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微泡衬衫面料及其生产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4073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纺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织微泡衬衫面料及其生产工艺,所述面料以棉和弹力长丝为原料,按照提花组织进行编织而成,以重量百分比计:棉55%~60%,涤纶含量40%~45%,其组织分布为:12针为一个花型循环,四路一个编织循环。本发明专利技术生产的针织微泡衬衫面料既具有轻微的泡泡效果,又结构轻薄面料挺阔、回复性及尺寸稳定性好,穿着凉爽而不易粘贴皮肤,并有吸湿速干的功能,可解决针织泡泡面料泡大贴附皮肤面平滑性差、挺阔度、回复性和尺寸稳定性的问题。和尺寸稳定性的问题。和尺寸稳定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针织微泡衬衫面料及其生产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纺织
,具体涉及一种针织微泡衬衫面料及其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针织产品不断向轻薄、弹性、舒适、功能等方向发展,且在服装面料上的用途也在不断更新,不止用在T恤、POLO衫等休闲服装上,衬衫面料也在不断改进。但因传统的针织泡泡面料泡大贴附皮肤面平滑性差、弹性大回复性差,不太适合做衬衫面料。因此改善针织泡泡面料的起泡效果及平滑性、挺阔性、回复性,使其适合做衬衫面料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0003]专利CN216550950U公开了一种针织泡泡面料,该面料本体由T400长丝和石墨烯混纺纱针织而成。T400长丝的支数为75D

100D;石墨烯混纺纱为石墨烯纤维与棉、涤纶两种材料制纱纤维混纺的纱线;石墨烯混纺纱的支数为50S

60S;针织泡泡面料的克重为110

150g/m2。面料本体的排针方式采用“BBBBCBBBBD”的10支织针一个循环,三角排列采用18路一个循环,该面料本体的落纱方式为第1

8路为石墨烯混纺纱,第9

18路为T400长丝。面料利用织针和三角的排列组合形成纬编针织面料,使布面呈现均匀密布、凸凹不平的小泡泡。该面料主要是将石墨烯本身具备的远红外、抑菌、吸湿透气、抗紫外等功能施加到面料上,提高面料的功能性。
[0004]专利CN111088584A公开了一种针织泡泡纱的制备方法,该专利是将8.3tex三叶形自卷曲弹性纤维纱和14.5tex精梳棉、涤纶两种材料制纱纱进行针织织造,制得针织泡泡纱;穿纱方式为:第1F、13F、25F、42F穿三叶形自卷曲弹性纤维纱,其余穿精梳棉、涤纶两种材料制纱纱;三叶形自卷曲弹性纤维的制备:将PET熔体从喷丝板上的三叶形喷丝孔挤出后采用环吹风冷却,依照FDY工艺制得FDY丝,再经松弛热处理制得三叶形自卷曲弹性纤维;所有的三叶形喷丝孔等间距地分布在同一圆上,三叶形喷丝孔的叶I指向每相隔一个位置旋转一定角度;制得的针织泡泡纱的克重为130

150g/m2,泡宽为0.60

0.80cm,泡密为35

38个/10cm,丰满度为6.4

7.3。该专利重点阐述了三叶形自卷曲弹性纤维纱的制备方法及上机织造,并未涉及后整工艺流程。
[0005]专利CN206289377U公开了一种保持永久弹性的丝光泡泡布,包括泡泡布本体,所述的泡泡布本体由大圆机36针纬编针织工艺制成的丝光棉、涤纶两种材料制纱纱或棉、涤纶两种材料制纱纱和索弹丝组成,所述的丝光棉、涤纶两种材料制纱由精梳丝光棉、涤纶两种材料制纱60S/1组成,所述的棉、涤纶两种材料制纱纱由精梳棉、涤纶两种材料制纱纱60S/1组成,所述的索弹丝由100D/32F长丝组成,所述的丝光棉、涤纶两种材料制纱、棉、涤纶两种材料制纱纱和索弹丝组成。本技术的一种保持永久弹性的丝光泡泡布,为解决针织弹性面料的弹性下降及弹性纤维老化使面料弹性下降或消失问题,解决了弹性面料的弹性下降或消失,使针织泡泡弹性面料的弹性保持永久。该专利主要是利用索弹丝纱线中的弹性和棉、涤纶两种材料制纱交织达到面料的永久弹性,没有涉及面料起泡效果及具体的花型组织且没有后整工艺对面料的尺寸稳定性、挺阔性及回复性来说远远不够。
[0006]目前,针织泡泡面料存在泡大贴附皮肤面平滑性差、弹性大回复性差且不够挺阔,亟需提供一种组织结构紧且泡小平滑性好,面料挺阔、回复性及尺寸稳定性好,适合男、女装针织衬衫面料。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针织微泡衬衫面料及其生产工艺,采用棉和弹力长丝按照提花组织进行编织,可解决针织泡泡面料泡大贴附皮肤面平滑性差、挺阔度、回复性和尺寸稳定性的问题。
[000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9]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针织微泡衬衫面料,以棉和弹力长丝为原料,按照提花组织进行编织而成,以重量百分比计:棉55%~60%,涤纶含量40%~45%。其中,棉为60~70英支单纱;弹力长丝为SORONA、SOLOTEX或T400,旦数为75D。
[0010]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针织微泡衬衫面料的生产工艺,以棉和弹力长丝按照提花组织进行编织,经纱线染色、后整理工艺制成,其组织分布为:12针为一个花型循环,四路一个编织循环。
[0011]所述的提花组织编织顺序为:第一路引棉,出针依次为成圈5次、集圈+浮线循环3次、集圈;第二路引弹力长丝,出针依次为浮线2次、集圈、浮线2次、成圈7次;第三路引弹力长丝,出针依次为:成圈5次、浮线+集圈循环3次、浮线;第四路引棉,出针依次为:浮线2次、集圈、浮线2次、成圈7次。
[0012]所述的针织微泡衬衫面料的生产工艺,采用针织圆机40G织造,扩布撑宽度110~115cm,张力系数35~40%,棉:针筒压针7.5~8,弹力长丝:针筒压针5.7~6.2,输线盘刻度115~117,一个花型循环内百圈线长为16.2

16.5cm、弹力长丝的百圈线长为13.7

14cm。
[0013]所述的针织微泡衬衫面料的生产工艺,加工工序依次经纺纱

纱线染色

织造

定型

丝光

液氨

拉幅

预缩工序,得到针织微泡衬衫面料。其中纺纱工序中:纱线特克斯捻系数为368~405;在纱线染色工序中:弹力长丝95~110℃定型

90~110℃前处理

120~130℃染色;在定型工序中:定型温度185~200℃,风量75/70

95/90,车速20

30m/min,轧车压力0~3bar;其它工序均采用常规工序。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1、本专利技术采用高支棉与弹力长丝织造的方式,经纱线染色、后整定型,既保留了面料的起泡效果又把面料的泡比达到最小,整个面料呈现出微泡的既视感又使面料的平滑性做到最好,适合男、女装衬衣。
[0016]2、本专利技术可提高面料尺寸稳定性,织造时采用本组织能生产的最短百圈线长和超高的机号并结合整理丝光、液氨工序,使生产面料结构紧密、尺寸稳定性好、挺括性及弹性回复性好,从而解决现有针织泡泡面料泡大贴附皮肤面平滑性差、挺阔度、回复性和尺寸稳定性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针织微泡衬衫面料织造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0018]其中,蓝色为成圈,粉色为浮线,红色为集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实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
[0020]实施例1
[0021]所述的针织微泡衬衫面料,具体生产工艺为:纺纱

纱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织微泡衬衫面料,其特征在于:以棉和弹力长丝为原料,按照提花组织进行编织而成,以重量百分比计:棉55%~60%,涤纶含量40%~4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微泡衬衫面料,其特征在于:棉为60~70英支单纱。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微泡衬衫面料,其特征在于:弹力长丝为SORONA、SOLOTEX或T400,旦数为75D。4.一种权利要求1

3任一所述的针织微泡衬衫面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以棉和弹力长丝按照提花组织进行编织,经纱线染色、后整理工艺制成,其组织分布为:12针为一个花型循环,四路一个编织循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针织微泡衬衫面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提花组织编织顺序为:第一路引棉,出针依次为成圈5次、集圈+浮线循环3次、集圈;第二路引弹力长丝,出针依次为浮线2次、集圈、浮线2次、成圈7次;第三路引弹力长丝,出针依次为:成圈5次、浮线+集圈循环3次、浮线;第四路引棉,出针依次为:浮线2次、集圈、浮线2次、成圈7次。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针织微泡衬衫面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采用针织圆机40G织造,扩布撑宽度110~115cm,张力系数35~40%,棉:针筒压针7.5~8,弹力长丝:针筒压针5.7~6.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慧颖吕伟高兰花卢光明曹媛媛周章范邵明刚陈新刚李荣刚刘飞王怡怡
申请(专利权)人: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