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布式源荷端对端匹配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29725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07 11: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能源消纳和多元源荷协同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布式源荷端对端匹配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区域内所有电源和负荷的电力数据,并基于所述电力数据分别计算每个电源和每个负荷之间的相关系数;基于计算出的所述相关系数,生成相关系数矩阵;对所述相关系数矩阵中的相关系数进行排序,依据排序结果进行源荷匹配;依据源荷匹配的结果生成用于电力交互的指令。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分布式源荷端对端匹配控制方法,提出基于源荷相关性,综合考虑配电网中不同源荷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相关关系反应不同源荷间的相关程度,并根据源荷相关程度等级确定源荷匹配顺序,合理引导分布式源荷之间进行有序匹配。配。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布式源荷端对端匹配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及分布式新能源消纳和多元源荷协同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布式源荷端对端匹配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技术介绍

[0002]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已成为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的关键解决方案,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随机性和波动性特点使其难以消纳,导致大量弃风弃光现象的产生,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源荷可以被定义为一组相互关联的负荷和分布式能源,可能是由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和蓄电池以及电力用户构成的发—用电系统。源荷被认为是接纳可再生能源高度渗透的理想平台。源荷凭借其储能设备及负荷的灵活性,能够尽可能地吸收、消纳可再生能源,减少与主网的能源交换。但可再生能源机组出力的不确定性,使得源荷内电能的供需难以平衡,又受限于储能电池的容量及成本,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难以进一步改善。随着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未来区域内多个源荷互联运行的模式,将普遍存在于配电网中。不同源

荷特性的源荷优势互补,能源互济,有助于在空间和时间上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消纳。同一区域内接入的风电、光伏、负荷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源荷功率也存在相关性。
[0003]现有的源荷交易匹配机制一般是基于距离的远近,距离近的源荷间优先进行电力交易。但是这种交易存在源荷间的净输出电力差距很大,源荷净输出电力大的在与净输出电力小的且距离近的交易之后,并没有满足自己的电力需求(如卖方的话没卖完,买方的话没买够),因此需要频繁的更换源荷交易,很麻烦,经济成本较高,导致源荷参与合作交易的积极性差,源荷电力交互互动性差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布式源荷端对端匹配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分布式源荷匹配控制中源荷匹配机制不清晰,导致源荷电力交互互动性差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分布式源荷端对端匹配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7]获取目标区域内所有电源和负荷的电力数据,并基于所述电力数据分别计算每个电源和每个负荷之间的相关系数;
[0008]基于计算出的所述相关系数,生成相关系数矩阵;
[0009]对所述相关系数矩阵中的相关系数进行排序,依据排序结果进行源荷匹配;
[0010]依据源荷匹配的结果生成用于电力交互的指令。
[0011]进一步的,获取目标区域内所有电源和负荷的电力数据,并基于所述电力数据分别计算每个电源和每个负荷之间的相关系数,包括:
[0012]获取目标区域内典型日K个时段源荷的电力数据;其中,源荷由一组电源Y=
{Y1,

,Y
M
}和一组负荷H={H1,

,H
N
}组成;对于电源Y
m
(m∈M)和负荷H
n
(n∈N)运行周期内各时段电力数据分别表示为Y
m
=[Y
m1
,

Y
mK
]和H
n
=[H
n1
,

H
nK
];
[0013]对于电力数据Y
m
=[Y
m1
,

Y
mK
]和H
n
=[H
n1
,

H
nK
],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方法进行计算,得到电源Y
m
(m∈M)和负荷H
n
(n∈N)的相关系数。
[0014]进一步的,基于计算出的所述相关系数,生成相关系数矩阵,包括:
[0015]获取目标区域内全部电源和负荷的相关系数,按照行代表同一个电源分别与不同负荷之间相关系数的方式,对全部的相关系数进行统计,得到相关系数矩阵ρ
M
×
N

[0016]进一步的,对所述相关系数矩阵中的相关系数进行排序,依据排序结果进行源荷匹配,包括:
[0017]将相关系数矩阵中每行的数据按照大小进行排列;当相关系数矩阵中某一列出现不同电源与同一个负荷的相关系数时,进一步比较不同电源与该负荷的相关系数,并按照相关系数大小进行源荷匹配。
[0018]进一步的,依据源荷匹配的结果生成用于电力交互的指令,包括:
[0019]根据排序后的源荷相关系数矩阵,生成源荷相关系数矩阵的每一列数据中的相关系数所代表的源荷进行同一批次的匹配及电力交互,并且源荷匹配批次按照相关系数从大到小进行的指令。
[0020]进一步的,还包括步骤:
[0021]当同一批次匹配的源荷中所有电源均匹配到不同的负荷,所有匹配的源荷对同时进行电力交互;当同一批次匹配的源荷中出现两个或多个电源匹配同一负荷时,比较不同电源与此负荷的相关系数大小,并按照相关系数大小依次进行电力交互。
[0022]进一步的,还包括步骤:在匹配源荷对电力交互阶段,在源荷调度周期内进行源荷间分时段电力交互,并在各时段实现电力交互后更新源荷电力信息;更新电力信息后的源荷将进行下一批次的源荷匹配及电力交互,直至所有批次源荷均实现匹配及电力交互后,完成分布式源荷端对端匹配控制。
[0023]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分布式源荷端对端匹配控制装置,包括:
[0024]计算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区域内所有电源和负荷的电力数据,并基于所述电力数据分别计算每个电源和每个负荷之间的相关系数;
[0025]矩阵生成模块,用于基于计算出的所述相关系数,生成相关系数矩阵;
[0026]排序匹配模块,用于对所述相关系数矩阵中的相关系数进行排序,依据排序结果进行源荷匹配;
[0027]指令生成模块,用于依据源荷匹配的结果生成用于电力交互的指令。
[0028]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上述的分布式源荷端对端匹配控制方法。
[0029]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至少一个指令,所述至少一个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的分布式源荷端对端匹配控制方法。
[0030]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3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分布式源荷端对端匹配控制方法,在分布式源荷匹配过程中考虑源
荷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开展基于源荷相关性和互动性的源荷间能源互济方案来实现分布式源荷端对端匹配控制。在分布式源荷端对端匹配控制过程中,考虑源荷之间的相关性在源荷的互补特性与协同特性研究方面以及实现快速准确识别多元源荷最优聚合形态,实现源荷最优协同控制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003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分布式源荷端对端匹配控制方法,提出基于源荷相关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布式源荷端对端匹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获取目标区域内所有电源和负荷的电力数据,并基于所述电力数据分别计算每个电源和每个负荷之间的相关系数;基于计算出的所述相关系数,生成相关系数矩阵;对所述相关系数矩阵中的相关系数进行排序,依据排序结果进行源荷匹配;依据源荷匹配的结果生成用于电力交互的指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源荷端对端匹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目标区域内所有电源和负荷的电力数据,并基于所述电力数据分别计算每个电源和每个负荷之间的相关系数,包括:获取目标区域内典型日K个时段源荷的电力数据;其中,源荷由一组电源Y={Y1,

,Y
M
}和一组负荷H={H1,

,H
N
}组成;对于电源Y
m
(m∈M)和负荷H
n
(n∈N)运行周期内各时段电力数据分别表示为Y
m
=[Y
m1
,

Y
mK
]和H
n
=[H
n1
,

H
nK
];对于电力数据Y
m
=[Y
m1
,

Y
mK
]和H
n
=[H
n1
,

H
nK
],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方法进行计算,得到电源Y
m
(m∈M)和负荷H
n
(n∈N)的相关系数。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源荷端对端匹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计算出的所述相关系数,生成相关系数矩阵,包括:获取目标区域内全部电源和负荷的相关系数,按照行代表同一个电源分别与不同负荷之间相关系数的方式,对全部的相关系数进行统计,得到相关系数矩阵ρ
M
×
N
。4.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谦何彦彬时芝勇陈云成沈子寅王天一常媛贺威屈恒曹增新关涛池建峰苏彪高梦雅田子健屈珣李博伦王子赫李稼辰姜山杨二乐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