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25530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2:06
一种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第一供纱口运动,在第一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内编织嵌花部,然后,在使上述第一供纱口停止了的状态下以横穿上述第一供纱口的方式使第二供纱口运动来编织第二编织物部,其中,进行工序A和工序B,该工序A在编织了上述嵌花部的终端线圈后使上述第一供纱口向第一方向移动,在卡定上述第二编织物部的线圈的编织针上形成集圈线圈,该工序B使上述第一供纱口与上述集圈线圈相比配置在第二方向侧,与上述编织针进入齿口相伴使得上述集圈线圈脱离。上述第一方向是朝向上述嵌花部的外侧的方向,上述第二方向是朝向上述嵌花部的内侧的方向。嵌花部的内侧的方向。嵌花部的内侧的方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使用了横编机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横编机具备多个针床和多个供纱口。各供纱口向各针床具备的多个编织针供给编织线。在使用横编机进行编织的情况下,在使用某个供纱口X编织编织物部时,存在该供纱口X横穿停止着的其它的供纱口Y的情况。此时,存在将从供纱口Y延伸的编织线编入上述编织物部的情况。作为解决这样的问题点的技术,例如可举出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0003]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解决在嵌花编织中产生的上述问题点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的图2中,表示了如下的情况:在工序1中使用第一供纱口(符号11)编织第一编织物部,此后在工序2~4中使用第二供纱口(符号13)编织第二编织物部。第一编织物部的至少一部分在针床上在第二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重复。如工序3所示,在第二供纱口横穿第一供纱口时,将第二供纱口和第一供纱口一起踢回。踢回意味着在某个方向进行了移动的供纱口暂时向相反方向移动。通过将两供纱口踢回,防止将从第一供纱口向第一编织物部延伸的编织线编入第二编织物部。
[0004]在先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

185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8]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在编织第二编织物部时,将第二供纱口踢回。此时,第二供纱口暂时停止,从第二供纱口延伸的编织线的张力变化。其结果,存在线圈的大小在第二供纱口的踢回的前后变化的情况。根据编织线的材质,存在第二编织物部中的线圈的大小的差异醒目的情况。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在以横穿处于停止的状态的第一供纱口的方式使第二供纱口移动进行编织时不需要将第二供纱口踢回的编织方法。
[0010]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1]<1>本专利技术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在使用具备第一供纱口和第二供纱口的横编机编织具备卡定在第一针床上的第一编织物部和卡定在与上述第一针床相向的第二针床上的第二编织物部的筒状编织物的过程中,使上述第一供纱口运动,在上述第一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内编织嵌花部,然后,在使上述第一供纱口停止了的状态下以横穿上述第一供纱口的方式使上述第二供纱口运动来编织上述第二编织物部,其中,进行工序A和工序B,该工序A在编织了上述嵌花部的终端线圈后使上述第一供纱口向第一方向移动,在卡定上述第二编织物部的线圈的编织针上形成集圈线圈,该工序B在上述工序A后,在通过将上述
第一供纱口与上述集圈线圈相比配置在第二方向侧来编织上述第二编织物部时,与上述编织针进入齿口相伴使得上述集圈线圈脱离,这里,上述第一方向是朝向上述嵌花部的外侧的方向,上述第二方向是朝向上述嵌花部的内侧的方向。
[0012]<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个方式,可以举出如下的方式,即,在上述工序A中,形成上述集圈线圈的位置是从上述终端线圈看在编织宽度方向3个线圈以内的位置,在上述工序B中,配置上述第一供纱口的位置是从上述集圈线圈看在编织宽度方向2个线圈以内的位置。
[0013]<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个方式,可以举出如下的方式,即,在编织了上述终端线圈后,且在上述工序A前进行工序X、工序Y及工序Z,在上述工序X中,使上述第一供纱口向上述第一方向移动,在未卡定上述第一编织物部及上述第二编织物部的编织针上编织第一线圈,在上述工序Y中,通过将上述第一供纱口与上述第一线圈相比配置在上述第二方向侧,使从上述第一供纱口向上述第一线圈延伸的编织线与将上述终端线圈和上述第一线圈连接的跨线交叉,在上述工序Z中,使上述第一线圈向卡定上述第一编织物部的针床移动。
[0014]<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个方式,可以举出如下的方式,即,将上述第一编织物部和上述第二编织物部在总针状态下编织。
[0015]专利技术的效果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编织方法,如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详细地说明的那样,在编织在嵌花部的编织宽度方向重复的第二编织物部时,不需要将第二供纱口踢回。因此,在编织第二编织物部时,不需要使第二供纱口停止。通过不使第二供纱口停止地编织第二编织物部,在第二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并列的多个线圈的大小难以产生偏差。
[0017]这里,在本专利技术的编织方法的工序A中,使用从第一供纱口供给的编织线,在第二编织物部的线圈上形成集圈线圈。因此,可能认为在编织第二编织物部时将第一编织物部和第二编织物部缝在一起了。但是,如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详细地说明的那样,由于工序A的集圈线圈在编织第二编织物部时从编织针脱离,所以不存在将第一编织物部和第二编织物部缝上的情况。
[0018]在由具备毛圈压板、针迹压板等编织辅助部件的横编机编织筒状编织物的情况下,存在将从第一供纱口延伸的编织线钩挂在该编织辅助部件上的危险。在此情况下,存在将第一编织物部和第二编织物部缝上的可能性。根据上述方式<2>及<3>的编织方法,如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详细地说明的那样,能够有效地抑制从第一供纱口延伸的编织线钩挂在编织辅助部件上。
[0019]根据上述方式<4>的编织方法,能够编织具有密实的线圈的结实的筒状编织物。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作为有关实施方式1的筒状编织物的针织品的概要图。
[0021]图2是表示有关实施方式1的编织方法的一例的图像图。
[0022]图3是表示有关实施方式1的编织方法的编织工序的一部分的编织工序图。
[0023]图4是说明有关实施方式1的编织方法的编织工序的一部分的针床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实施专利技术的方式
[0025]<实施方式1>
[0026]在本实施方式1中,基于图1至图4说明使用本专利技术的编织方法,编织具有嵌花组织的针织品的例子。当然,由本例的编织方法编织的编织物并不限定于针织品,例如,也可以是座椅套等工业品材料。
[0027]图1所示的筒状编织物100是具有前后身大片50、右袖60R和左袖60L的毛衣。前后身大片50具备前身大片50F和后身大片50B。毛衣的左右以穿用者的左右为基准,毛衣的前后以穿用者的前后为基准。在前身大片50F上形成了嵌花部3。嵌花部3能够由嵌花编织得到。因此,构成嵌花部3的编织线和构成嵌花部3以外的部分的编织线不同。
[0028]基于图2的图像图说明编织嵌花部3的顺序。在本例中,说明使用了4张针床横编机的编织例。下面,将4张针床横编机具备的下部前针床、下部后针床、上部前针床及上部后针床分别标记为FD、BD、FU及BU。在本例中,FD及FU是第一针床,BD及BU是第二针床。FD、BD、FU、BU具备的编织针既可以是具备对针钩进行开闭的导针片的组合针,也可以是具备对针钩进行开闭的针舌的舌针。4张针床横编机具备多个供纱口。在本例中,是使用了供给第一编织线8Y的第一供纱口8和供给第二编织线9Y的第二供纱口9的编织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该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在使用具备第一供纱口和第二供纱口的横编机编织具备卡定在第一针床上的第一编织物部和卡定在与上述第一针床相向的第二针床上的第二编织物部的筒状编织物的过程中,使上述第一供纱口运动,在上述第一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内编织嵌花部,然后,在使上述第一供纱口停止了的状态下以横穿上述第一供纱口的方式使上述第二供纱口运动来编织上述第二编织物部,其中,进行工序A和工序B,该工序A在编织了上述嵌花部的终端线圈后使上述第一供纱口向第一方向移动,在卡定上述第二编织物部的线圈的编织针上形成集圈线圈,该工序B在上述工序A后,在通过将上述第一供纱口与上述集圈线圈相比配置在第二方向侧来编织上述第二编织物部时,与上述编织针进入齿口相伴使得上述集圈线圈脱离,这里,上述第一方向是朝向上述嵌花部的外侧的方向,上述第二方向是朝向上述嵌花部的内侧的方向。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状编织物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口智士由井学岛崎宜纪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