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创面修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19882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创面修复结构,包括两组定位承托座,两组所述定位承托座之间采用承接组件连接,所述定位承托座的上侧左右对应设置有限位板,所述定位承托座通过限位板安装有转接卡框,所述转接卡框的中间处安装有调控杆,所述调控杆的下端设置有限位座,通过定位承托座对肢体皮肤溃烂处进行承托,然后通过调控杆对限位座进行调控,实现对肢体的限位,能够有效的避免在清创时肢体发生移动,从而使清创过程更好的进行,并且在承接组件的作用下,可使两组定位承托座更好的根据清创面进行间距调控,从而使整体在对皮肤溃烂出的清创使用效果更好。更好。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创面修复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为一种创面修复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对肢体的创面进行清创修复时,由于创面的部位不可控,使肢体在进行创面清创修复时容易发生偏移,从而使肢体在进行创面清创修复时的效果较差,并且容易造成对创面的二次伤害,因此需要一种创面修复结构对上述问题做出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创面修复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创面修复结构,包括两组定位承托座,两组所述定位承托座之间采用承接组件连接,所述定位承托座的上侧左右对应设置有限位板,所述定位承托座通过限位板安装有转接卡框,所述转接卡框的中间处安装有调控杆,所述调控杆的下端设置有限位座,所述承接组件包括第一转接座和第二转接座,所述第一转接座的内部前后对应设置有第一转接柱,所述第一转接座通过第一转接柱安装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转接座的内部前后对应设置有第二转接柱,所述第二转接座通过第二转接柱安装有第二支撑板,后侧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的一端安装有第一定位座,前侧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的一端安装有第二定位座,所述第一定位座和第二定位座的中间处安装有调控螺杆。
[0006]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转接卡框上两端设置有与限位板相适配的转接挂钩,所述转接卡框通过限位板与定位承托座可拆卸滑动连接。
[0007]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调控杆与转接卡框螺纹连接,所述调控杆的下端与限位座转动连接。
[0008]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限位座的下侧呈倒“V”型结构设置。
[0009]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转接座和第二转接座采用固定螺钉分别相邻定位承托座连接。
[0010]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调控螺杆与第一定位座螺纹连接,所述调控螺杆与第二定位座转动连接。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本技术中,在创面修复结构中通过对调控螺杆进行驱动调控,使第一定位座进行移动,实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的角度扩张或收缩,实现第一转接座和第二转接座之间的间距调控,从而使两组定位承托座之间的间距调控,通过定位承托座对肢体皮肤溃烂处进行承托,然后通过调控杆对限位座进行调控,实现对肢体的限位,能够有效的避免在清创时肢体发生移动,从而使清创过程更好的进行,并且在承接组件的作用下,可使两组定位承托座更好的根据清创面进行间距调控,从而使整体在对皮肤溃烂出的清创使
用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的承接组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实施例:请参阅图1

3所示的一种创面修复结构,包括两组定位承托座1,两组定位承托座1之间采用承接组件2连接,定位承托座1的上侧左右对应设置有限位板101,定位承托座1通过限位板101安装有转接卡框102,转接卡框102的中间处安装有调控杆103,调控杆103的下端设置有限位座104,承接组件2包括第一转接座201和第二转接座202,第一转接座201的内部前后对应设置有第一转接柱203,第一转接座201通过第一转接柱203安装有第一支撑板204,第二转接座202的内部前后对应设置有第二转接柱205,第二转接座202通过第二转接柱205安装有第二支撑板206,后侧第一支撑板204、第二支撑板206的一端安装有第一定位座207,前侧第一支撑板204、第二支撑板206的一端安装有第二定位座208,第一定位座207和第二定位座208的中间处安装有调控螺杆209。通过对调控螺杆209进行驱动调控,使第一定位座207进行移动,实现第一支撑板204和第二支撑板206之间的角度扩张或收缩,实现第一转接座201和第二转接座202之间的间距调控,从而使两组定位承托座1之间的间距调控,通过定位承托座1对肢体皮肤溃烂处进行承托,然后通过调控杆103对限位座104进行调控,实现对肢体的限位,能够有效的避免在清创时肢体发生移动,从而使清创过程更好的进行,并且在承接组件2的作用下,可使两组定位承托座1更好的根据清创面进行间距调控,从而使整体在对皮肤溃烂出的清创使用效果更好。
[0018]在该实施例中,转接卡框102上两端设置有与限位板101相适配的转接挂钩,转接卡框102通过限位板101与定位承托座1可拆卸滑动连接,调控杆103与转接卡框102螺纹连接,调控杆103的下端与限位座104转动连接,限位座104的下侧呈倒“V”型结构设置。通过转接卡框102采用限位板101与定位承托座1可拆卸滑动连接,能够使转接卡框102的移动调控使用效果较好,通过限位座104的结构设置,能够使肢体更好的进行限位固定。
[0019]其中第一转接座201和第二转接座202采用固定螺钉分别相邻定位承托座1连接,调控螺杆209与第一定位座207螺纹连接,调控螺杆209与第二定位座208转动连接。通过调控螺杆209与第二定位座208转动连接,能够使调控螺杆209更好的对第一定位座207进行位移调控驱动,从而使两组定位承托座1之间的间距调控效果较好。
[0020]工作原理:创面修复结构在使用时,通过对调控螺杆209进行驱动调控,使第一定位座207进行移动,实现第一支撑板204和第二支撑板206之间的角度扩张或收缩,实现第一转接座201和第二转接座202之间的间距调控,从而使两组定位承托座1之间的间距调控,通
过定位承托座1对肢体皮肤溃烂处进行承托,然后通过调控杆103对限位座104进行调控,实现对肢体的限位,能够有效的避免在清创时肢体发生移动,从而使清创过程更好的进行,并且在承接组件2的作用下,可使两组定位承托座1更好的根据清创面进行间距调控,从而使整体在对皮肤溃烂出的清创使用效果更好,通过转接卡框102采用限位板101与定位承托座1可拆卸滑动连接,能够使转接卡框102的移动调控使用效果较好,通过限位座104的结构设置,能够使肢体更好的进行限位固定,通过调控螺杆209与第二定位座208转动连接,能够使调控螺杆209更好的对第一定位座207进行位移调控驱动,从而使两组定位承托座1之间的间距调控效果较好。
[002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创面修复结构,包括两组定位承托座(1),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定位承托座(1)之间采用承接组件(2)连接,所述定位承托座(1)的上侧左右对应设置有限位板(101),所述定位承托座(1)通过限位板(101)安装有转接卡框(102),所述转接卡框(102)的中间处安装有调控杆(103),所述调控杆(103)的下端设置有限位座(104),所述承接组件(2)包括第一转接座(201)和第二转接座(202),所述第一转接座(201)的内部前后对应设置有第一转接柱(203),所述第一转接座(201)通过第一转接柱(203)安装有第一支撑板(204),所述第二转接座(202)的内部前后对应设置有第二转接柱(205),所述第二转接座(202)通过第二转接柱(205)安装有第二支撑板(206),后侧所述第一支撑板(204)、第二支撑板(206)的一端安装有第一定位座(207),前侧所述第一支撑板(204)、第二支撑板(206)的一端安装有第二定位座(20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婷朱琳宋琴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