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内镜可视椎管内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6217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2: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脊柱内镜可视椎管内引流管,通气施压件与引流管体连接后,可产生负压,使得引流管体近端的液体进入引流管体中和通气施压件中,引流管体内置可拆卸连接的导丝,导丝近端设置成弯折状,且弯折处的夹角为1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脊柱内镜可视椎管内引流管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脊柱内镜
,具体涉及脊柱内镜可视椎管内引流管。

技术介绍

[0002]内镜手术后,有很多病人仅椎间盘突出部位,神经根旁及腹侧少量5ml

10ml血肿,慢慢吸收需二周到二个月,病人会因此疼痛,也有些形成粘连,影响疗效。
[0003]目前还没有对内镜手术产生的少量血肿进行处理。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脊柱内镜可视椎管内引流管,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脊柱内镜可视椎管内引流管,包括引流管体和与引流管体配合使用的通气施压件,通气施压件与引流管体连接后,可产生负压,使得引流管体末端的液体进入引流管体中和通气施压件中,引流管体内置可拆卸连接的导丝,导丝末端设置成弯折状,且弯折处的夹角为10
°‑
20
°

[0005]优选的:所述引流管体的外径小于3.5mm,引流管体包括近端、中端和远端。
[0006]优选的:所述近端远离中端开口处的内壁开设有多个引流孔,近端和中端均为柔性的结构。
[0007]优选的:所述近端的长度为2.5

3.5cm。
[0008]优选的:所述引流管体上设置有刻度。
[0009]优选的:所述通气施压件包括引流球,引流球采用硅胶材料制成。
[0010]优选的:所述引流球的两端连接导管,一侧所述导管末端连接接口,接口可与引流管相插入,位于该导管外部设置有夹套。
[0011]优选的:另一侧所述导管可拆卸的连接密封塞。
[0012]优选的:所述通气施压件还可以是引流袋。
[0013]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14]1、本专利技术中,直径小于3.5mm的引流管体经脊椎内镜孔置入,在旋转引流管体和导丝时,因近端与中端的连接处呈弯折状设置,近端的开口处呈圆周运动,近端更加方便进入神经根背面、侧面、腋下及肩上,还可以放在神经根腹面内,提高引流的精准度,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
[0015]2、本专利技术中,通气施压件与引流管体连接后,可产生负压,使得引流管体末端的液体进入引流管体中和通气施压件中,从而实现引流。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脊柱内镜可视椎管内引流管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脊柱内镜可视椎管内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脊柱内镜可视椎管内引流管中引流管体的结构示意
图;
[0019]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脊柱内镜可视椎管内引流管中通气施压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引流管体;101、导丝;102、引流孔;11、近端;12、中端;13、远端;2、通气施压件;201、引流球;202、导管;203、接口;204、夹套;205、密封塞。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专利技术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专利技术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0022]实施例1
[0023]请参阅图1~2,在本实施例中提供脊柱内镜可视椎管内引流管,其近端柔软,后面硬,中间有导丝,导丝可取出,引流管的管细,可视,能植入椎管内神经旁边。
[0024]具体的,包括引流管体1和与引流管体1配合使用的通气施压件2,引流管体1内置不透X线金属丝,通气施压件2与引流管体1连接后,可产生负压,使得引流管体1末端的液体进入引流管体1中和通气施压件2中,从而实现引流,引流管体1的外径小于3.5mm,引流管体1包括近端11、中端12和远端13,近端11的长度为2.5

3.5cm,引流管体1上设置有刻度,其中,近端11远离中端12开口处的内壁开设有多个引流孔102,近端11和中端12均为柔性的结构,避免因传统的引流管硬度较大,对脊椎神经造成损伤,引流管体1内置可拆卸连接的导丝101,导丝101末端设置成弯折状,且弯折处的夹角为10
°‑
20
°
,导丝101对引流管体1起到支撑的作用,使得引流管体1末端呈弯折状,引流管体1使用时,经脊椎内镜中间3.5mm孔置入,可观察引流管体1的深浅和角度,经过前后和旋转调节,引流管体1末端放在神经根旁及腹侧引流,提高引流的精准度,引流管体1放置后,取出工作鞘及导丝101,引流管体1呈自然弯曲状态。
[0025]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提供脊柱内镜可视椎管内引流管,通气施压件2包括引流球201,引流球201采用硅胶材料制成,引流球201的两端连接导管202,一侧所述导管202末端连接接口203,接口203可与引流管2相插入,位于该导管202外部设置有夹套204,接口203插入引流管体1中,导管202的边缘贴紧引流管体1的开口处,夹套204套在引流管体1外部,夹套204夹紧引流管体1,使得引流管体1、接口203、导管202和引流球201保持连通的状态,引流球201另一侧导管202可拆卸的连接密封塞205,引流管体1后,引流管体1与夹套204和导管202连接,取下密封塞205,挤压引流球201,将空气从密封塞205连接的导管202处排出,再将密封塞205插入导管202中,采用硅胶材料的引流球201逐渐膨胀至未挤压状态,引流球201内部产生负压,使得液体进行引流管体1中,从而将液体吸出。
[0026]实施例2
[0027]在本实施例中提供脊柱内镜可视椎管内引流管,包括引流管体1和与引流管体1配合使用的通气施压件2,引流管体1内置不透X线金属丝和支撑筋(图中未示出),通气施压件2与引流管体1连接后,可产生负压,使得引流管体1末端的液体进入引流管体1中和通气施
压件2中,从而实现引流,引流管体1的外径小于3.5mm,引流管体1包括近端11、中端12和远端13,近端11的长度为2.5

3.5cm,引流管体1上设置有刻度,其中,近端11远离中端12开口处的内壁开设有多个引流孔102,近端11和中端12均为柔性的结构,避免因传统的引流管硬度较大,对脊椎神经造成损伤,引流管体1内置可拆卸连接的导丝101,导丝101末端设置成弯折状,且弯折处的夹角为10
°‑
20
°
,导丝101对引流管体1起到支撑的作用,使得引流管体1末端呈弯折状,引流管体1使用时,经脊椎内镜中间3.5mm孔置入,可观察引流管体1的深浅和角度,经过前后和旋转调节,引流管体1末端放在神经根旁及腹侧引流,提高引流的精准度,引流管体1放置后,取出工作鞘及导丝101,引流管体1呈自然弯曲状态。
[0028]在另一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脊柱内镜可视椎管内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管体(1)和与引流管体(1)配合使用的通气施压件(2),通气施压件(2)与引流管体(1)连接后,可产生负压,使得引流管体(1)末端的液体进入引流管体(1)中和通气施压件(2)中,引流管体(1)内置可拆卸连接的导丝(101),导丝(101)末端设置成弯折状,且弯折处的夹角为10
°‑
20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柱内镜可视椎管内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体(1)的外径小于3.5mm,引流管体(1)包括近端(11)、中端(12)和远端(1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脊柱内镜可视椎管内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11)远离中端(12)开口处的内壁开设有多个引流孔(102),近端(11)和中端(12)均为柔性的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柱内镜可视椎管内引流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玉丰李丹砾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微融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