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睡眠枕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34358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睡眠枕头,包括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一侧中部具有外凸的颈部承托区,所述主体包括由内而外依次设置的第一海绵体与第二海绵体,所述第一海绵体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海绵体的硬度,在第一海绵体内侧对应颈部承托区位置设置有能充放气的气囊,所述主体在无压力状态时,其上侧面为自一端向中部渐变向下倾斜的过渡面,所述颈部承托区设置于所述过渡面的最高点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海绵体与第二海绵体以形成内外不同硬度的海绵支撑,使得枕头整体外软内硬,以增加用户使用的舒适感;且通过在枕头的颈部承托区内置气囊,以通过气囊的充放气体实现对颈部支撑高度的调节。的调节。的调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睡眠枕头


[0001]本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睡眠枕头。

技术介绍

[0002]枕头是人们最重要的生活用品之一,人们每天都会使用它进行休息。而现有的大部分枕头对人颈部位置没有支撑,而对颈部有设计支撑结构的枕头,其支撑结构的高度不可调,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且枕头只具备单一海绵体的软硬度,舒适性较差。
[0003]因而需一种睡眠枕头对上述提出的问题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睡眠枕头。
[0005]一种睡眠枕头,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一侧中部具有外凸的颈部承托区,所述主体包括由内而外依次设置的第一海绵体与第二海绵体,所述第一海绵体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海绵体的硬度,在第一海绵体内侧对应颈部承托区位置设置有能充放气的气囊,所述主体在无压力状态时,其上侧面为自一端向中部渐变向下倾斜的过渡面,所述颈部承托区设置于所述过渡面的最高点处。
[0006]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主体上侧具有与颈部承托区相连的头部承托区,且头部承托区设置于过渡面的低点处,在头部承托区两侧分别连接有侧面承托区,所述侧面承托区上凸于所述头部承托区,以使主体的头部承托区形成中部凹陷状,且所述侧面承托区与所述头部承托区之间的接驳处为渐变过渡连接的连接面。
[0007]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气囊一侧通过气管连接有充气泵,所述第二海绵体一侧开设有供气管穿过的缺口。
[0008]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充气泵采用手捏式充气泵。
[0009]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海绵体为块状的第一记忆绵。
[0010]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海绵体为块状的第二记忆绵。
[0011]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海绵体具有下开口设置的第一容腔,所述第一海绵体填充设置于第一容腔内,所述第一容腔的开口处盖置有海绵垫片。
[0012]在一种实施例中,在所述主体外侧裹附有枕套,所述枕套包括第一面料层与第二面料层,所述第一面料层内侧沿轮廓边缘设置有魔术贴的粘面,所述第二面料层内侧沿轮廓边缘对应粘面设置有魔术贴的勾面,所述勾面与所述粘面粘贴连接以使第一面料层与第二面料层之间形成第二容腔,所述主体设置于第二容腔内。
[0013]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面料层或第二面料层上对应颈部承托区设置有感温变色层。
[0014]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感温变色层包括设置于第一面料层或第二面料层上的涂层,所述涂层采用感温变色油墨。
[0015]综上所述,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是:
[0016]1.本技术通过第一海绵体与第二海绵体以形成内外不同硬度的海绵支撑,使得枕头整体外软内硬,以增加用户使用的舒适感;
[0017]2.且通过在枕头的颈部承托区内置气囊,以通过气囊的充放气体实现对颈部支撑高度的调节,初期使用气囊增加高度时,以脖子无压迫感为宜,待适应后再逐步提高气囊高度,使颈椎逐渐接近自然生理曲线;
[0018]3.且两侧面承托区分别外凸高于头部承托区,以使两侧加高稳固睡姿,侧睡更舒服,侧睡不压肩,保持脊柱自然平直,加长深度睡眠时间;
[0019]4.且通过两侧面承托区与颈部承托区的相结合,以使枕头中部形成凹型包裹头部的头部承托区,从而加深枕头中央凹陷,提升头颈舒适感。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睡眠枕头的爆炸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睡眠枕头的左视图;
[0022]图3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睡眠枕头的俯视图;
[0023]图4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枕套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25]如图1至4所出示的,本技术的实施例较佳地提供一种睡眠枕头,包括主体1,所述主体1一侧中部具有外凸的颈部承托区2,所述主体1包括由内而外依次设置的第一海绵体3与第二海绵体4,所述第一海绵体3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海绵体4的硬度,在第一海绵体3内侧对应颈部承托区2位置设置有能充放气的气囊5,所述主体1在无压力状态时,其上侧面为自一端向中部渐变向下倾斜的过渡面,所述颈部承托区2设置于所述过渡面的最高点处。
[0026]具体的,通过第一海绵体与第二海绵体以形成内外不同硬度的海绵支撑,使得枕头整体外软内硬,以增加用户使用的舒适感;且通过在枕头的颈部承托区内置气囊,以通过气囊的充放气体实现对颈部支撑高度的调节,初期使用气囊增加高度时,以脖子无压迫感为宜,待适应后再逐步提高气囊高度,使颈椎逐渐接近自然生理曲线。
[0027]当主体整体处于无压力状态时,颈部承托区处于主体的最高点,进入便于使用者直观了解枕头位置的使用摆放。
[0028]进一步地,所述主体1上侧具有与颈部承托区2相连的头部承托区6,且头部承托区6设置于过渡面的低点处,在头部承托区6两侧分别连接有侧面承托区7,所述侧面承托区7上凸于所述头部承托区6,以使主体1的头部承托区6形成中部凹陷状,且所述侧面承托区7与所述头部承托区6之间的接驳处为渐变过渡连接的连接面。
[0029]具体的,两侧面承托区分别外凸高于头部承托区,以使当使用者头部躺卧于头部承托区时,两侧面承托区的两侧呈加高稳固头部的睡姿,使得侧睡更舒服,侧睡不压肩,保持脊柱自然平直,加长深度睡眠时间;且通过两侧面承托区与颈部承托区的相结合,以使枕头中部形成凹型包裹头部的头部承托区,从而加深枕头中央凹陷,提升头颈舒适感。
[0030]进一步地,所述气囊5一侧通过气管8连接有充气泵9,所述第二海绵体4一侧开设有供气管8穿过的缺口10。
[0031]具体的,通过充气泵以对气囊进行充放气,从而实现气囊的膨胀或收缩,以实现对颈部支撑高度的调节。
[0032]进一步地,所述充气泵9采用手捏式充气泵。具体的,手捏式充气泵为较为成熟的现有技术,其与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8396883U公开的一种充放气结构一体式的手压充气气囊结构相等同,在此不详细赘述,能实现对气囊充放气即可。
[003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海绵体3为块状的第一记忆绵。具体的,通过设置记忆棉以增加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003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海绵体4为块状的第二记忆绵。具体的,通过设置记忆棉以增加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003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海绵体4具有下开口设置的第一容腔,所述第一海绵体3填充设置于第一容腔内,所述第一容腔的开口处盖置有海绵垫片11。具体的,用户可通过海绵垫片的增减以调整枕头的整体高度。
[0036]进一步地,在所述主体1外侧裹附有枕套,所述枕套包括第一面料层14与第二面料层(图未标识),所述第一面料层14内侧沿轮廓边缘设置有魔术贴的粘面15,所述第二面料层(图未标识)内侧沿轮廓边缘对应粘面15设置有魔术贴的勾面(图未标识),所述勾面(图未标识)与所述粘面15粘贴连接以使第一面料层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睡眠枕头,包括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一侧中部具有外凸的颈部承托区(2),所述主体(1)包括由内而外依次设置的第一海绵体(3)与第二海绵体(4),所述第一海绵体(3)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海绵体(4)的硬度,在第一海绵体(3)内侧对应颈部承托区(2)位置设置有能充放气的气囊(5),所述主体(1)在无压力状态时,其上侧面为自一端向中部渐变向下倾斜的过渡面,所述颈部承托区(2)设置于所述过渡面的最高点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睡眠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上侧具有与颈部承托区(2)相连的头部承托区(6),且头部承托区(6)设置于过渡面的低点处,在头部承托区(6)两侧分别连接有侧面承托区(7),所述侧面承托区(7)上凸于所述头部承托区(6),以使主体(1)的头部承托区(6)形成中部凹陷状,且所述侧面承托区(7)与所述头部承托区(6)之间的接驳处为渐变过渡连接的连接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睡眠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5)一侧通过气管(8)连接有充气泵(9),所述第二海绵体(4)一侧开设有供气管(8)穿过的缺口(1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睡眠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泵(9)采用手捏式充气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正直陈宁波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清溢德制衣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