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边底水普通稠油油藏多方式组合开发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288912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07 10: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油田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边底水普通稠油油藏多方式组合开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对目标油藏进行适应性评价;步骤2.根据目标区油藏地质及生产动态资料建立油藏数值模拟模型;步骤3.配制降粘型泡沫体系;步骤4.利用泡沫压锥调驱、气驱超覆、乳化降粘多种方法结合辅助水驱,根据步骤2建立的油藏数值模拟模型优化并确定注采关键参数,确定最优开发方案。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通过泡沫压锥调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边底水普通稠油油藏多方式组合开发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油田开发
,具体涉及一种边底水普通稠油油藏多方式组合开发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边底水普通稠油油藏主要分布于长堤、老河口、临盘、大芦家等油田,动用地质储量达2.9亿吨。该类油藏油水流度比大,边底水能量强,常规水驱开发过程中常表现为底水锥进严重,油藏见水早,无水采油期短或基本没有无水采油期,见水后含水快速上升的生产特征,从而导致油藏开发效果差,采收率偏低。目前边底水普通稠油油藏整体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综合含水达95.8%,采出程度仅19.3%,采收率仅22.1%,相比胜利边底水稀油断块油藏采出程度与采收率分别低18.1和19.4个百分点,具有转换开发方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潜力。
[0003]典型单元分析表明,边底水普通稠油油藏底水锥进现象较边底水稀油油藏更为严重,受油水流度比大影响,常规水驱注入水更易进入底水或次生底水从而加剧底水锥进,形成无效水循环,难以实现侧向水驱动用井间剩余油,从而导致该类油藏常规水驱动用半径小,井间及厚层顶部剩余油富集,整体动用程度较低。以长堤油田桩1馆陶典型边底水稠油油藏为例,该块水锥规律及剩余油研究发现,在单井累积采液多达30万方的情况下,最大水锥半径仅为60m左右,该块井距多在300米左右,因此“锥”间剩余油富集(图2)。
[0004]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9236257B一种径向钻孔体积压裂方法,该方法基于径向井眼形成的干扰应力场,确定径向钻孔体积压裂复杂缝网扩展规律,然后基于缝网扩展情况,结合不同地层类型,对薄、厚油层进行径向井钻孔长度与方位设计,确定径向钻孔体积压裂技术实施过程中径向井的方位与长度,最后给出压裂工艺参数设计范围。
[0005]CN103790561B公开了一种薄层稠油油藏多轮次吞吐后期开采方法,该薄层稠油油藏多轮次吞吐后期开采方法包括:步骤1,向井内注入蒸汽;步骤2,在注入蒸汽的同时,伴注氮气与微乳液降粘剂;步骤3,焖井;以及步骤4,起注汽管柱,下生产管柱,转抽生产。该薄层稠油油藏多轮次吞吐后期开采方法针对薄层稠油多轮次吞吐后期周期产量递减快、含水上升快、能量下降导致开采效果变差的矛盾,在未到达转蒸汽驱条件前,利用“氮气+微乳液降粘剂”辅助蒸汽强化热采,补充油层能量,提高蒸汽波及系数和热效率以及驱替效率,从而提高薄层稠油多轮次吞吐开采效果。
[0006]针对该类油藏“锥”间及厚层顶部剩余油难以有效动用的问题,近年来虽然探索应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如径向钻孔、DC降粘及局部堵调等,但均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目前仍需要探究新的有效的开发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边底水普通稠油油藏多方式组合开发方法,通过泡沫压锥调驱

气驱超覆

乳化降粘多方式组合辅助水驱开发变底水锥进为侧向水驱,实现控
水驱油高效开发,解决边底水普通稠油油藏原油较稠难动用,强边底水锥进难抑制,井间及厚度顶部剩余油难以有效动用的难题。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9]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边底水普通稠油油藏多方式组合开发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0010]步骤1.对目标油藏进行适应性评价;
[0011]步骤2.根据目标区油藏地质及生产动态资料建立油藏数值模拟模型;
[0012]步骤3.优选降粘型泡沫体系;
[0013]步骤4.利用泡沫压锥调驱、气驱超覆、乳化降粘多种方法结合辅助水驱,根据步骤2建立的油藏数值模拟模型优化并确定注采关键参数,确定最优开发方案。
[0014]本专利技术首次提出了变常规水驱为泡沫压锥调驱

气驱超覆

乳化降粘多方式组合辅助水驱开发技术;一方面注入端利用降粘泡沫体系乳化降粘同时,在高含水区形成大量泡沫,加大流动阻力,抑制底水继续锥进,达到降粘后侧向水驱有效动用井间剩余油的目的。另一方面在重力分异作用下,消泡后游离的氮气上浮,气体超覆驱动顶部富集剩余油向下运移,从而有效驱动顶部剩余油,实现泡沫压锥调驱

气驱超覆

乳化降粘多方式组合辅助水驱。
[0015]进一步地,在步骤1中,对目标油藏进行适应性评价指标包括:渗透率、地层温度、原油黏度、油层厚度、剩余油富集程度。
[0016]更进一步地,渗透率大于50mD,地层温度低于100℃,原油黏度小于200mPa
·
s,井间及油层顶部剩余油富集为适应性油藏。
[0017]进一步地,在步骤3中,根据降粘性能、起泡性能与表面活性剂结构的对应关系研究,针对目标区油藏条件,优选阴离子型、阴非离子型化学剂,兼顾高效降粘、高效起泡。
[0018]进一步地,在步骤4中,以单元为研究对象,确定井网,优化注入端、采出端注采关键参数;优化注采协同的方法。
[0019]更进一步地,注入端、采出端注采关键参数包括注入方式、注入量、注入速度、闷井时间、单井液量。
[0020]更进一步地,注入方式为氮气泡沫连续注入,气液比1:1

3;泡沫总注入量为0.2

0.3PV,注入速度为240

300m3/d;针对见效差油井开展氮气泡沫压锥措施,压锥周期注入量为3

6倍水锥体积,注入速度为240

300m3/d;压锥后闷井时间3

5天;初期油井采液量控制在50m3/d以内。
[0021]本专利技术注入端注入降粘型氮气泡沫,降粘

起泡“一剂双效”发挥降粘驱与泡沫调驱协同增效作用。降粘的同时一方面利用泡沫“遇油消泡、遇水起泡”的特性,在底水锥进的高含水区形成大量的泡沫,加大流动阻力,抑制底水继续锥进,达到降粘后侧向水驱有效动用井间剩余油的目的。另一方面在重力分异作用下,消泡后游离的氮气上浮,气体超覆驱动顶部富集剩余油向下运移,从而有效驱动顶部剩余油。
[0022]本专利技术在采油端在底水锥进严重的生产井中,少量注入降粘型氮气泡沫,将水锥压至一定位置(图3),并在井筒周围的高含水区域形成一定范围的氮气泡沫富集区,增加流动阻力,抑制底水的再次锥进,侧向水驱下近井地带形成原油富集区,降粘引效提高有效动用半径,最终达到控水增油的目的。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24]针对边底水普通稠油油藏常规水驱注入水更易进入底水或次生底水加剧底水锥进,难以实现侧向水驱动用井间剩余油,井间及厚层顶部剩余油富集的问题,结合该类油藏地质及开发特点,本专利技术首次提出了变常规水驱为泡沫压锥调驱

气驱超覆

乳化降粘多方式组合辅助水驱开发技术,建立了提高采收率技术模式,制定了优化设计方法,变底水锥进为侧向水驱,实现控水驱油高效开发。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所述边底水普通稠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边底水普通稠油油藏多方式组合开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对目标油藏进行适应性评价;步骤2.根据目标区油藏地质及生产动态资料建立油藏数值模拟模型;步骤3.优选降粘型泡沫体系;步骤4.利用泡沫压锥调驱、气驱超覆、乳化降粘多种方法结合辅助水驱,根据步骤2建立的油藏数值模拟模型优化并确定注采关键参数,确定最优开发方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边底水普通稠油油藏多方式组合开发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对目标油藏进行适应性评价指标包括:渗透率、地层温度、原油黏度、油层厚度、剩余油富集程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边底水普通稠油油藏多方式组合开发方法,其特征在于,渗透率大于50mD,地层温度低于100℃,原油黏度小于200mPa
·
s,井间及油层顶部剩余油富集为适应性油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边底水普通稠油油藏多方式组合开发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根据降粘性能、起泡性能与表面活性剂结构的对应关系研究,针对目标区油藏条件,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宗檩杨勇薛玉荣王建吴义志魏新辉刘维霞马永达晋晓会王其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