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音方法、拾音系统及电子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257515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2:09
一种拾音方法、拾音系统及电子设备,涉及终端技术领域。能够让用户使用对应的拾音设备参与会议,并根据自己的发言需求等自行选择拾音方式,从而灵活地参与会议,这样可以满足会议现场不同位置的不同与会用户的发言需求。该方法中,参与多人互动的每个用户通过对应的拾音设备拾取多人互动场景中的声音。其中,每个拾音设备都包括多种拾音状态。拾音设备将处于不同拾音状态时拾取的声音发送给控制设备,控制设备再根据拾音设备当前的拾音状态,对声音进行处理。进行处理。进行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拾音方法、拾音系统及电子设备
[0001]本申请要求于2022年04月14日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202210394291.1、专利技术名称为“分布式麦克风阵列拾音系统”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0002]本申请涉及终端
,尤其涉及一种拾音方法、拾音系统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3]在多人会议的互动场景中,多个与会用户可以都在线下的同一个现场参与会议,或者一部分线上用户与一部分线下用户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参与会议。在参与多人会议时,会议现场通常设置麦克风等拾音设备来拾取线下用户的声音,这样每一个线下用户都可以听到其他线下用户的发言,并且线上用户也可以听到线下用户的发言。
[0004]当线下用户所处的会议现场空间较大,或者线下用户较多时,总有一些线下用户会距离麦克风比较远。这样,麦克风拾取的较远用户的声音信号的信噪比就比较低,从而较远用户的发言内容也会难以被其他用户听清楚且音质较差。
[0005]可见,目前这种在多人会议场景中的拾音方法难以满足会议现场不同位置的不同与会用户的拾音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拾音方法、拾音系统及电子设备,能够让用户使用对应的拾音设备参与会议,并根据自己的发言需求等自行选择拾音设备的拾音方式,从而灵活地参与会议,这样可以满足会议现场不同位置的不同与会用户的拾音需求。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8]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拾音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拾音系统中。拾音系统可以包括多个拾音设备,其中具体包括第一设备和可拾取到第一设备所在位置声音的第二设备。在该方法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可以组成用于形成混音的拾音网络。其中,第一设备可以响应于第一用户的第一操作,被配置为非静音状态并拾取第一声音;第二设备可以响应于第二用户的第二操作,被配置为静音状态并拾取第二声音。而后,当第一声音和第二声音混合后的混音被播放时,混音中第二设备对应的目标声音被减弱或被去除,其中,第二声音包括第二设备对应的目标声音,目标声音可以是第二用户的声音。
[0009]上述方法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都可以是包括多种拾音状态的近端设备,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可以是处于同一个空间内可以面对面的用户,也可以是同一个用户,例如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可以同处于一个会议现场,一个会议室等。这种多人互动场景即为多人线下互动的场景。此时,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在同一个空间中可以组成一个拾音网络,并且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可以分别在各自的拾音范围内拾取声音。无论是哪一个用户,都可以操作对应的拾音设备从而控制拾音设备处于对应的拾音状态。不论在哪一种拾音状态
下,拾音设备都会拾取声音,拾音的具体是哪种声音由其对应的拾音状态而确定。
[0010]拾音状态包括静音状态和非静音状态。如果第一用户想要发言,可以选择将对应的第一设备调整为非静音状态,此时第一设备可以拾取到近场声音或者全场声音;第二用户想要静音,可以选择将对应的第二设备调整为静音状态,此时第二设备也会拾取声音,并且拾取的声音中包括第二用户的声音。由于第二用户想要静音,因此,为了让其他用户通过对应的拾音设备无法听到第二用户的声音,当第一设备拾取的声音和第二设备拾取的声音混合并播放时,需要从混音中去除或者减弱第二用户的声音。这样,其他设备在播放混音时,就无法听到或者听清楚第二用户的声音。
[0011]本申请上述这种拾音方法,无需额外配置或者过多配置用于拾音的麦克风等设备,也无需浪费过多的时间对麦克风进行调试,从而能够快速和低成本地完成每次多人互动,并且也能满足参与多人互动场景中不同位置的不同用户的拾音需求。另外,用户选择静音时,该用户的声音也不会被播放出去,其他用户使用对应的拾音设备也无法听到该用户的声音,进而也可以减少用户小声讨论时的声音对其他用户发言的影响。
[0012]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实现方式中,上述拾音系统中还可以包括控制设备。其中,控制设备可以是上述拾音系统中的任意一个拾音设备,或者也可以是云端设备。
[0013]当控制设备是上述拾音系统中的任意一个拾音设备时,控制设备可以是第一设备,也可以是第二设备。第一设备在拾取到第一声音后,会将第一声音和第一设备当前的非静音状态作为第一信息发送给控制设备。第二设备在拾取到第二声音后,也会将第二声音和第二设备当前的静音状态作为第二信息发送给控制设备。控制设备获取到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后,会在第一声音和第二声音混合后的混音中减弱或者去除第二设备对应的目标声音。这种实现方式中,可以由控制设备实现对声音的处理,而后,控制设备还可以播放处理后的声音。此时,使用控制设备的用户无法听到第二用户的声音。另外,如果使用控制设备的是第二用户,那么第二用户也不会听到自己的声音。从而上述拾音方法可以实现第二用户静音的目的。
[0014]当控制设备是云端设备时,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会分别将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发送给控制设备。控制设备获取到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后,会在第一声音和第二声音混合后的混音中减弱或者去除第二设备对应的目标声音。之后,控制设备再将处理后的声音发送给拾音系统中的其他用户或者其他拾音设备,从而使其他用户通过对应的拾音设备无法听到第二用户的声音,从而实现第二用户静音的目的。
[0015]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实现方式中,上述拾音系统中还可以包括作为拾音设备的第三设备。例如,拾音系统可以包括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或者拾音系统可以包括第一设备、第二设备、第三设备和控制设备。其中,第三设备可以是近端设备,也可以是远端设备。使用第三设备的第三用户可以与第一用户、第二用户处于同一个空间,也可以处于不同的空间。当第一设备处于非静音状态,第二设备处于静音状态时,第三设备可以接收并播放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拾取的混音,并且混音中并不包括第二用户的声音。所以,使用第三设备的第三用户则无法听到第二用户的声音,从而实现第二用户静音的目的。
[0016]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实现方式中,上述拾音方法可以应用于拾音设备接收到混音后直接播放的直播场景、会议场景等第一互动场景中,也可以应用于录音的第二互动场景中。其中,录音的第二互动场景中拾音设备接收到的混音,也可以是在直播场景、会议场景
中拾取到的声音,与第一互动场景的区别仅在于,拾音设备接收到混音后,不会立即播放,而是会等到用户想要播放时再播放。
[0017]因此,在第一互动场景中,第三设备接收到减弱或者去除第二设备对应的目标声音的混音后,可以直接播放这个混音。而在第二互动场景中,第三设备接收到减弱或者去除第二设备对应的目标声音的混音后,可以先将这个混音以录音内容的形式保存。而后,在使用第三设备的第三用户想要播放录音内容时,第三设备可以响应于第三用户的选择播放声音的操作,播放这个混音。
[0018]或者,在第二互动场景中,第三设备接收到减弱或者去除第二设备对应的目标声音的混音后,也可以自动播放该混音,并且将该混音以录音内容的形式保存下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拾音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拾音系统,所述拾音系统包括第一设备和可拾取到所述第一设备所在位置声音的第二设备;所述拾音方法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组成用于形成混音的拾音网络;响应于第一用户的第一操作,所述第一设备被配置为非静音状态,所述第一设备拾取第一声音;响应于第二用户的第二操作,所述第二设备被配置为静音状态,所述第二设备拾取第二声音;当所述第一声音和所述第二声音混合后的混音被播放时,所述混音中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目标声音被减弱或被去除,其中,所述第二声音包括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目标声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拾音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拾音系统还包括控制设备;所述拾音方法还包括:所述控制设备获取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信息,并获取所述第二设备的第二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拾取的第一声音和所述第一设备的非静音状态;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设备拾取的第二声音和所述第二设备的静音状态;所述控制设备在所述第一声音和所述第二声音混合后的混音中减弱或者去除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目标声音。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拾音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设备为所述拾音系统中的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或者所述控制设备为云端设备。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拾音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拾音系统还包括第三设备;所述拾音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三设备接收减弱或者去除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目标声音后的混音,并播放减弱或者去除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目标声音后的混音。5.根据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拾音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于第一用户的第一操作,所述第一设备被配置为非静音状态,包括:响应于所述第一用户的所述第一操作,所述第一设备被配置为全场拾音状态;或者,响应于所述第一用户的所述第一操作,所述第一设备被配置为近场拾音状态。6.根据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的拾音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操作表示所述第一用户在所述第一设备上选择拾音状态的操作,或者表示所述第一用户改变所述第一设备的设备状态的操作,或者表示所述第一用户靠近所述第一设备的操作。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拾音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于所述第一用户的所述第一操作,所述第一设备被配置为近场拾音状态,包括:响应于所述第一用户改变所述第一设备的设备状态的操作,在所述第一设备处于竖屏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设备被配置为近场拾音状态;或者,在所述第一设备处于耳机接入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设备被配置为近场拾音状态。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拾音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于所述第一用户的所述第一操作,所述第一设备被配置为近场拾音状态,包括:响应于所述第一用户靠近所述第一设备的操作,在所述第一设备的拾音音量大于或者等于预设拾音音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设备被配
置为近场拾音状态;或者,在所述第一设备的底部麦克风与顶部麦克风的拾音音量差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音量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设备被配置为近场拾音状态;或者,在所述第一用户与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距离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距离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设备被配置为近场拾音状态。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拾音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拾音方法还包括:当所述第一设备被配置为全场拾音状态时,所述控制设备获取在混音中减弱或者去除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目标声音后的第一混音;所述控制设备对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的拾音质量进行打分;所述控制设备获取拾音质量分数大于或者等于预设分数的第一数量的拾音设备;所述第一数量的拾音设备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设备和/或第二设备;所述控制设备对所述第一混音中的所述第一数量的拾音设备拾取的第二混音进行对象化处理,获取所述第一数量的拾音设备对应的多个用户的声音。10.根据权利要求1

9任一项所述的拾音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拾音方法还包括:响应于所述第一用户的第三操作,所述第一设备被配置为近场拾音状态,所述第一设备拾取第三声音;响应于所述第二用户的第四操作,所述第二设备被配置为全场拾音状态,所述第二设备拾取第四声音;当所述第三声音和所述第四声音混合后的混音被播放时,所述第三设备对应的目标声音被播放出来,所述第三设备对应的目标声音以外的其他声音被减弱或者被去除,其中所述第三声音包括所述第三设备对应的目标声音。11.一种拾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拾音系统包括第一设备和可拾取到所述第一设备所在位置声音的第二设备;所述第一设备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二设备组成用于形成混音的拾音网络;所述第二设备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设备组成用于形成混音的拾音网络;所述第一设备还被配置为:响应于第一用户的第一操作,处于非静音状态,以及拾取第一声音;所述第二设备还被配置为:响应于第二用户的第二操作,处于静音状态,以及拾取第二声音;当所述第一声音和所述第二声音混合后的混音被播放时,所述混音中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目标声音被减弱或被去除,其中,所述第二声音包括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目标声音。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拾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拾音系统还包括控制设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韬刘鑫罗友向攀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