表示远用户分布的圆环外半径,R3取值为10~12m,ξ表示任意一个远用户节点F
j
到信源节点S的距离,ξ∈[R2,R3]。
[0022]根据式(3)和式(4)随机在半径为R1的圆内选择一个近用户节点N
i
,随机在半径为R2和R3的圆环内选择一个远用户节点F
j
进行配对。
[0023](4)确定系统传输模式
[0024]按式(5)确定远用户节点F
j
解码远用户信息的信噪比
[0025][0026]其中表示信源节点S到远用户节点F
j
的信道增益。
[0027]在大于信源节点S到远用户门限信噪比时,远用户会向信源节点S和近用户
发送1

bit的反馈信号,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采用非协作非正交多址模式,信源节点S直接发送信号给近用户节点N
i
和远用户节点F
j
,在小于信源节点S到远用户门限信噪比时,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采用协作非正交多址模式,近用户转发信号给远用户。
[0028](5)确定中断概率和系统吞吐量
[0029]按式(6)确定近用户的中断概率
[0030][0031][0032][0033][0034][0035][0036][0037][0038][0039][0040]λ1=1
[0041]λ3=1
[0042]其中,表示非协作传输模式下近用户成功解码概率,表示协作传输模式下近用户成功解码概率,表示非协作模式下信源节点S到近用户门限信噪比,表示非协作模式下信源节点S远用户门限信噪比;表示协作模式下近用户处门限信噪比,表示协作模式下远用户处信噪比,表示近用户处可运行的门限速率,表远用户处可运行的门限速率。
[0043]按式(7)确定远用户的中断概率
[0044][0045][0046][0047][0048][0049]λ2=1 t=10
[0050]n=3
[0051][0052][0053]其中,表示非协作模式下远用户成功解码概率,表示协作模式下远用户成功解码概率,η表示能量转换效率,η取值范围为(0,1)。
[0054]按式(8)确定系统吞吐量τ:
[0055][0056]在本专利技术的步骤(2)建立不完美串行干扰消除模型中,所述的是信源节点S到近用户节点N
i
的信道增益,是零均值和单位方差的复高斯分布。
[0057]在本专利技术的步骤(2)的式(2)中,所述的θ是不完美串行干扰消除因子,θ取值最佳为0.4,β是功率分割协议的功率分割比,β取值最佳为0.6,p1和p2分别表示分配给远用户和近用户的功率分配系数,p1取值最佳为0.2,p2取值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传输模式选择的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信息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步骤组成:(1)构建传输信号模型传输信号模型由设有单根天线用于发送叠加信号s(t)的源节点S、设置有单根天线用于接收信号的远用户节点F
j
、设置有两根天线用于接收源节点S发送的信号以及发送信号给远用户节点F
j
的近用户节点N
i
;(2)构建不完美串行干扰消除模型按式(1)和式(2)构建不完美串行干扰消除模型:按式(1)和式(2)构建不完美串行干扰消除模型:其中,表示非协作传输模式近用户节点N
i
处解码远用户信息s2的信噪比,表示非协作传输模式近用户节点N
i
处解码近用户信息s1的信噪比,表示信源节点S到近用户节点N
i
的信道增益,p1表示分配给近用户的功率分配因子,p2表示分配给远用户的功率分配因子p1∈(0,0.5),p1+p2=1,β表示功率分割协议的功率分割比,β∈(0,1),ρ
S
是发射信噪比,取值5~50dB,θ表示不完美串行干扰消除因子,θ∈(0,1),是信源节点S到近用户节点N
i
的距离,m表示路径损耗指数,m取值范围2~4;(3)确定传输周期用户配对按式(3)确定近用户的位置概率密度函数按式(3)确定近用户的位置概率密度函数其中,R1表示近用户分布的圆盘半径,R1取值为2~4m,ω表示任意一个近用户节点N
i
到信源节点S的距离,ω∈[0,R1];按式(4)确定远用户的位置概率密度函数按式(4)确定远用户的位置概率密度函数其中,R2表示远用户分布的圆环内半径,R2取值为8~10m,R3表示远用户分布的圆环外半径,R3取值为10~12m,ξ表示任意一个远用户节点F
j
到信源节点S的距离,ξ∈[R2,R3];根据式(3)和式(4)随机在半径为R1的圆内选择一个近用户节点N
i
,随机在半径为R2和R3的圆环内选择一个远用户节点F
j
进行配对;(4)确定系统传输模式按式(5)确定远用户节点F
j
解码远用户信息的信噪比
其中表示信源节点S到远用户节点F
j
的信道增益;在大于信源节点S到远用户门限信噪比时,远用户会向信源节点S和近用户发送1

bit的反馈信号,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采用非协作非正交多址模式,信源节点S直接发送信号给近用户节点N
i
和远用户节点F
j
,在小于信源节点S到远用户门限信噪比时,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采用协作非正交多址模式,近用户转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远丁舟婷张雪薇卢光跃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邮电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