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能系统的散热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214254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储能系统的散热结构,包括电池包、集装箱外壳以及通过合页铰接于集装箱外壳正面的活动门,所述电池包的两侧均设置有电池架,集装箱外壳的外部设置有进风机构,所述集装箱外壳的内部设置有散热机构;散热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集装箱外壳内壁背面的通风管道,且通风管道的正面连通有L形排风管,两个所述电池架相对的一侧分别均固定连接有集风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储能系统的散热结构技术领域。该储能系统的散热结构,通过进风机构和散热机构的设置,能够将制冷机组制冷后的冷气吹入至相邻两个电池包之间,使得冷气大范围扩散环绕于电池簇周围,提高散热效率,避免散热效果差影响储能系统内部的正常运行。散热效果差影响储能系统内部的正常运行。散热效果差影响储能系统内部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储能系统的散热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储能系统
,具体为一种储能系统的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对储能过程进行分析时,为了确定研究对象而划出的部分物体或空间范围,称为储能系统,它包括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能量的转换和储存设备,目前市场上的储能系统多为集装箱式储能系统,集装箱式储能系统内部设置有多组电池簇,多组电池簇产生的热量若不及时排出则会影响储能系统的正常运作。
[0003]根据专利申请号为CN202122546726.3的专利显示,该散热结构设置有排风扇和海绵棒,利用伺服电机能够带动排风扇和海绵棒同时转动,此时海绵棒通过吸附冷却液,并结合排风扇进行挥发,能够快速有效的冷却周围空气,进而能够对集装箱外壳内的储能电池簇进行快速有效的降温散热工作,有效提高了散热结构的使用高效性和稳定性;该散热结构设置有螺旋杆,海绵棒转动的同时能够推动两侧的推动杆进行稳定的间歇转动,此时推动杆结合限位框内的螺旋杆能够将存储箱内的冷却液间歇输送至放置箱内,能够保证海绵板后续吸附工作的平稳性,利用外界源源不断的冷却液能够保证长时间散热效果的稳定性和平稳性,增加了散热结构的使用多样性;
[0004]电池簇由多个电池包串联构成,且多个电池包在集装箱式储能系统内一般为上下堆垛放置,在使用上述专利中的散热结构时,由于散热结构分布设置在集装箱式储能系统内部两侧,因此冷气仅能环绕流通于系统内部的四周,难以进入到相邻两个电池包之间,致使热量聚集在电池簇周围,冷气难以均匀且大范围的进行扩散,影响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储能系统的散热结构,解决了冷气仅能环绕流通于储能系统内部的四周,难以进入到相邻两个电池包之间,致使热量聚集在上下电池簇周围,造成冷气难以均匀且大范围的进行扩散,从而影响散热效果的问题。
[000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储能系统的散热结构,包括电池包、集装箱外壳以及通过合页铰接于集装箱外壳正面的活动门,所述电池包的两侧均设置有电池架,所述集装箱外壳的外部设置有进风机构,所述集装箱外壳的内部设置有散热机构;
[0007]所述散热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集装箱外壳内壁背面的通风管道,且通风管道的正面连通有L形排风管,两个所述电池架相对的一侧分别均固定连接有集风盒,且集风盒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冷传导板,左右两个所述集风盒相对的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板,且支撑板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顶端通过连接轴转动连接有风扇,位于右边所述集风盒的正面和背面均开设有出风槽,位于左边所述集风盒的一侧开设有排风槽。
[0008]优选的,所述电池架的底部固定连接于集装箱外壳内壁的底部,所述L形排风管的
一端贯穿电池架并与集风盒的表面相连通。
[0009]优选的,所述进风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集装箱外壳顶部的制冷机组,所述集装箱外壳的背面通过固定带固定连接有进风管道。
[0010]优选的,所述进风管道的正面连通有出风管,所述出风管的一端贯穿集装箱外壳并延伸至集装箱外壳的内部,所述出风管延伸至集装箱外壳内部的一端与通风管道的背面相连通。
[0011]优选的,所述制冷机组的背面通过导管与进风管道表面的顶部相连通。
[0012]优选的,所述集装箱外壳的两侧均开设有散热口。
[0013]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储能系统的散热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
[0015]有益效果:
[0016](1)、该储能系统的散热结构,通过进风机构和散热机构的设置,能够将制冷机组制冷后的冷气吹入至相邻两个电池包之间,使得冷气大范围扩散环绕于电池簇周围,提高散热效率,不易出现制冷死角,避免散热效果差影响储能系统内部的正常运行。
[0017](2)、该储能系统的散热结构,通过冷传导板的设置,能够将集风盒内部冷气中的低温温度传递至电池包的表面,实现电池包的降温工作。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结构的立体图;
[0019]图2为本技术集装箱外壳结构的剖视图;
[0020]图3为本技术结构的后视图;
[0021]图4为本技术散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电池包;2、集装箱外壳;3、活动门;4、电池架;5、进风机构;51、制冷机组;52、出风管;53、进风管道;54、导管;6、散热机构;61、通风管道;62、L形排风管;63、集风盒;64、冷传导板;65、支撑板;66、连接杆;67、风扇;68、出风槽;69、排风槽;7、散热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储能系统的散热结构,包括电池包1、集装箱外壳2以及通过合页铰接于集装箱外壳2正面的活动门3,电池包1的两侧均设置有电池架4,集装箱外壳2的外部设置有进风机构5,集装箱外壳2的内部设置有散热机构6;
[0025]散热机构6包括固定连接于集装箱外壳2内壁背面的通风管道61,且通风管道61的正面连通有L形排风管62,两个电池架4相对的一侧分别均固定连接有集风盒63,且集风盒6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冷传导板64,左右两个集风盒63相对的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板65,且支撑板65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66,连接杆66的顶端通过连接轴转动连
接有风扇67,位于右边集风盒63的正面和背面均开设有出风槽68,位于左边集风盒63的一侧开设有排风槽69。
[0026]具体的,电池架4的底部固定连接于集装箱外壳2内壁的底部,L形排风管62的一端贯穿电池架4并与集风盒63的表面相连通。
[0027]具体的,进风机构5包括固定连接于集装箱外壳2顶部的制冷机组51,制冷机组51为现有发展较为成熟的技术,本申请文件不做详细说明,集装箱外壳2的背面通过固定带固定连接有进风管道52。
[0028]具体的,进风管道52的正面连通有出风管53,出风管53的一端贯穿集装箱外壳2并延伸至集装箱外壳2的内部,出风管53延伸至集装箱外壳2内部的一端与通风管道61的背面相连通。
[0029]具体的,制冷机组51的背面通过导管54与进风管道52表面的顶部相连通。
[0030]具体的,集装箱外壳2的两侧均开设有散热口7,热量从散热口7排出。
[0031]同时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0032]使用时,将活动门3打开,人员将电池包1插入相邻两个电池架4之间且放置在两个集风盒63的顶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能系统的散热结构,包括电池包(1)、集装箱外壳(2)以及通过合页铰接于集装箱外壳(2)正面的活动门(3),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1)的两侧均设置有电池架(4),所述集装箱外壳(2)的外部设置有进风机构(5),所述集装箱外壳(2)的内部设置有散热机构(6);所述散热机构(6)包括固定连接于集装箱外壳(2)内壁背面的通风管道(61),且通风管道(61)的正面连通有L形排风管(62),两个所述电池架(4)相对的一侧分别均固定连接有集风盒(63),且集风盒(6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冷传导板(64),左右两个所述集风盒(63)相对的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板(65),且支撑板(65)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66),所述连接杆(66)的顶端通过连接轴转动连接有风扇(67),位于右边所述集风盒(63)的正面和背面均开设有出风槽(68),位于左边所述集风盒(63)的一侧开设有排风槽(6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储能系统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亚平孙霖王曦程宇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合孚智慧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