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窑烟气余热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23332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隧道窑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包括底座和隧道窑主体,隧道窑主体置于底座的上表面,隧道窑主体从前到后依次为预热带、高温带和冷却带,高温带的内部对应安装有余热吸收组件,底座上表面的一侧安装有温差发电组件,余热吸收组件与温差发电组件对应连通,预热带的内部对应安装有余热利用组件,余热利用组件与温差发电组件对应连通,该隧道窑烟气余热利用系统,通过余热吸收组件,可以对隧道窑主体中部在进行能源消耗时高温带产生热量的余热进行吸收,并通过温差发电组件进行发电,还能通过余热利用组件进入预热带进行辅助预热使用,综上操作,可以对隧道窑烟气余热进行有效的利用,避免了热量的浪费,有利于节约环保。约环保。约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窑烟气余热利用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余热利用
,具体为一种隧道窑烟气余热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公知的,隧道窑是由耐火材料、保温材料和建筑材料砌筑而成的在内装有窑车等运载工具的与隧道相似的窑炉,是现代化的连续式烧成的热工设备,广泛用于陶瓷产品的焙烧生产,在磨料等冶金行业中也有应用。
[0003]目前,我国煤矸石制砖隧道窑拥有量超过6000条,而隧道窑在进行能源消耗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的很大一部分都无法充分利用,造成极大的浪费,为此,提出一种隧道窑烟气余热利用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隧道窑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可以对隧道窑主体中部在进行能源消耗时产生热量的余热进行吸收、发电和辅助预热使用,可以对隧道窑烟气余热进行有效的利用,避免了热量的浪费,有利于节约环保,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隧道窑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包括底座和隧道窑主体,所述隧道窑主体置于底座的上表面,所述隧道窑主体从前到后依次为预热带、高温带和冷却带,所述高温带的内部对应安装有余热吸收组件,所述底座上表面的一侧安装有温差发电组件,所述余热吸收组件与温差发电组件对应连通,所述预热带的内部对应安装有余热利用组件,所述余热利用组件与温差发电组件对应连通。
[000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余热吸收组件包含螺旋吸热水管、进水管一和出水管一,所述螺旋吸热水管固定在隧道窑主体的内壁位于高温带内部的位置,所述螺旋吸热水管的两端分别连通固定有延伸至隧道窑主体外部的进水管一和出水管一。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温差发电组件包含壳体、隔板、第一腔室、半导体温差发电片和第二腔室,所述壳体固定在底座的上表面,所述壳体的内腔通过隔板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隔板的侧面平均分布嵌设有半导体温差发电片,所述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的两侧分别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接触连通,所述出水管一与第一腔室后侧的上部对应连通。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余热利用组件包含螺旋放热水管、进水管二和出水管二,所述螺旋放热水管固定在隧道窑主体的内壁位于预热带内部的位置,所述螺旋放热水管的两端分别连通固定有延伸至隧道窑主体外部的进水管二和出水管二,所述进水管二与第一腔室前侧的下部对应连通,所述出水管二与第二腔室的前侧连通。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腔室的后侧连通固定有与冷却带对应连通的连接管。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进水管一、出水管一、进水管二、出水
管二和连接管分别对应安装有阀门。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隧道窑烟气余热利用系统,结构合理实用,操作便捷,通过余热吸收组件,可以对隧道窑主体在进行能源消耗时高温带产生热量的余热进行吸收,并通过温差发电组件进行发电,还能通过余热利用组件进入预热带进行辅助预热使用,综上操作,可以对隧道窑烟气余热进行有效的利用,避免了热量的浪费,有利于节约环保。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余热吸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本技术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5为本技术余热利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底座1、隧道窑主体2、预热带3、高温带4、冷却带5、余热吸收组件6、螺旋吸热水管61、进水管一62、出水管一63、温差发电组件7、壳体71、隔板72、第一腔室73、半导体温差发电片74、第二腔室75、余热利用组件8、螺旋放热水管81、进水管二82、出水管二83、连接管9、阀门10。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请参阅图1

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隧道窑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包括底座1和隧道窑主体2,隧道窑主体2置于底座1的上表面,隧道窑主体2从前到后依次为预热带3、高温带4和冷却带5,高温带4的内部对应安装有余热吸收组件6,底座1上表面的一侧安装有温差发电组件7,余热吸收组件6与温差发电组件7对应连通,预热带3的内部对应安装有余热利用组件8,余热利用组件8与温差发电组件7对应连通。
[0020]具体的,如图3所示,余热吸收组件6包含螺旋吸热水管61、进水管一62和出水管一63,螺旋吸热水管61固定在隧道窑主体2的内壁位于高温带4内部的位置,螺旋吸热水管61的两端分别连通固定有延伸至隧道窑主体2外部的进水管一62和出水管一63,通过螺旋吸热水管61,可以对隧道窑主体2在进行能源消耗时高温带4产生的大量热量的余热进行吸收。
[0021]具体的,如图4所示,温差发电组件7包含壳体71、隔板72、第一腔室73、半导体温差发电片74和第二腔室75,壳体71固定在底座1的上表面,壳体71的内腔通过隔板72分隔成第一腔室73和第二腔室75,隔板72的侧面平均分布嵌设有半导体温差发电片74,半导体温差发电片74的两侧分别与第一腔室73和第二腔室75接触连通,出水管一63与第一腔室73后侧的上部对应连通,通过进入第二腔室75的低温水和流入第一腔室73的高温水产生的温度差,可以利用半导体温差发电片74发电,其原理为现有成熟技术,在此不对其原理做进一步
描述。
[0022]具体的,如图5所示,余热利用组件8包含螺旋放热水管81、进水管二82和出水管二83,螺旋放热水管81固定在隧道窑主体2的内壁位于预热带3内部的位置,螺旋放热水管81的两端分别连通固定有延伸至隧道窑主体2外部的进水管二82和出水管二83,进水管二82与第一腔室73前侧的下部对应连通,出水管二83与第二腔室75的前侧连通,吸收余热后流入第一腔室73的高温水,通过进水管二82进入位于预热带3内的螺旋放热水管81,可以进行辅助预热使用。
[0023]进一步的,第二腔室75的后侧连通固定有与冷却带5对应连通的连接管9,具体的,通过连接管9使第二腔室75的低温水进入进行辅助冷却使用,另外,也可以通过连接管9与进水管一62连通,将第二腔室75的低温水送入螺旋吸热水管61进行循环吸热使用。
[0024]进一步的,进水管一62、出水管一63、进水管二82、出水管二83和连接管9分别对应安装有阀门10,通过阀门10对进水管一62、出水管一63、进水管二82、出水管二83和连接管9起到启闭控制作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窑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包括底座(1)和隧道窑主体(2),所述隧道窑主体(2)置于底座(1)的上表面,所述隧道窑主体(2)从前到后依次为预热带(3)、高温带(4)和冷却带(5),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带(4)的内部对应安装有余热吸收组件(6),所述底座(1)上表面的一侧安装有温差发电组件(7),所述余热吸收组件(6)与温差发电组件(7)对应连通,所述预热带(3)的内部对应安装有余热利用组件(8),所述余热利用组件(8)与温差发电组件(7)对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窑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吸收组件(6)包含螺旋吸热水管(61)、进水管一(62)和出水管一(63),所述螺旋吸热水管(61)固定在隧道窑主体(2)的内壁位于高温带(4)内部的位置,所述螺旋吸热水管(61)的两端分别连通固定有延伸至隧道窑主体(2)外部的进水管一(62)和出水管一(6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窑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差发电组件(7)包含壳体(71)、隔板(72)、第一腔室(73)、半导体温差发电片(74)和第二腔室(75),所述壳体(71)固定在底座(1)的上表面,所述壳体(71)的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波
申请(专利权)人:三门峡金基环保墙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