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储能设备的散热布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3017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移动储能设备的散热布置结构,包括设置在机箱下壳两侧的进风端和出风端;所述的进风端设置在输出面板上;所述的进风端和出风端之间依次设置有保护板模块和逆变模块;所述的逆变模块具有进气孔;所述的保护板模块具有固定保护壳。通过此方式,气流能够依次流经保护板模块和逆变模块,二者之间没有重叠布置,对于气流影响较小,保障散热效率。同时,于出风端的第二散热风机上套设风扇橡胶套,能够避免热风回流至机箱内部,确保热风直接排放。热风直接排放。热风直接排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动储能设备的散热布置结构


[0001]本技术涉一种散热布置结构,具体为一种移动储能设备的散热布置结构,属于移动储能设备的配套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移动储能设备在使用时会大功率放电,并产生能量损耗;损耗的能量将会转换为热量,进而影响设备环境温度;温度过高不但影响设备效率,甚至可能损害设备引发火灾。对移动储能而言,通过散热风扇进行散热为一种较为成熟、普及的技术手段。但是也存在以下缺陷:传统的风道设计中,逆变器和电芯处于同一直线上,因此散热风机所产生的气流绝大部分作用于逆变器,导致电芯散热效率较低;其次,当气流经过逆变器之后,温度上升但又无法换热,又会将热风带至机箱内部。因此,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移动储能设备的散热布置结构,散热风道布置更加合理,提高散热效率,避免热风回流至机箱。
[0004]一种移动储能设备的散热布置结构,包括设置在机箱下壳两侧的进风端和出风端;所述的进风端设置在输出面板上;所述的进风端和出风端之间依次设置有保护板模块和逆变模块;所述的逆变模块具有进气孔;所述的保护板模块具有固定保护壳。
[0005]优选的,所述的进风端包括进气格栅;所述的进气格栅设置在输出面板上;所述的进气格栅位于输出模块下侧;所述的进风端还包括设置在进气格栅内侧的第一散热风扇。
[0006]优选的,所述的保护板模块位于进风端的内侧相邻位置;所述固定保护壳靠近进风端的一侧设置有进气开口。
[0007]优选的,所述的进气孔设置在逆变模块靠近保护板模块的一侧;所述的进气孔呈蜂窝状分布。
[0008]优选的,所述的出风端包括第二散热风扇和出风格栅;所述逆变模块相对进气孔的另一侧设置有出风孔。
[0009]优选的,所述的第二散热风扇设置在出风孔外侧;所述的出风格栅设置在下壳外侧侧壁上。
[0010]优选的,所述第二散热风扇的出风方向上套设有风扇橡胶套。
[0011]本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进风端产生正压气流,由固定保护壳上的进气开口引入保护板模块内部,对电芯进行散热;随后从固定保护板的另一侧进入到逆变模块内;此时在出风端产生负压的情况下,可将空气从逆变模块中快速的抽出;通过此方式,气流能够依次流经保护板模块和逆变模块,二者之间没有重叠布置,对于气流影响较小,保障散热效率。同时,于出风端的第二散热风机上套设风扇橡胶套,能够避免热风回流至机箱内部,确保热风直接排放。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A

A方位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输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包含进风端)。
[0015]图4为保护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5为保护板模块的侧视图。
[0017]图6为逆变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7为第二散热风扇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9]图8为本技术另一方位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为风流风向。
[0021]图中:1为机箱下壳,2为输出面板,3为保护板模块,3.1为固定保护壳,3.11为进气开口,4为逆变模块,4.1为进气孔,5为进气格栅,6为输出模块,7为第一散热风扇,8为出风格栅,9为风扇橡胶套,10为第二散热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的在这里使用的术语具有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术语相同的含义,只要不是不同地限定该术语。应当理解在通常使用的词典中限定的术语具有与现有技术中的术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
[0024]参见图1

图8,一种移动储能设备的散热布置结构,包括设置在机箱下壳1两侧的进风端和出风端;所述的进风端设置在输出面板2上;所述的进风端和出风端之间依次设置有保护板模块3和逆变模块4;所述的逆变模块4具有进气孔4.1;所述的保护板模块3具有固定保护壳3.1。
[0025]进一步的说,所述的进风端包括进气格栅5;所述的进气格栅5设置在输出面板2上;所述的进气格栅5位于输出模块6下侧;所述的进风端还包括设置在进气格栅5内侧的第一散热风扇7。
[0026]在本实施例中,由输出面板2一侧向内进风,具体的是由第一散热风扇7工作,从进气格栅5向内吸入空气,形成高速气流;然后依次经过保护板模块3和逆变模块4。
[0027]进一步的说,所述的保护板模块3位于进风端的内侧相邻位置;所述固定保护壳3.1靠近进风端的一侧设置有进气开口3.11。
[0028]具体的,由第一散热风扇7产生的高速气流,将会从进气开口3.11处进入到保护板模块3内部,并从固定保护壳3.1的另一端流出,然后进入到逆变模块4当中;在保护板模块3内,经过固定保护壳3.1时,主要带走电芯所产生的热量。
[0029]进一步的说,所述的进气孔4.1设置在逆变模块4靠近保护板模块3的一侧;所述的进气孔4.1呈蜂窝状分布。
[0030]在本实施例中,进气孔4.1优选的采用蜂窝孔,此时气流在经过保护板模块3之后,
携带热量,进入到逆变模块4之后,会被第二散热风扇所形成的负压向外快速的抽吸排放。
[0031]进一步的说,所述的出风端包括第二散热风扇10和出风格栅8;所述逆变模块4相对进气孔的另一侧设置有出风孔。
[0032]进一步的说,所述的第二散热风扇10设置在出风孔外侧;所述的出风格栅8设置在机箱下壳1的外侧侧壁上。
[0033]进一步的说,所述第二散热风扇10的出风方向上套设有风扇橡胶套9。
[0034]具体的,通过在第二散热风扇10外侧套设风扇橡胶套9,将第二散热风扇10的出风方向与机箱下壳的其他空间进行隔绝,这样可以防止热空气从逆变模块3当中流出后,回流至机箱内部。
[0035]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储能设备的散热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机箱下壳两侧的进风端和出风端;所述的进风端设置在输出面板上;所述的进风端和出风端之间依次设置有保护板模块和逆变模块;所述的逆变模块具有进气孔;所述的保护板模块具有固定保护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储能设备的散热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风端包括进气格栅;所述的进气格栅设置在输出面板上;所述的进气格栅位于输出模块下侧;所述的进风端还包括设置在进气格栅内侧的第一散热风扇。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移动储能设备的散热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保护板模块位于进风端的内侧相邻位置;所述固定保护壳靠近进风端的一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嘉鑫博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