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围岩隧道中管棚自进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22891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围岩隧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软弱围岩隧道中管棚自进装置。其技术方案包括:装置主体、减震筒和防护层,装置主体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支撑柱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柱,连接柱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装置主体内部固定连接有螺纹板,螺纹板内部螺纹安装有螺纹杆,螺纹杆底部固定连接有安装锥,螺纹杆外围的螺纹板顶部套设有垫片,支撑板底部固定连接有减震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装置主体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当装置进行使用,工作人员旋转转盘带动螺纹杆在螺纹板内部进行螺纹旋转,此时可通过螺纹杆竖向穿插螺纹板与装置主体带动安装锥穿插至安装体内部,此时可将装置进行安装与拆卸,提升了装置使用的便捷效果。提升了装置使用的便捷效果。提升了装置使用的便捷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软弱围岩隧道中管棚自进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围岩隧道领域,具体为软弱围岩隧道中管棚自进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隧道围岩是指隧道周围一定范围内,对隧道稳定性能产生影响的岩体,或由于隧道开挖导致隧道周边地层发生重新分布的岩体,其中申请号为“CN218953373U”所公开的“一种隧道围岩测水装置”,其已经解决了现有装置不方便进行防护的多种弊端,再经过进一步检索发现,申请号为“CN218235139U”所公开的“一种隧道围岩支护结构”,其通过具体的技术结构设置,切实的解决了装置连接精密性较差的风险技术弊端,但是在实际使用时类似结构的软弱围岩隧道中管棚自进装置还存在诸多缺陷,如:装置不方便进行安装与拆卸,另外装置不方便进行减震的问题,所以需要设计软弱围岩隧道中管棚自进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软弱围岩隧道中管棚自进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软弱围岩隧道中管棚自进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减震筒和防护层,所述装置主体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装置主体内部固定连接有螺纹板,所述螺纹板内部螺纹安装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底部固定连接有安装锥,所述螺纹杆外围的螺纹板顶部套设有垫片,所述支撑板底部固定连接有减震筒,所述减震筒内部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之间固定连接有升降板,所述升降板一侧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升降板底部固定连接有伸缩杆。
[0005]本技术提供软弱围岩隧道中管棚自进装置,当装置进行使用,工作人员旋转转盘带动螺纹杆在螺纹板内部进行螺纹旋转,此时可通过螺纹杆竖向穿插螺纹板与装置主体带动安装锥穿插至安装体内部,此时可将装置进行安装与拆卸,提升了装置使用的便捷效果,当装置进行使用时,装置可通过弹簧的弹性势能带动升降板两侧安装的滑块在滑轨内部进行滑动,此时可通过伸缩杆在减震筒内部进行滑动,此时可将装置进行快速复位,提升了装置使用的安全效果。
[0006]优选的,所述支撑柱两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外围套设有支撑垫。当装置进行使用时,装置可通过支撑杆与支撑垫对装置进行支撑,提升了装置使用的安全效果。
[0007]优选的,所述支撑柱一端固定连接有防护板,防护板一端固定连接有防护垫。当装置进行使用时,装置可通过防护板与防护垫对装置进行防护,提升了装置使用的安全效果。
[0008]优选的,所述支撑柱两侧固定连接有底座,底座底部固定连接有横板。当装置进行使用时,装置可通过横板与底座对装置进行支撑,提升了装置使用的安全效果。
[0009]优选的,所述螺纹杆顶部固定连接有垫片,且垫片外围设置有防滑纹。当装置进行使用时,工作人员通过握住防滑纹旋转垫片防止手滑,提升了装置使用的安全效果。
[0010]优选的,所述支撑板内部固定连接有防护层,防护层内部固定连接有防变形层,防变形层内部固定连接有贴附层。当装置进行使用时,装置可通过防变形层与贴附层防止装置变形,提升了装置使用的安全效果。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通过在装置主体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当装置进行使用,工作人员旋转转盘带动螺纹杆在螺纹板内部进行螺纹旋转,此时可通过螺纹杆竖向穿插螺纹板与装置主体带动安装锥穿插至安装体内部,此时可将装置进行安装与拆卸,提升了装置使用的便捷效果。
[0013]2、通过在支撑板底部固定连接有减震筒,当装置进行使用时,装置可通过弹簧的弹性势能带动升降板两侧安装的滑块在滑轨内部进行滑动,此时可通过伸缩杆在减震筒内部进行滑动,此时可将装置进行快速复位,提升了装置使用的安全效果。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正视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螺纹板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减震筒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的防护层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装置主体;101、支撑柱;102、连接柱;103、支撑板;2、支撑杆;201、支撑垫;3、防护板;301、防护垫;4、横板;401、底座;5、螺纹板;501、垫片;502、转盘;503、螺纹杆;504、安装锥;6、减震筒;601、弹簧;602、升降板;603、滑轨;604、滑块;605、伸缩杆;7、防护层;701、防变形层;702、贴附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文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
[0021]实施例一
[0022]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提出的软弱围岩隧道中管棚自进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减震筒6和防护层7,装置主体1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101,支撑柱101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柱102,连接柱102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103,装置主体1内部固定连接有螺纹板5,螺纹板5内部螺纹安装有螺纹杆503,螺纹杆503底部固定连接有安装锥504,螺纹杆503外围的螺纹板5顶部套设有垫片501,支撑板103底部固定连接有减震筒6,减震筒6内部设置有滑轨603,滑轨603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块604,滑块604之间固定连接有升降板602,升降板602一侧固定连接有弹簧601,升降板602底部固定连接有伸缩杆605。
[0023]基于实施例1的软弱围岩隧道中管棚自进装置工作原理是:当装置进行使用,工作人员旋转转盘502带动螺纹杆503在螺纹板5内部进行螺纹旋转,此时可通过螺纹杆503竖向穿插螺纹板5与装置主体1带动安装锥504穿插至安装体内部,此时可将装置进行安装与拆卸,提升了装置使用的便捷效果,当装置进行使用时,装置可通过弹簧601的弹性势能带动升降板602两侧安装的滑块604在滑轨603内部进行滑动,此时可通过伸缩杆605在减震筒6内部进行滑动,此时可将装置进行快速复位,提升了装置使用的安全效果。
[0024]实施例二
[0025]如图1、图2、图3和图5所示,本技术提出的软弱围岩隧道中管棚自进装置,相较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还包括:支撑柱101两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杆2,支撑杆2外围套设有支撑垫201,支撑柱101一端固定连接有防护板3,防护板3一端固定连接有防护垫301,支撑柱101两侧固定连接有底座401,底座401底部固定连接有横板4,螺纹杆503顶部固定连接有垫片501,且垫片501外围设置有防滑纹,支撑板103内部固定连接有防护层7,防护层7内部固定连接有防变形层701,防变形层701内部固定连接有贴附层702。
[0026]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当装置进行使用时,装置可通过支撑杆2与支撑垫201对装置进行支撑,提升了装置使用的安全效果;如图1所示,当装置进行使用时,装置可通过防护板3与防护垫301对装置进行防护,提升了装置使用的安全效果;如图2所示,当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软弱围岩隧道中管棚自进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减震筒(6)和防护层(7),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1)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101),所述支撑柱(101)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柱(102),所述连接柱(102)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103),所述装置主体(1)内部固定连接有螺纹板(5),所述螺纹板(5)内部螺纹安装有螺纹杆(503),所述螺纹杆(503)底部固定连接有安装锥(504),所述螺纹杆(503)外围的螺纹板(5)顶部套设有垫片(501),所述支撑板(103)底部固定连接有减震筒(6),所述减震筒(6)内部设置有滑轨(603),所述滑轨(603)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块(604),所述滑块(604)之间固定连接有升降板(602),所述升降板(602)一侧固定连接有弹簧(601),所述升降板(602)底部固定连接有伸缩杆(60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弱围岩隧道中管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文军王杰肖振钊代作强刘志勇丁国鹏罗志洪罗维王炜张兴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