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褐菖鲉繁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30215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5: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褐菖鲉繁育装置,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包括多个养殖网箱,养殖网箱包括架体和网体,架体包括多个竖直设置的支撑杆,网体布设于架体的外围形成顶部开口的箱体结构;多个养殖网箱之间通过柔性连接件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可用于褐菖鲉的繁育和增殖放流,具有良好的抗风浪性能,可降低网箱倾覆风险,提高鱼苗的存活率。提高鱼苗的存活率。提高鱼苗的存活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褐菖鲉繁育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褐菖鲉繁育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褐菖鲉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较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加,褐菖鲉资源量存在下降趋势。为此有必要对褐菖鲉的繁育技术做进一步研究,既满足广大养殖户对苗种的需求,同时通过增殖放流,修复和保护自然资源。为了减少运输过程中对鱼苗的应激性反应,降低放流鱼苗的损耗,以及让鱼苗提前适应放流区域水温盐度环境,最好方式是在放流区域暂养某一段时间,等鱼苗适应于外界环境后,再进行放流,以提高鱼苗野外存活率。
[0003]公开号为KR1020170009407A的专利技术申请,涉及利用养殖笼的水产生物养殖装置和养殖方法,将新鲜海水从海底通过马达泵流入,在流入海水流过的管道的一定部分安装饲料供应装置,水产生物的养殖方法是将需要量的饲料降落后,流入的海水和饲料混合在一起,供应到设置在海底的养殖用笼子内部组成的饲料笼子中。与海水一起流入的饲料滞留在饲料笼内部,使饲料与海水一起逐渐分解为微粒,移动到笼外的养殖笼中,成为水产生物的食物。该装置在饲料供应的同时起到净化养殖笼的作用。
[0004]授权号为ES2233186B1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养鱼用复合圆形浮笼,由固定在海里的同心聚乙烯管组成,它们将为整个系统提供浮力和阻力。该系统在管道周围有径向的金属或塑料支架,并通过将系统分为几个部分来将其保持在适当的位置。支架的顶部应配置为可通行的走道。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保证两侧进入笼子。培养笼应浸入水中,并位于每两个管冠和每两个支架之间的空间内。它们由金属或增强塑料制成,底部有孔,可以让水通过。这些笼子应服从由上述管子和支架通过链条或木桩组成的主要结构。该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能够在海上作业的此类鱼类苗圃,避免占用沿海地区以及现有渔场抽水和转运水的成本。
[0005]分析上述现有技术,水产养殖网箱正逐步向多功能性发展。但是由于褐菖鲉仔鱼的成活率受到风浪、敌害的影响很大,而现有的大部分水产养殖网箱的抗风浪性能较差,不太适合用于风浪较大的海域,从而限制了褐菖鲉的增殖放流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褐菖鲉繁育装置,用于褐菖鲉的繁育和增殖放流,具有良好的抗风浪性能,稳定性高,可降低网箱倾覆风险,提高鱼苗的存活率。
[0007]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8]褐菖鲉繁育装置,包括多个养殖网箱,养殖网箱包括架体和网体,架体包括多个竖直设置的支撑杆,网体布设于架体的外围,网体包裹在架体的侧方和底部形成顶部开口的箱体结构;多个养殖网箱之间通过柔性连接件连接。具体的柔性连接件用于连接相邻两个养殖网箱的支撑杆或网体。
[0009]进一步的,网体可活动;从而可以对养殖网箱的内部与外界海水之间进行拦截或连通,以便于对培育到放流标准的鱼苗进行放流。具体的,网体的活动方式可以是架体侧方的网体沿支撑杆的长度方向整体向上移动,或者架体侧方的网体的底部向上卷起,从侧方将养殖网箱与外界海域连通;或者,养殖网箱底部的网体可与架体的底部分离,从底部将养殖网箱与外界海域连通。
[00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养殖网箱可置于褐菖鲉放流区域,用于鱼苗的培育或分批次暂养。例如,可将不同日龄的鱼苗或不同体长范围的鱼苗分别置于不同的养殖网箱内养殖,待其达到放流标准后,通过移动网体将对应的养殖网箱内部空间与外界海域连通,实现增殖放流。本装置结构简单,设置多个养殖网箱可扩大养殖空间,还可以根据鱼苗的情况进行分区暂养。柔性连接件的设置,可降低不同养殖网箱之间的影响,提高整个装置抵抗海上风浪的能力。具体的,一个养殖网箱,尤其是处于外层的养殖网箱在风浪以及自身的浮力影响下会处于下沉上浮不断变化的状态,并且移动范围较大;由于养殖网箱之间是通过柔性连接件连接,相较于刚性连接而言,可大幅减弱养殖网箱的这种不稳定状态对附近养殖网箱的影响,从而可降低全部养殖网箱倾覆的风险。此外,养殖网箱这种随风浪沉浮的运作方式还起到消浪的作用,可降低海水波动对内层养殖网箱或附近连接的其他养殖网箱的影响,提高内层养殖网箱的稳定性。基于此,可将养殖日龄较短的或个体体长不足的鱼苗置于内层养殖网箱内进行养殖,避免鱼苗的应激过度,保证鱼苗正常生长;而接近放流标准的鱼苗可置于外层养殖网箱,便于鱼苗提前适应养殖海域的环境,以提高野外存活率。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柔性连接件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连接单体,相邻设置的连接单体之间柔性连接,养殖网箱通过第一绳体与连接单体相连。
[0012]进一步的,多个连接单体之间通过柔性绳、弹性件或伸缩件等连接。
[0013]由此,并列设置的多个连接单体之间柔性连接,在水流的波动作用下,相邻的连接单体之间可以彼此靠近或远离,并可随水流下沉或上浮,连接单体在活动过程中消耗水体能量,从而降低风浪对与之连接的养殖网箱的影响,提高稳定性,防止装置侧翻或倾覆。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连接单体包括两个竖直设置的第一浮杆,两个第一浮杆之间通过水平设置的第二浮杆连接,第一浮杆的上下两端均配置有浮球;多个连接单体之间配置有折弯板,折弯板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上折弯部和下折弯部,上折弯部跨设在第二浮杆上,下折弯部配置有配重件。
[0015]具体的,第二浮杆与折弯板的下表面接触,配重件设于折弯板的上表面。
[0016]进一步的,柔性连接件内设置多组折弯板,多组折弯板沿第一浮杆的长度方向排列布置。
[0017]进一步的,连接单体上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浮杆之间连接有第二绳体,配重件与第二绳体固定连接。第二绳体能够沿第一浮杆的长度方向滑移。
[0018]进一步的,配重件为球形或椭圆形。
[0019]进一步的,配重件的重量应根据折弯部的材质以及连接单体的浮力情况设置,以能够保持折弯部的折弯状态且不带动连接单体下沉为宜。
[0020]由此,通过第一浮杆、第二浮杆与浮球提供足够的浮力,可以保证连接单体漂浮或悬浮在水体中,保证整个柔性连接件在水中的状态稳定性。通过第一浮杆与第二浮杆的连接,使得连接单体具有稳定的框架结构,多个连接单体之间设置折弯板实现连接单体之间
的柔性连接,使得柔性连接件成为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不断调整连接角度和连接高度的统一整体。
[0021]由于连接单体上的第一浮杆、第二浮杆与浮球均具有足够的浮力,使得与之连接的折弯板在水中上下浮动,因此,折弯板对于经由柔性连接件的空间范围向其两侧连接的养殖网箱流动的水体具有缓流作用。波动的水体在经过柔性连接件时,被层层叠叠的折弯板阻挡,从而减缓水流流速,从而可避免两个养殖网箱之间的水体流速较快而导致的网箱晃动。由于折弯板上设置间隔设置多个上折弯部和下折弯部,从而水流在经过柔性连接件时,多次修正流向,达到整流的效果,从而降低水流尤其是较大波浪的冲击力度。由于褐菖鲉的鱼苗在养殖35

40天后开始变态变成幼鱼,栖息方式发生改变,从水体中集群浮游到贴壁和贴角潜伏。利用折弯板拦截水流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褐菖鲉繁育装置,包括多个养殖网箱(10),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网箱(10)包括架体(11)和网体(13),所述架体(11)包括多个竖直设置的支撑杆(12),所述网体(13)布设于所述架体(11)的外围形成顶部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网体(13)可活动;多个所述养殖网箱(10)之间通过柔性连接件(20)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褐菖鲉繁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连接件(20)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连接单体(21),相邻设置的所述连接单体(21)之间柔性连接,所述养殖网箱(10)通过第一绳体(14)与所述连接单体(21)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褐菖鲉繁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单体(21)包括两个竖直设置的第一浮杆(22),两个所述第一浮杆(22)之间通过水平设置的第二浮杆(23)连接,所述第一浮杆(22)的上下两端均配置有浮球(24);多个所述连接单体(21)之间配置有折弯板(31),所述折弯板(3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上折弯部(32)和下折弯部(33),所述上折弯部(32)跨设在所述第二浮杆(23)上,所述下折弯部(33)配置有配重件(3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褐菖鲉繁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网箱(10)的内部配置有竖直设置的转轴(41),所述转轴(41)的底部与所述架体(11)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转轴(41)外壁连接有多个水平设置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跃斌阮泽超张燕柴学军薛彬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