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与已建地下综合管廊连接的基坑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2657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与已建地下综合管廊连接的基坑支护结构,包括管廊围护桩、竖向型钢支撑、微型钢管桩、支撑梁、内支撑、锚杆和封堵墙;沿管廊围护桩外侧一定距离打设一排微型钢管桩,并在微型钢管桩外侧打设多排锚杆约束微型钢管桩中部产生变形,通道两侧内支撑与微型钢管桩底部的支撑梁现浇成一体约束微型钢管桩底部,通道开挖至设计标高截断管廊围护桩后,每间隔一根管廊围护桩设置一道竖向型钢支撑。此结构主要用以解决与已建地下管廊连接的基坑支护问题,能够有效减少工程量,并有效降低投资,进而缩短工期。进而缩短工期。进而缩短工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与已建地下综合管廊连接的基坑支护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城市综合管廊深基坑施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与已建地下综合管廊连接的基坑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与已建地下综合管廊连接的基坑常采用直接放坡开挖或桩+锚索的支护形式,直接放坡开挖对场地有一定限制,对于坡顶有道路或建筑的则无法采用该形式;而桩+锚索不仅造价高,而且施工周期长。鉴于此,提出了一种微型钢管桩、内支撑及已建管廊围护桩相结合的支护形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与已建地下综合管廊连接的基坑支护结构,此结构主要用以解决与已建地下管廊连接的基坑支护问题,能够有效减少工程量,并有效降低投资,进而缩短工期。
[0004]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特征,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与已建地下综合管廊连接的基坑支护结构,包括管廊围护桩、竖向型钢支撑、微型钢管桩、支撑梁、内支撑、锚杆和封堵墙;沿管廊围护桩外侧一定距离打设一排微型钢管桩,并在微型钢管桩外侧打设多排锚杆约束微型钢管桩中部产生变形,通道两侧内支撑与微型钢管桩底部的支撑梁现浇成一体约束微型钢管桩底部,通道开挖至设计标高截断管廊围护桩后,每间隔一根管廊围护桩设置一道竖向型钢支撑。
[0005]所述管廊围护桩为修建管廊时遗留的,且管廊上部有已建道路,不能随意开挖。
[0006]所述微型钢管桩底部穿过管廊围护桩的冠梁。
[0007]所述支撑梁通过在管廊围护桩冠梁上植筋与内支撑和微型钢管桩浇筑为一体。
[0008]所述竖向型钢支撑在管廊围护桩截断后施加,作为竖向受力构件,每间隔一根管廊围护桩施加一根。
[0009]所述封堵墙是修建管廊时砌筑的临时墙,在通道修建完成时拆除。
[0010]所述管廊围护桩距离地面有3~4米。
[0011]所述微型钢管桩直径133mm

150mm,间隔500mm

550mm,距离管廊围护桩300mm

350mm。
[0012]所述锚杆共有两排。
[0013]本技术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4]1、本支护结构充分利用原管廊围护桩作为受力构件,避免再次施打围护桩,既降低了工程造价,又缩短了工期。
[0015]2、通过在原管廊围护桩外侧打设一排微型钢管桩,微型钢管桩底部与管廊围护桩冠梁通过植筋现浇成一体组成新的支护体系,避免了大开大挖,对管廊上部道路产生破坏。
[0016]3、该支护结构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实
用新型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为人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8]图1支护结构平面布置图。
[0019]图2是A

A剖面图。
[0020]图3是B

B剖面图。
[0021]图中:管廊围护桩1、竖向型钢支撑2、微型钢管桩3、支撑梁4、内支撑5、锚杆6、封堵墙7、通道8、管廊9、通道支护桩10、地下室外墙11、桩顶放坡12。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0023]参见图1

3,一种与已建地下综合管廊连接的基坑支护结构,包括管廊围护桩1、竖向型钢支撑2、微型钢管桩3、支撑梁4、内支撑5、锚杆6和封堵墙7;沿管廊围护桩1外侧一定距离打设一排微型钢管桩3,并在微型钢管桩3外侧打设多排锚杆6约束微型钢管桩中部产生变形,通道8两侧内支撑5与微型钢管桩3底部的支撑梁4现浇成一体约束微型钢管桩3底部,通道8开挖至设计标高截断管廊围护桩1后,每间隔一根管廊围护桩1设置一道竖向型钢支撑2。通过采用上述的支护结构充分利用原管廊围护桩作为受力构件,避免再次施打围护桩,既降低了工程造价,又缩短了工期。
[0024]进一步的,所述管廊围护桩1为修建管廊9时遗留的,且管廊9上部有已建道路,不能随意开挖。
[0025]进一步的,所述微型钢管桩3底部穿过管廊围护桩1的冠梁。
[0026]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梁4通过在管廊围护桩1冠梁上植筋与内支撑5和微型钢管桩3浇筑为一体。
[0027]进一步的,所述竖向型钢支撑2在管廊围护桩1截断后施加,作为竖向受力构件,每间隔一根管廊围护桩1施加一根。
[0028]进一步的,所述封堵墙7是修建管廊时砌筑的临时墙,在通道8修建完成时拆除。
[0029]进一步的,所述管廊围护桩1距离地面有3~4米。
[0030]进一步的,所述微型钢管桩3直径133mm

150mm,间隔500mm

550mm,距离管廊围护桩300mm

350mm。通过上述尺寸结构的微型钢管桩3保证了其结构强度。增强了适应性。
[0031]进一步的,所述锚杆6共有两排。通过采用两排锚杆6增强了微型钢管桩3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0032]本技术的具体实施顺序:
[0033]步骤一,平整场地,定位放线确定微型钢管桩3的位置;
[0034]步骤二,施打微型钢管桩3,微型钢管桩3距离管廊围护桩300mm,底部超过管廊围护桩1冠梁;
[0035]步骤三,分层开挖通道8处土方;
[0036]步骤四,施打锚杆6;
[0037]步骤五,管廊围护桩1冠梁上植筋,绑扎支撑梁4及内支撑5钢筋;
[0038]步骤六,浇筑通道处内支撑5、支撑梁4混凝土,与微型钢管桩3底部现浇成一体;
[0039]步骤七,继续开挖内支撑5下部土方至通道8底部设计标高;
[0040]步骤八,截断原管廊围护桩1;
[0041]步骤九,每间隔一根管廊围护桩施加一根竖向型钢支撑2;
[0042]本技术是一种与已建地下综合管廊连接的基坑支护结构,通过将微型钢管桩、锚杆、内支撑及原管廊围护桩相结合,能够克服场地限制,避免大开挖对管廊顶部道路产生影响,同时减少工程量,缩短工期。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与已建地下综合管廊连接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管廊围护桩(1)、竖向型钢支撑(2)、微型钢管桩(3)、支撑梁(4)、内支撑(5)、锚杆(6)和封堵墙(7);其特征在于:沿管廊围护桩(1)外侧一定距离打设一排微型钢管桩(3),并在微型钢管桩(3)外侧打设多排锚杆(6)约束微型钢管桩中部产生变形,通道(8)两侧内支撑(5)与微型钢管桩(3)底部的支撑梁(4)现浇成一体约束微型钢管桩(3)底部,通道(8)开挖至设计标高截断管廊围护桩(1)后,每间隔一根管廊围护桩(1)设置一道竖向型钢支撑(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与已建地下综合管廊连接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廊围护桩(1)为修建管廊(9)时遗留的,且管廊(9)上部有已建道路,不能随意开挖。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与已建地下综合管廊连接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钢管桩(3)底部穿过管廊围护桩(1)的冠梁。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与已建地下综合管廊连接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4)通过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再富胡港张文涛贺文强朱博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葛洲坝集团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