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薹草草丘湿地的快速复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299743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07 11:08
一种薹草草丘湿地的快速复建方法,属于湿地生态工程技术领域,解决了薹草草丘湿地修复速率缓慢、复建成功概率低下、以及后续维护成本高昂的限制性问题。所述方法包括:采集薹草种子;将待修复湿地划分为数个独立修复单元,在每个独立修复单元四周构筑土埂;在各相邻独立修复单元的土埂之间预留水渠;在每个独立修复单元内钻取数个坑位,并在每个坑位中间位置堆砌一个草丘假体;将所述薹草种子播撒于所述草丘假体顶部,并覆盖泥炭土后由上部浇水;切割数个移栽墩体,并将移栽墩体集中放置于遮阴处并覆盖湿润苇席;将所述移栽墩体移植于所述数个坑位内;移植后利用预留水渠引水。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薹草草丘湿地的快速复建。适用于薹草草丘湿地的快速复建。适用于薹草草丘湿地的快速复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薹草草丘湿地的快速复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湿地生态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薹草湿地复建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薹草草丘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湿地景观,同时也是草本泥炭地的重要类型之一。其在全球尺度内广泛分布于北温带沼泽湿地、河流湿地及山区沟谷湿地,在我国东北地区则集中分布于大小兴安岭、三江平原及松嫩平原河流沿岸。
[0003]薹草草丘独特的形态结构可在小微尺度内增强地貌结构异质性及环境变异性,通过拓展光照、水分、养分等资源空间分布范围,提升草丘群落的净初级生产能力和生物多样性,因此有着

湿地生态工程师

的美誉。
[0004]然而受极端气候变化与人为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影响,薹草草丘湿地退化问题日益加剧,严重威胁局地生态安全及生物多样性完整,实施薹草草丘湿地的快速复建已成为湿地科学领域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0005]目前关于薹草草丘湿地快速复建的途径主要包含采取异地丘墩移栽、原位种苗栽培等方法。
[0006]异地丘墩移栽方法技术原理清晰,实施操作性强,但修复过程中易造成原生湿地植被组成结构破坏,同时丘墩移栽后维护成本高昂且成活概率低下。
[0007]原位种苗栽培方式适用目标范围集中,工程成本低廉,但因缺乏种苗适生环境与受不合理的湿地水文过程影响,种苗成活率低,修缮效果不佳。
[0008]总体而言,上述方法均无法保障实现薹草草丘湿地的快速复建。因此,如何在兼顾原生草丘湿地生态结构完整的前提下,集成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及水文节律技术手段实现薹草草丘湿地的快速复建,现已成为退化薹草草丘湿地修复领域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专利技术针对薹草草丘湿地修复速率缓慢、复建成功概率低下、以及后续维护成本高昂的限制性问题,提出一种薹草草丘湿地的快速复建方法。
[0010]所述方法包括:于修复前一年的六月中旬至七月上旬在天然草丘湿地内采集薹草种子,将所述薹草种子经遮阴干燥后低温湿藏至修复当年的五月中旬;所述低温湿藏的环境内湿度大于60%,温度为0

4℃;将待修复湿地划分为数个独立修复单元,并在每个独立修复单元四周构筑土埂;在各相邻独立修复单元的土埂之间预留水渠;在每个所述独立修复单元内钻取数个坑位,并在每个坑位中间位置堆砌一个草丘假体;将所述薹草种子播撒于所述草丘假体顶部,并覆盖泥炭土后由上部浇水;于四月下旬至五月中旬在天然草丘湿地内切割数个移栽墩体,并将所述移栽墩体
集中放置于遮阴处并覆盖湿润苇席;于五月中旬至六月中旬将所述移栽墩体移植于所述数个坑位内;移植后利用预留水渠引水。
[0011]进一步地,提供优选方案:所述待修复湿地的明水面直线距离处于50至100米之间,且所述待修复湿地的土壤pH值低于8;进一步地,提供优选方案:所述独立修复单元的面积为2500平方米;进一步地,提供优选方案:所述土埂的高度为30至40厘米,宽度为40至50厘米;进一步地,提供优选方案:所述水渠的宽度为50厘米;进一步地,提供优选方案:所述钻取数个坑位的具体操作为:使用土壤打眼机,在每个所述独立修复单元内钻取数个坑位;所述数个坑位的数量为2401至3844个;所述数个坑位的深度为10至15厘米;所述数个坑位的内径为15厘米;每个坑位之间的间隔为80至100厘米;进一步地,提供优选方案:所述草丘假体使用钻取每个坑位所得的土壤堆砌,所述草丘假体的高度为10至15厘米,基径宽度为15厘米;进一步地,提供优选方案:所述薹草种子的类型为瘤囊薹草、灰脉薹草、乌拉薹草、丛薹草和溪水薹草种子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多种以任意比例组合;进一步地,提供优选方案:切割数个移栽墩体时,选取直径大于40厘米,高度大于30厘米的天然草丘假体为目标墩体,纵向切割所述目标墩体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部分为所述移栽墩体,剩余的目标墩体原位保留;进一步地,提供优选方案:所述移植后利用预留水渠引水具体为:移植后立即开展第一次引水,且第一次引水至地表高度8至9厘米;第二次引水至地表水深12至15厘米,第三次引水至地表水深3至5厘米,第四次引水至地表水深10至15厘米;每次引水间隔30天或在土壤含水量为30%时进行下一次引水;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开展末次引水,且保持地表水深高度为10至12厘米。
[001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方法原理清晰且可操作性强,可以有效提高薹草草丘湿地修复概率及复建速率,且在修复过程中不存在任何安全隐患及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风险。应用本专利技术方法复建薹草草丘湿地,薹草草丘移栽后7日内即可实现幼苗复壮,当年即可生长发育簇状薹草,草丘成活概率可达到100%,草丘假体成簇发育概率可达到100%。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实施方式一所述的草丘假体和坑位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其中1为草丘假体,2为移栽坑位。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5]实施方式一
参照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
[0016]本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薹草草丘湿地的快速复建方法包括:于修复前一年的六月中旬至七月上旬在天然草丘湿地内采集薹草种子,将所述薹草种子经遮阴干燥后低温湿藏至修复当年的五月中旬;所述低温湿藏的环境内湿度大于60%,温度为0

4℃;将待修复湿地划分为数个独立修复单元,并在每个独立修复单元四周构筑土埂;在各相邻独立修复单元的土埂之间预留水渠;在每个所述独立修复单元内钻取数个坑位,并在每个坑位中间位置堆砌一个草丘假体;将所述薹草种子播撒于所述草丘假体顶部,并覆盖泥炭土后由上部浇水;于四月下旬至五月中旬在天然草丘湿地内切割数个移栽墩体,并将所述移栽墩体集中放置于遮阴处并覆盖湿润苇席;于五月中旬至六月中旬将所述移栽墩体移植于所述数个坑位内;移植后利用预留水渠引水。
[0017]具体地:采集薹草种子具体为:于修复前一年的六月中旬至七月上旬在天然草丘湿地内采集薹草种子。要求薹草类型为瘤囊薹草(Carex schmidtii)、灰脉薹草(Carex appendiculata)、乌拉薹草(Carex meyeriana)、丛薹草(Carex caespitosa)和溪水薹草(Carex forficula)。
[0018]将所述薹草种子经遮阴干燥后低温湿藏至修复当年的五月中旬,要求低温湿藏的环境内湿度大于60%,温度为0

4℃;所述待修复湿地的选取条件具体为:于4月中旬至5月上旬选取与湿地明水面直线距离处于50至100米之间,且土壤pH值低于8的地块作为修复湿地。
[0019]所述数个独立修复单元是以2500平方米(50米
×
50米)地块作为独立修复单元,通过堆砌修复湿地表层的0至10厘米深度土壤在每个独立修复单元四周构筑土埂,要求土埂高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薹草草丘湿地的快速复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于修复前一年的六月中旬至七月上旬在天然草丘湿地内采集薹草种子,将所述薹草种子经遮阴干燥后低温湿藏至修复当年的五月中旬;所述低温湿藏的环境内湿度大于60%,温度为0

4℃;将待修复湿地划分为数个独立修复单元,并在每个独立修复单元四周构筑土埂;在各相邻独立修复单元的土埂之间预留水渠;在每个所述独立修复单元内钻取数个坑位,并在每个坑位中间位置堆砌一个草丘假体;将所述薹草种子播撒于所述草丘假体顶部,并覆盖泥炭土后由上部浇水;于四月下旬至五月中旬在天然草丘湿地内切割数个移栽墩体,并将所述移栽墩体集中放置于遮阴处并覆盖湿润苇席;于五月中旬至六月中旬将所述移栽墩体移植于所述数个坑位内;移植后利用预留水渠引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薹草草丘湿地的快速复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修复湿地的明水面直线距离处于50至100米之间,且所述待修复湿地的土壤pH值低于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薹草草丘湿地的快速复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独立修复单元的面积为2500平方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薹草草丘湿地的快速复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埂的高度为30至40厘米,宽度为40至50厘米。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薹草草丘湿地的快速复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渠的宽度为50厘米。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薹草草丘湿地的快速复建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洺也佟守正姜明安雨崔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