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电源切换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30234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电源切换电路,涉及电源供电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包括续流二极管D1、光电耦合器U17、MOS管Q14和电阻R125;光电耦合器U1的1号脚和续流二极管D1的正极均用于与第一电源的输出端连接;光电耦合器U1的3号脚、电阻R125的一端和MOS管Q14的源极均用于与第二电源的输出端连接;光电耦合器的2号脚和4号脚、电阻R125的另一端、MOS管Q14的栅极均接地;MOS管Q14的源极和续流二极管D1的负极均用于与外接设备的输入端连接。达到及时进行供电电源切换,避免供电电路电源失电、供电中断,进而提高双电源切换系统可靠性的目的。双电源切换系统可靠性的目的。双电源切换系统可靠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电源切换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电源供电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双电源切换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尾矿库中的监测设备多采用铅酸电池供电,并利用光伏板对电池进行充电。以致于在监测传感器数量较多、阴天时间较长等情况下,易出现光伏板供电不足,造成监测设备馈电、增加安全隐患几率的问题。因此,行业内多采用电池和交流电作为监测设备的双电源。但是,在实际工业生产中,主流的双电源系统大部分为手动双电源系统,而手动双电源系统的机械式切换方式,使得切换时间通常需要一秒以上,以致于很多时候无法及时对供电电源进行切换,使供电电路电源失电、供电中断,大大降低了双电源切换系统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电源切换电路,达到及时进行供电电源切换,避免供电电路电源失电、供电中断,进而提高双电源切换系统可靠性的目的。
[0004]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5]一种双电源切换电路,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续流二极管D1、光电耦合器U17、MOS管Q14和电阻R125;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1号脚和续流二极管D1的正极均用于与第一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3号脚、电阻R125的一端和MOS管Q14的源极均用于与第二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的2号脚和4号脚、电阻R125的另一端、MOS管Q14的栅极均接地;所述MOS管Q14的源极和续流二极管D1的负极均用于与外接设备的输入端连接。
[0006]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稳压管DW1和三极管Q13;所述稳压管DW1的输入端用于与第一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稳压管DW1的输出端与三极管Q13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3的集电极与光电耦合器的2号脚连接;所述三极管Q13的发射级接地。
[0007]可选地,还包括AD/DC模块U5;所述AD/DC模块U5的输入端用于与第一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AD/DC模块U5的输出端与光电耦合器U1的1号脚、续流二极管D1的正极均连接。
[0008]可选地,还包括第一滤波单元;所述第一滤波单元的输入端与AD/DC模块U5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单元的输出端与光电耦合器U1的1号脚、续流二极管D1的正极均连接。
[0009]可选地,所述第一滤波单元包括电感L4、电解电容C16和电容C7;所述电感的输入端与AD/DC模块U5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感的输入端与电解电容C16的正极、续流二极管D1的正极、光电耦合器U1的1号脚、电容C7的输入端均连接;所述电解电容C16的负极和电容C7的输出端均接地。
[0010]可选地,还包括过流过压保护单元;所述过流过压保护单元的输入端用于与第一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过流过压保护单元的输出端与AD/DC模块U5的输入端连接。
[0011]可选地,还包括瞬态二极管TVS11;所述瞬态二极管TVS1的输入端用于与第二电源
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瞬态二极管TVS1的输出端接地。
[0012]可选地,还包括过流保护单元;所述过流保护单元的输入端用于与第二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过流保护单元的输出端与光电耦合器U1的3号脚、电阻R125的一端、MOS管Q14的源极和瞬态二极管TVS1的输入端均连接。
[0013]可选地,还包括二极管D10;所述二极管D10的输入端用于与第二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二极管的输出端用于与过流保护单元的输入端连接。
[0014]可选地,还包括第二滤波单元;所述第二滤波单元的输入端与MOS管Q14的源极、续流二极管D1的负极均连接;所述第二滤波单元的输出端用于与外接设备的输入端连接。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当第一电源供电给光电耦合器U17的输入端时,光电耦合器U17的输出端闭合,光电耦合器U17呈短路状态,使电阻R125短路,进而使MOS管Q14断开,关断第二电源供电,此时,第一电源通过续流二极管D1给外接设备供电;当第一电源供电断开给光电耦合器U17的输入端供电时,光电耦合器U17输入端的电流为0,光电耦合器U17的输出端断开,光电耦合器U17呈现开路状态,使电阻R125两端电压恢复,进而使MOS管Q14闭合,第二电源给外接设备供电。达到及时进行供电电源切换,避免供电电路电源失电、供电中断,进而提高双电源切换系统可靠性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7]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0018]图1为本实施例中一种双电源切换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20]实施例:
[0021]一种双电源切换电路,如图1所示,包括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包括续流二极管D1、光电耦合器U17、MOS管Q14和电阻R125,其中,光电耦合器U1的1号脚和续流二极管D1的正极均用于与第一电源的输出端连接,光电耦合器U1的3号脚、电阻R125的一端和MOS管Q14的源极均用于与第二电源的输出端连接,光电耦合器的2号脚和4号脚、电阻R125的另一端、MOS管Q14的栅极均接地,MOS管Q14的源极和续流二极管D1的负极均用于与外接设备的输入端连接。具体地,当第一电源供电给光电耦合器U17的输入端时,光电耦合器U17的输出端闭合,光电耦合器U17呈短路状态,使电阻R125短路,进而使MOS管Q14断开,关断第二电源供电,此时,第一电源通过续流二极管D1给外接设备供电;当第一电源供电断开给光电耦合器U17的输入端供电时,光电耦合器U17输入端的电流为0,光电耦合器U17的输出端断开,光电耦合器U17呈现开路状态,使电阻R125两端的电压恢复,进而使MOS管Q14闭合,第二电源给外接设备供电。达到及时进行供电电源切换,避免供电电路电源失电、供电中断,进而提高双电源切换系统可靠性的目的。
[0022]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上述控制单元还包括稳压管DW1和三极管Q13,其中,稳压管DW1的输入端用于与第一电源的输出端连接,稳压管DW1的输出端与三极管Q13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3的集电极与光电耦合器的2号脚连接,三极管Q13的发射级接地。具体地,在利用第一电源供电,且第一电源的输出电压高于稳压管DW1的电压时,三极管Q13导通,使光电耦合器U17输入端有电流。当第一电源的输出电压低于稳压管DW1的电压时,三极管Q13截止,从而导致光电耦合器U17输入端电流为0。达到在切换时,避免外接设备输入电压瞬间下降过低,导致设备工作不正常的目的。本实施例中稳压二极管DW1的电压为9.1V,再加上三极管Q13的导通电压0.7V,在第一电源的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电源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续流二极管D1、光电耦合器U17、MOS管Q14和电阻R125;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1号脚和续流二极管D1的正极均用于与第一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3号脚、电阻R125的一端和MOS管Q14的源极均用于与第二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的2号脚和4号脚、电阻R125的另一端、MOS管Q14的栅极均接地;所述MOS管Q14的源极和续流二极管D1的负极均用于与外接设备的输入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电源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稳压管DW1和三极管Q13;所述稳压管DW1的输入端用于与第一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稳压管DW1的输出端与三极管Q13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3的集电极与光电耦合器的2号脚连接;所述三极管Q13的发射级接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电源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AD/DC模块U5;所述AD/DC模块U5的输入端用于与第一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AD/DC模块U5的输出端与光电耦合器U1的1号脚、续流二极管D1的正极均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电源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滤波单元;所述第一滤波单元的输入端与AD/DC模块U5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单元的输出端与光电耦合器U1的1号脚、续流二极管D1的正极均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电源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波单元包括电感L4、电解电容C16和电容C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金明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恒匀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