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驱动器及其驱动方法、串行通信设备技术

技术编号:39293721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07 11: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混合驱动器及其驱动方法、串行通信设备,涉及通信技术领域,以解决在串行通信设备中,现有的驱动器在实现高差分输出摆幅的同时会增加更多功耗的问题。所述混合驱动器应用于串行通信设备,所述串行通信设备包括串行器,所述混合驱动器和串行器电连接,所述混合驱动器包括:源极串联端接驱动模块、差分对模块以及负载模块。源极串联端接驱动模块的控制端与串行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源极串联端接驱动模块还与供电电压端电连接。源极串联端接驱动模块的第一差分输出端通过差分对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负载模块的第一端电连接,源极串联端接驱动模块的第二差分输出端通过差分对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负载模块的第二端电连接。接。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合驱动器及其驱动方法、串行通信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通信
,尤其涉及一种混合驱动器及其驱动方法、串行通信设备。

技术介绍

[0002]SERDES是串行器(SERializer)和解串器(DESerializer)的英文简称,其工作原理是在信号发射端(TX)将多路低速数据复接成一路高速数据,然后通过传输媒介将数据传输至接收端。但由于传输信道的非理想特性,在接收端收到的数据会产生很大的失真,进而导致了信号的拓宽,最终造成相邻信号之间出现交叠,产生码间干扰。当传输速率和信道长度增加时,码间干扰将导致接收端无法正确恢复原始信号,増大了接收端的误码率。因此在发射端通常采用前馈均衡器来补偿传输信道对传输信号的影响,而前馈均衡器产生的3Tap数据则需要传输至驱动器进行加重后输出。
[0003]目前,驱动电路主要分为电流型逻辑驱动器(Current Mode Logic,CML)和源极串联端接驱动器(Source

Series Terminated,SST)两种结构。但CML结构的终止功率更高,会消耗更多功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驱动器,应用于串行通信设备,所述串行通信设备包括串行器,所述混合驱动器和所述串行器电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源极串联端接驱动模块、差分对模块以及负载模块,其中:所述源极串联端接驱动模块的控制端与所述串行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源极串联端接驱动模块还与供电电压端电连接;所述源极串联端接驱动模块的第一差分输出端通过所述差分对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负载模块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源极串联端接驱动模块的第二差分输出端通过所述差分对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负载模块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源极串联端接驱动模块用于基于所述串行器输出的串行信号,向所述负载模块输出与供电电压的幅值相匹配的差分驱动信号;所述差分对模块用于在所述串行信号为高频信号时,在所述高频信号的作用下,向所述负载模块注入第一摆幅电流;所述负载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差分驱动信号与所述第一摆幅电流输出第一目标驱动信号;所述差分对模块还用于在所述串行信号为低频信号时,在所述低频信号的作用下,自所述负载模块抽取第二摆幅电流;所述负载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差分驱动信号与所述第二摆幅电流输出第二目标驱动信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分对模块包括第一差分输入单元、第二差分输入单元以及第三差分输入单元,其中:所述源极串联端接驱动模块的第一差分输出端、所述第一差分输入单元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差分输入单元的第一输出端以及所述第二差分输入单元的第一输出端均耦接于第一节点,所述源极串联端接驱动模块的第二差分输出端、所述第一差分输入单元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差分单元的第二输出端以及所述第三差分输入单元的第二输出端均耦接于第二节点;所述第一差分输入单元受控于所述串行信号,所述第二差分输入单元受控于所述串行信号的超前信号,所述第三差分输入单元受控于所述串行信号的延迟信号。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差分输入单元包括第一N型晶体管和第二N型晶体管以及第一均衡控制器,所述第一N型晶体管的栅极用于接收所述串行信号的第一差分信号,所述第二N型晶体管的栅极用于接收所述串行信号的第二差分信号,所述第一N型晶体管的源极以及所述第二N型晶体管的源极均与所述第一均衡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N型晶体管的漏极连接于所述第二节点,所述第二N型晶体管的漏极连接于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第二差分输入单元包括第三N型晶体管和第四N型晶体管以及第二均衡控制器,所述第三N型晶体管的栅极用于接收所述超前信号的第一差分信号,所述第四N型晶体管的栅极用于接收所述超前信号的第二差分信号,所述第三N型晶体管的源极以及所述第四N型晶体管的源极均与所述第二均衡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三N型晶体管的漏极连接于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第四N型晶体管的漏极连接于所述第二节点;所述第三差分输入单元包括第五N型晶体管和第六N型晶体管以及第三均衡控制器,所述第五N型晶体管的栅极用于接收所述延迟信号的第一差分信号,所述第六N型晶体管的栅极用于接收所述延迟信号的第二差分信号,所述第五N型晶体管的源极以及所述第六N型晶
体管的源极均与所述第三均衡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五N型晶体管的漏极连接于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第六N型晶体管的漏极连接于所述第二节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源极串联端接驱动模块包括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第一阻抗匹配单元以及第二阻抗匹配单元;所述第一阻抗匹配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供电电压端电连接,所述第一阻抗匹配单元的第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炟吴旦昱郭轩贾涵博卢珊姜子林付洁刘新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