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热水箱热网调峰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21527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蓄热水箱热网调峰系统,包括蓄热水箱、换热首站和热网系统;热网系统包括热网回水管和热网供水管,换热首站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分别连接热网回水管和热网供水管;蓄热水箱的下部为冷水区、上部为热水区;冷水区通过冷水进出管路连接热网回水管,热水区通过热水进出管路连接热网供水管;热水进出管路与换热首站的进水端之间设有水交换管路;热水进出管路包括并联的热水进水管和热水出水管;水交换管路包括热水增温管和蓄水管;蓄热水箱流出的热水可经热水出水管和热水增温管进入换热首站内加热升温;流至换热首站进水端的冷水可经蓄水管和热水进水管补充至蓄热水箱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使热网调峰系统的水热分配更加灵活。灵活。灵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蓄热水箱热网调峰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力能源
,尤其涉及蓄热水箱热网调峰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热电联产机组中,由于供暖期热负荷白天低夜晚高,发电负荷白天高夜晚低,需要将白天机组高电负荷时的抽汽供热量通过蓄热水箱系统存储起来,在夜间再将其释放到热网中,以协调热网供热量的变化,平衡电网供电量与热网供热量。现有的一种蓄热水箱系统如附图1中所示,在蓄热水箱1的热水进出管路27和换热首站2的进水端之间没有连接管路,导致热网调峰系统在进行水力及热力分配时,运行方式不够灵活。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专利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蓄热水箱热网调峰系统,能够使热网调峰系统的水力和热力分配方式更加灵活。
[0004]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蓄热水箱热网调峰系统,包括蓄热水箱、换热首站和热网系统;热网系统包括热网回水管和热网供水管,换热首站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分别连接热网回水管和热网供水管;蓄热水箱的下部为冷水区、上部为热水区;冷水区通过冷水进出管路连接热网回水管,热水区通过热水进出管路连接热网供水管;热水进出管路与换热首站的进水端之间设有水交换管路。
[0005]进一步地,所述水交换管路包括热水增温管,所述热水进出管路包括并联的热水进水管和热水出水管,热水增温管的进水端连接热水出水管,热水增温管的出水端连接换热首站的进水端,使蓄热水箱流出的热水可经热水出水管和热水增温管进入换热首站内加热升温。
[0006]进一步地,所述水交换管路还包括蓄水管,蓄水管的进水端连接换热首站的进水端,蓄水管的出水端连接热水进水管,使流至换热首站进水端的冷水可经蓄水管和热水进水管补充至蓄热水箱内。
[0007]进一步地,所述热水出水管的进水端连接蓄热水箱的热水区,所述热水出水管的出水端连接热网供水管;所述热水出水管上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热水增温管上设有第二阀门;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均处于打开状态时,热水出水管内流出的热水有部分进入热水增温管内。
[0008]进一步地,所述热水进水管的进水端连接热网供水管,所述热水进水管的出水端连接蓄热水箱的热水区;所述热水进水管上设有第三阀门,所述蓄水管与热水进水管的连接处位于第三阀门与热水进水管的出水端之间;所述蓄水管上设有第四阀门;第三阀门关闭而第四阀门打开时,流至换热首站进水端的冷水有部分进入蓄水管内。
[0009]进一步地,所述热水进水管上并联有热水进水备用管,所述热水进水管上设有第五阀门和单向阀,所述热水进水备用管上设有第六阀门和单向阀。
[0010]有益效果:本技术的蓄热水箱热网调峰系统,其有益效果如下:
[0011]1)在热水进出管路与换热首站的进水端之间设有水交换管路,水交换管路的存在,使得热水进出管路与热网回水管之间的水体交换可以绕开换热首站,从而使蓄热水箱系统的水力和热力分配方式更加灵活;
[0012]2)水交换管路包括热水增温管,当蓄热罐上部热水区域温度较低时,可以使蓄热水箱流出的热水,在经过热水出水管和热水增温管后,进入换热首站内加热升温,使流入热网系统的热水温度升高;
[0013]3)水交换管路包括蓄水管,当系统不需要蓄热时,可以使换热首站进水端未进行换热的冷水,在经过蓄水管和热水进水管后,补充至蓄热水箱内。
附图说明
[0014]附图1为现有的一种蓄热水箱系统的示意图;
[0015]附图2为本技术的蓄热水箱系统的示意图;
[0016]附图3为热水增温管工作时的水流方向示意图;
[0017]附图4为蓄水管工作时的水流方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0019]如附图1至4所述的蓄热水箱热网调峰系统,包括蓄热水箱1、换热首站2和热网系统。热网系统包括热网回水管3和热网供水管4,换热首站2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分别连接热网回水管3和热网供水管4,热网回水管3与换热首站2之间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补水管、循环泵7和加压泵8,补水管上还设有补水泵20。
[0020]所述蓄热水箱1的下部为冷水区5,所述蓄热水箱1的上部为热水区6,蓄热水箱1的中部为冷热水过渡层。冷水区5通过冷水进出管路28连接热网回水管3,热水区6通过热水进出管路27连接热网供水管4。热水进出管路27与换热首站2的进水端之间设有水交换管路,使得热水进出管路27与热网回水管3之间的水体交换可以绕开换热首站2,从而使蓄热水箱1系统的水力和热力分配方式更加灵活。
[0021]所述水交换管路包括热水增温管9。所述热水进出管路27包括并联的热水进水管21和热水出水管22。热水增温管9的进水端连接热水出水管22,热水增温管9的出水端连接换热首站2的进水端。如附图3所示,在蓄热水箱1系统需要放热时,蓄热水箱1上部热水区6的温度可能较低,此时可以让蓄热水箱1流出的热水经过热水出水管22后进入热水增温管9,然后再从热水增温管9进入到换热首站2内加热升温,在温度升高后再进入到热网供水管4内。
[0022]所述水交换管路还包括蓄水管10,蓄水管10的进水端连接换热首站2的进水端,蓄水管10的出水端连接热水进水管21,使流至换热首站2进水端的冷水可经蓄水管10和热水进水管21补充至蓄热水箱1内。如附图4所示,现有的蓄热水箱1需要补充冷水,即蓄水但不蓄热时,是由循环泵7将冷水通过冷水进水管24压入到蓄热管下部的冷水区5域的,但采用该种蓄水方式,蓄热水箱1的冷水区5域给冷水进水管24出水端的压力较大,所以循环泵7的能量消耗较大;而蓄热水箱1上部的热水区6域对热水进水管21出水端的压力较小,所以采用让冷水经过蓄水管10和热水进水管21流入蓄热水箱1的方式,可以降低循环泵7的能量消
耗。
[0023]所述热水出水管22的进水端连接蓄热水箱1的热水区6,所述热水出水管22的出水端连接热网供水管4。所述热水出水管22上设有第一阀门11,所述热水增温管9上设有第二阀门12。
[0024]如附图3所示,在蓄热水箱1放热时,热网回水的冷水流入蓄热水箱1下部的冷水区5,排挤出蓄热水箱1上部热水区6的高温热水,第一阀门11为调压门,此时第一阀门11自动打开,高温热水流入热网供水管4内,给热网系统供热。
[0025]有时蓄热水箱1内热水区6的热水温度较低,此时打开第二阀门12,在第一阀门11和第二阀门12均处于打开状态时,热水出水管22内流出的热水有部分进入热水增温管9内,使较低温度的热水经换热首站2加热后提温度进入热网供水管4内,使系统可以有较为灵活的运行方式进行系统的水力及热力分配。
[0026]所述热水进水管21的进水端连接热网供水管4,所述热水进水管21的出水端连接蓄热水箱1的热水区6。所述热水进水管21上设有第三阀门13,所述蓄水管10与热水进水管21的连接处位于第三阀门13与热水进水管21的出水端之间。所述蓄水管10上设有第四阀门14。当蓄热水箱1需要补充冷水时,打开第四阀门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蓄热水箱热网调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蓄热水箱(1)、换热首站(2)和热网系统;热网系统包括热网回水管(3)和热网供水管(4),换热首站(2)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分别连接热网回水管(3)和热网供水管(4);蓄热水箱(1)的下部为冷水区(5)、上部为热水区(6);冷水区(5)通过冷水进出管路(28)连接热网回水管(3),热水区(6)通过热水进出管路(27)连接热网供水管(4);热水进出管路(27)与换热首站(2)的进水端之间设有水交换管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水箱热网调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交换管路包括热水增温管(9),所述热水进出管路(27)包括并联的热水进水管(21)和热水出水管(22),热水增温管(9)的进水端连接热水出水管(22),热水增温管(9)的出水端连接换热首站(2)的进水端,使蓄热水箱(1)流出的热水可经热水出水管(22)和热水增温管(9)进入换热首站(2)内加热升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热水箱热网调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交换管路还包括蓄水管(10),蓄水管(10)的进水端连接换热首站(2)的进水端,蓄水管(10)的出水端连接热水进水管(21),使流至换热首站(2)进水端的冷水可经蓄水管(10)和热水进水管(21)补充至蓄热水箱(1)内。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杨回春生张宏波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华电铁岭发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