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小净距大跨度隧道的抗扰动叠合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1888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小净距大跨度隧道的抗扰动叠合支护结构,涉及隧道工程领域。它由外到内依次包括初期支护和抗扰叠合二衬,抗扰叠合二衬外到内依次包括首次二衬和加固二衬,首次二衬和加固二衬为叠合构件,首次二衬与加固二衬物理咬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隧道施作初期支护后,再施作首次二衬,大幅度提高隧道结构的刚度,提升先行洞的抗扰能力。待双洞均受力变形稳定后,再施作加固二衬。在提升隧道结构抗扰能力的同时,提升工程建设效率,缩短工期。短工期。短工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小净距大跨度隧道的抗扰动叠合支护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隧道工程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是一种适用于小净距大跨度隧道的抗扰动叠合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随着城区面积的扩张,往往会需要在城区修建大跨度隧道,例如长沙市双向十车道观音岩隧道;由于是在城区修建大跨度隧道,加上土地资源和既有路网的限制,会常遇到小净距的大跨度隧道,以某运营中双向八车道隧道为例,其单洞开挖跨度达21m,V级围岩下二衬厚度为70cm;在小净距的情况下大跨度隧道左右洞的开挖势必会对彼此产生较大的扰动,尤其是在浅埋区段,影响更加显著,可能出现初期支护失效甚至塌方等严重事故。
[0003]针对小净距大跨度隧道的修建,在设计和施工中已积累了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大多是采用增加施工步骤,遵循将大断面转变为小断面开挖的施工工艺,例如双层双眼镜导洞法和三台阶七步预留核心土作业法;这种通过减小开挖断面来减弱左右洞施工的相互影响,存在有以下的局限性:
[0004]1)既有小净距大跨度隧道的建设工艺中,多导洞和多台阶的作业必然会大幅度增加工程造价,对工期的要求也会大大增加。
[0005]鉴于此,研发一种在大幅度提高隧道结构抗扰能力的前提下,提高工程建设效率的适用于小净距大跨度隧道的抗扰动叠合支护结构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适用于小净距大跨度隧道的抗扰动叠合支护结构。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适用于小净距大跨度隧道的抗扰动叠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由外到内依次包括初期支护和抗扰叠合二衬,所述抗扰叠合二衬外到内依次包括首次二衬和加固二衬,所述首次二衬和加固二衬为叠合构件,首次二衬与加固二衬物理咬合。
[000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首次二衬与加固二衬的连接面均布有多个轮齿形的首次二衬凸起,相邻首次二衬凸起之间有齿槽形的首次二衬凹槽;所述加固二衬首次二衬的连接面均布有多个轮齿形的加固二衬凸起,相邻加固二衬凸起之间有齿槽形的加固二衬凹槽;所述首次二衬凸起与加固二衬凹槽匹配,所述加固二衬凸起与首次二衬凹槽匹配。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加固二衬的裂缝小于等于W
lim

[0010]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1]1)本技术抗变形能力强,节约工期;
[0012]2)本技术在大幅度提高隧道结构抗扰能力的前提下,提高工程建设效率。
[0013]3)本技术在隧道施作初期支护后,再施作首次二衬,大幅度提高隧道结构的
刚度,提升先行洞的抗扰能力。待双洞均受力变形稳定后,再施作加固二衬。在提升隧道结构抗扰能力的同时,提升工程建设效率,缩短工期。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抗扰叠合二衬的结构示意图。
[0016]其中,1

初期支护,2

抗扰叠合二衬,21

首次二衬,211

首次二衬凸起,22

加固二衬,221

加固二衬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使本技术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0018]参阅附图可知:一种适用于小净距大跨度隧道的抗扰动叠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由外到内依次包括初期支护1和抗扰叠合二衬2,所述抗扰叠合二衬2外到内依次包括首次二衬21和加固二衬22,所述首次二衬21和加固二衬22为叠合构件,首次二衬21与加固二衬22物理咬合。
[0019]所述首次二衬21与加固二衬22的连接面均布有多个轮齿形的首次二衬凸起211,相邻首次二衬凸起211之间有齿槽形的首次二衬凹槽;所述加固二衬22首次二衬21的连接面均布有多个轮齿形的加固二衬凸起221,相邻加固二衬凸起221之间有齿槽形的加固二衬凹槽;所述首次二衬凸起211与加固二衬凹槽匹配,所述加固二衬凸起221与首次二衬凹槽匹配。
[0020]所述加固二衬22的裂缝小于等于W
lim

[0021]实际使用中,初期支护1:根据围岩等级和破碎情况选取型钢,施作钢筋网片并喷射混凝土。
[0022]首次二衬:在初期支护达到强度后,施作钢筋砼首次二衬结构,降低小净距施工带来的变形扰动问题。首次二衬21采用变形控制,允许在施工期间出现大于W
lim
的裂缝;
[0023]加固二衬:在围岩变形稳定后,施作钢筋砼加固二衬,要求其结构满足裂缝控制要求,不允许出现大于W
lim
的裂缝;首次二衬21和加固二衬22之间采取叠合构件的物理咬合模式(如图2所示),在运营期间联合受力。
[0024]本技术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5]步骤1:根据围岩等级和破碎情况选取型钢,施作钢筋网片并喷射混凝土,完成初期支护1;
[0026]步骤2:在初期支护1达到强度后,施作钢筋砼首次二衬结构,降低小净距施工带来的变形扰动问题,首次二衬21采用变形控制,允许在施工期间出现大于W
lim
的裂缝;
[0027]步骤3:在围岩变形稳定后,施作钢筋砼加固二衬,要求加固二衬22满足裂缝控制要求,不允许出现大于W
lim
的裂缝;首次二衬21和加固二衬22之间采取叠合构件的物理咬合模式,在运营期间联合受力。
[0028]其它未说明的部分均属于现有技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小净距大跨度隧道的抗扰动叠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由外到内依次包括初期支护(1)和抗扰叠合二衬(2),所述抗扰叠合二衬(2)外到内依次包括首次二衬(21)和加固二衬(22),所述首次二衬(21)和加固二衬(22)为叠合构件,首次二衬(21)与加固二衬(22)物理咬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小净距大跨度隧道的抗扰动叠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首次二衬(21)与加固二衬(22)的连接面均布有多个轮齿形的首次二衬凸起(2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俊涛陈荣陈涛梅若非夏磊宋涛茹文恺徐琛陶司记赵小虎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