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液透析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8221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07 10: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种血液透析管,包括透析管体,所述透析管体为两端封闭的圆柱筒状结构,透析管体内部设置有管状的第一电极板、第二电极板和第三电极板;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之间同轴设置有管状的第一反渗透膜,第二电极板和第三电极板之间设有第二反渗透膜。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嵌套的方式设置了两个透析液管腔和一个血液管腔,使得血液管腔形成环形管道,使其内侧面和外侧面均能与透析液管腔相邻,相比现有技术中仅有血液管腔的外壁与透析液相邻的方式,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明显提升了血液与透析液之间交换界面的大小,从而在不扩大设备整体大小的基础上从本质上提升了透析速率。透析速率。透析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血液透析管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血液透析
,尤其涉及一种血液透析管。

技术介绍

[0002]在临床上,所谓血液透析(Hemodialysis),指血液中的一些废物(主要是尿素、肌酸以及一些人体产生的毒性化合物)通过半渗透膜除去。其中,透析是指溶质通过半渗透膜,从高浓度溶液向低浓度方向运动,因而,透析需要专门的血液透析液(简称透析液)。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和所使用的透析液及半渗透膜为本领域的公知
技术实现思路
,在此不再赘述。
[0003]血液透析由于治疗时间比较长,一般需要三四个小时,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因而,在血液透析机中,通过改善血液透析原件的透析速度,以减少治疗时间。
[0004]常规地,血液透析元件普遍具有回转型基础结构,例如圆管,因而通常这类血液透析元件称为血液透析管,血液透析管包括一个内管和套装在内管上的套管,其中内管用于流通待透析的血液,套管与内管间的通道用于流通透析液,而内管管壁由半渗透膜制成。该种常规结构的血液透析管的透析面积受内管表面积的限制,难以在结构相对紧凑的条件下,获得较高的透析效率。
[0005]在一些实现中,为了提高透析效率,采用离子电渗法,离子电渗法仍然采用常规的血液透析管结构,区别仅在于在套管内设置一对电极。如中国专利CN100518837C提出了一种基于离子电渗疗法的电血液透析法及其使用的透析管。其原理是尿素分子存在局部电荷,经过试验确定尿素分子的阴极电渗透率比较高,藉此产生了离子电渗法。然而,由于离子电渗法如果控制不当,容易产生对血液的负面影响,例如会使的血液中的钾离子、钠离子等水平下降,即可能会产生电介质方面的病症,因而需要控制加载在两电极上的电势差,并控制电流大小。
[0006]然而,一对电极在血液透析管中的设置非常困难,电场的构建难度比较大,且所构建的电场在血液透析管中的电场强度是不一致的,为了获得较高的透析率,需要加载相对较大的电流,所产生的后果是血液的电解质平衡被破坏。为了解决该问题,中国专利CN105727383B提出了一种血液透析元件,采用的透析室为方管腔结构,沿透析室某一个边的方向排布多个血液管,使透析界面的面积可以做的比较大,从而提高了透析效率,从而能够在保证效率较高的条件下,降低对血液的负面影响。
[0007]但是上述技术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中国专利CN105727383B中仍然是采用血液管内浸于透析液中,血液与透析液之间的通过反渗透膜形成的交换界面(后文简称交换界面)与常见技术相同,仍然为血液管的外壁,只不过是采用了方管结构的透析室,让血液管往复弯折设置或者并列设置,通过更大的空间来提升效率,本质上没有改进。另外,这种将电极板设置在方管腔结构两侧的方式,在血液管中沿径向产生了电场,因此尿素等小分子带上正电荷后,会朝向负电场一侧移动,在该状态下,尿素集中于血液管的一侧,导致实际可用于渗透的交换界面降低,反而不利于提高透析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8]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血液透析管,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透析速度慢的问题,或者是提升透析速度后血液中流失离子的问题。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种血液透析管,包括透析管体,所述透析管体为两端封闭的圆柱筒状结构,透析管体内部设置有管状的第一电极板、第二电极板和第三电极板,所述的第一电极板、第二电极板和第三电极板均同轴设置且这三者的直径依次减小;
[0010]所述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之间同轴设置有管状的第一反渗透膜,第二电极板和第三电极板之间设有第二反渗透膜,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和第二反渗透膜之间形成血液管腔,使得所述第二电极板位于血液管腔内部,所述第一电极板和第一反渗透膜之间、第二反渗透膜和第三电极板之间分别形成透析液管腔;
[0011]所述透析管体的两端形成连通血液管腔的血液进口和血液出口,以及分别连通不同透析液管腔的透析液进口和透析液出口。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极板和第三电极板上所带电荷种类相同,所述第二电极板上所带电荷与前两者相反。
[0013]进一步的,所述血液进口和透析液进口分别位于透析管体上相反的两端,使得血液和透析液在透析管体内部的流向相反。
[0014]进一步的,所述血液进口和血液出口分别位于透析管体两端端面的中部,并与透析管体同轴设置;所述透析液进口和透析液出口分别位于透析管体两端侧面的相对位置。
[0015]进一步的,所述透析管体两端分别设有封盖,所述封盖内部设有血液支管和透析液支管,其中血液支管分别与血液管腔在透析管体两端的开口密封连接,透析液支管分别与透析液管腔在透析管体两端的全部开口密封连接,所述血液支管还分别与血液进口和血液出口连通,所述透析液支管还分别与透析液进口和透析液出口连通。
[0016]进一步的,所述透析管体外部还设有包覆第一电极板的壳体。
[001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极板、第二电极板和第三电极板的材质为银、氯化银、铂、石墨中的一种。
[0018]进一步的,包括前后串联设置的两个透析管体,两个透析管体相邻的一端通过血液进口或血液出口连通,两个透析管体中的透析液进口和透析液出口分别形成独立的循环回路。
[0019]进一步的,分别位于两个串联的所述透析管体中的第一电极板、第二电极板和第三电极板上所带电荷相反。
[0020]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1]1、本专利技术采用嵌套的方式设置了两个透析液管腔和一个血液管腔,使得血液管腔形成环形管道,使其内侧面和外侧面均能与透析液管腔相邻,相比现有技术中仅有血液管腔的外壁与透析液相邻的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明显提升了血液与透析液之间交换界面的大小,从而在不扩大设备整体大小的基础上从本质上提升了透析速率;
[0022]2、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通过离子电渗的方式加快透析过程,其在血液管腔内部设置第二电极板,在透析液管腔外侧或内侧分别设置第一电极板和第三电极板,从而对应血液管腔与两个透析液管腔相之间用于渗透交换的反渗透膜分别形成两个环形电场,因血液管腔与透析液管腔均为环形管,而环形电场正好与环形管同轴,因此所产生的电场方向正好垂直
于反渗透膜,使得带有电荷的尿素等分子正好垂直通过反渗透膜;与此同时,两个环形电场的方向正好相反,在血液管腔中位于第二电极板两侧的血液中的尿素分别朝着相反方向靠近并穿过不同的反渗透膜,因此不会出现单一方向电场中尿素集中在血液管腔一侧的问题,最大化的利用了交换界面,更好地提高了透析速度;
[0023]3、本专利技术中采用的是环形嵌套设置的电极板来形成电场,从而让位于电场中的血液全部带有电荷,进而以离子电渗的方式提高透析速度,相比传统在血液管腔和透析液管腔中分别设置电极的方式,可以更高效的为尿素等分子附加电荷,并且可以在较低的电流下获得相同的电场强度,避免过大的电流导致钠、钾离子流失过多;与此同时,本专利技术还设有前后串联的两个透析管体,两者的第一电极板、第二电极板和第三电极板上所带电荷相反,因此可以利用靠后的透析管体反向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血液透析管,包括透析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析管体为两端封闭的圆柱筒状结构,透析管体内部设置有管状的第一电极板、第二电极板和第三电极板,所述的第一电极板、第二电极板和第三电极板均同轴设置且这三者的直径依次减小;所述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之间同轴设置有管状的第一反渗透膜,第二电极板和第三电极板之间设有第二反渗透膜,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和第二反渗透膜之间形成血液管腔,使得所述第二电极板位于血液管腔内部,所述第一电极板和第一反渗透膜之间、第二反渗透膜和第三电极板之间分别形成透析液管腔;所述透析管体的两端形成连通血液管腔的血液进口和血液出口,以及分别连通不同透析液管腔的透析液进口和透析液出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血液透析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板和第三电极板上所带电荷种类相同,所述第二电极板上所带电荷与前两者相反。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血液透析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液进口和透析液进口分别位于透析管体上相反的两端,使得血液和透析液在透析管体内部的流向相反。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血液透析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液进口和血液出口分别位于透析管体两端端面的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琳沈莹丁晓渝李墨奇何文昌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