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熟短季棉培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210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是一种超早熟棉的培育方法,该方法包括选择遗传上有限型果枝或零式果枝的第一果枝节在第2-4节位的棉花品种。在棉株盛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分别按为1-1.5克/亩、1.5-2克/亩和2-3克/亩的量喷施市售缩节胺。和现有技术培育的早熟短季棉比,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超早熟棉培育方法及培育的超短季棉的生育期从115天缩短到了101天;将种植密度从5000-6000株/亩提高到6000-12000株/亩,种植密度提高20-120%;以8000株/亩计,将皮棉产量从60公斤/亩提高到90.7公斤/亩,提高5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短季早熟棉培育方法,具体讲涉及一种超早熟短季棉的培育方法。
技术介绍
“‘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随着社会经济进步,‘人增地减’必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复种指数,改革复种制度,是中国农业今后发展的方向。中国植棉从一熟向粮(油)棉两熟乃至多熟发展;由低效向综合高效乃至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协调发展。短季棉正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的产物。今后,随着科技进步,短季棉将进一步发展,显示出新的活力。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世界面临人口继续增加,耕地等自然资源不断减少的局面。根本出路只能依靠生物技术突破,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以及对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由于短季棉的选育、开发和利用,在中国不仅使植棉扩展到北纬60度,海拔500m高度;而且在长江流域棉区的许多地方发展粮油棉两熟乃至多熟种植。为充分利用水、肥、光、热等资源,提高单位面积土地收益,解决粮棉争地矛盾,选育早熟丰产优质抗逆短季棉新品种,建立健全短季棉生产体系,提高粮棉生产综合效益,已成为中国棉花育种与栽培的研究与方向之一,并成为世界领先的一种新型耕作制度。”(“序”,卢良怒,2003年3月,《中国短季棉概论》喻树迅,张存信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棉花早熟性应表现为生育期短、现蕾开花早、吐絮期早、霜前花率高、第一果枝节低。“第一果枝节位低,一般在第4至第6节或在更低的节位上出现;主茎和果枝节位短,植株较矮且紧凑,主茎与果枝的夹角较小”(《中国短季棉概论》喻树迅,张存信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第19页)等。为获得最高的霜前现花率、棉花产量,“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各地高产成功经验是,短季棉栽培的一切技术措施必须突出一个‘早’字,运用‘密、矮、早’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即塑造紧凑株型、矮株、小株,建立小个体大群体,以密促早,争取季节,赢得生长时间”(《中国短季棉概论》喻树迅,张存信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第17页)。《中国短季棉概论》一书在早熟性的选择上进一步概括为以下两点“(1)一般选择第一果枝着生节以第五节为宜,而节位偏低的,营养体往往较小,产量低,品质差。(2)节位适中,现蕾时主茎叶片较多,苗期营养生长旺盛,为生殖生长打下了基础。主茎和果枝夹角小于60度……植株矮小、紧凑,果枝类型多为I、II式……”。《中国短季棉概论》一书列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先后育成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早熟、丰产、抗病、优质短季棉品种,如中棉所10号、中棉所16号、中棉所20号、中棉所24号、中棉所27号和中棉所30号。虽然这里没有对所培育的六种优质短季棉的株型直接描述,但从突出一个“早”字,所运用的“密、矮、早”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即可得知,并未对实现棉花早熟的关键措施紧凑株型棉花植株上进行具体披露,而所披露的建立小个体大群体办法是教导人们从棉花植株生长的外部条件来限制或影响植株生长达到紧凑的目的,这样的办法难于将无限型果枝压缩为有限型果枝,确切讲难于将I式或II式果枝压缩为O式果枝。事实上《中国短季棉概论》一书列举的六种优质短季棉品种正是如此,六幅彩色图示出的六种优质棉果枝没有一种是O式果枝类型。这种办法的弊端是所压缩的植株空间十分有限,而植株空间和生长期息息相关,大空间一方面意味着需要消耗较长生长的时间。另一方面,对于实现早熟的另一措施的“矮”而言,《中国短季棉概论》一书中教导人们“一般选择第一果枝着生节以第五节为宜”,即是说没有教导人们将第一果枝节着生节选择在五节以下。此外,其中也没有对节间长度给出更为具体、明确的教导。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人经过长时间观察、大量实验发现,要实现建立小个体大群体,以密促早,争取季节,赢得生长时间,植株自身形态是第一因素,即将无限型果枝变为有限型果枝是克服现有技术诸缺陷的重中之重,只有如此方能大幅度提高种植密度,大大缩短生长时间,实现早熟的根本目的。大量实验还发现,植株的高低是影响棉花早熟的另一重要因素,果枝着生节位提高一节,这无疑意味着需要多耗去植株生长一节的生长时间,从而必定延长生长期,影响早熟目的的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大幅度提高种植密度,大大缩短生长时间,实现棉花超早熟的培育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大幅度提高种植密度,降低植株高度,进一步实现棉花超早熟的生产种植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本专利申请说明书后,在本说明披露的内容的启发下,还能得出其它目的和方法,但这些目的和方法均在申请待批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超早熟棉的培育方法包括,选择遗传上有限型果枝或零式果枝的棉花品种。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另一超早熟棉的培育方法包括,选择遗传上有限型果枝或零式果枝的第一果枝节着生在第2-4节位的棉花品种。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优选超早熟棉培育方法包括,选择遗传上主茎果节长度为2-3厘米的棉花品种。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优选超早熟棉培育方法包括,选择遗传上花芽分化早、现蕾早、开花早和吐絮早及吐絮集中的棉花品种。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优选超早熟棉培育方法包括,种植密度为6000-12000株/亩。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优选超早熟棉培育方法包括,棉株盛蕾期即第4-5果节现蕾期、见花期即初花期和盛花期即第4-5果节开花期喷施市售缩节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较优选超早熟棉生产种植方法包括,棉株盛蕾期即第4-5果节现蕾期、见花期即初花期和盛花期分别喷施市售缩节胺1-1.5克/亩、1.5-2克/亩和2-3克/亩。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最优选超早熟棉生产种植方法包括,早播种、早浇水、早灭茬、早松土、早间、定苗、早施肥、早治虫、早打顶、早收获和早拔柴。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培育方法的优点是,和现有技术培育的早熟短季棉比(《中国短季棉概论》喻树迅,张存信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第77页),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超早熟棉培育方法培育的超短季棉的生育期从115天缩短到了101天,缩短近半个月;将种植密度从5000-6000株/亩提高到6000-12000株/亩,种植密度提高20-120%;以8000株/亩计,将皮棉产量从60公斤/亩提高到90.7公斤/亩,提高50%。附图说明图1-1为中棉所10号棉;图1-2为中棉所16号棉;图1-3为中棉所20号棉;图1-4为中棉所24号棉;图1-5为中棉所27号;图1-6为中棉所30号棉。图2-1为本专利技术培育的超早熟棉;图2-2为本专利技术培育的超早熟棉。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1如在河北省中南部的黄河流域棉区,小麦成熟后的5月30日-6月10日,直接播种遗传上有限型果枝或零式果枝的棉花品种,种植密度为8,000株/亩,种后4-6天出苗。出苗-现蕾生长25天,第4-5果节现蕾时,按1-1.5克/亩的量喷施缩节胺。现蕾-开花生长22天,初花期按1.5-2克/亩的量喷施缩节胺。开花-吐絮生长50天,第4-5果节开花期,按2-3克/亩的量喷施缩节胺。吐絮-拔柴共计30天,棉花收获后浇水整地种植小麦。整个过程采用早管理措施,即按早播种、早浇水、早灭茬、早松土、早间定苗、早施肥、早治虫、早打顶、早收获和早拔柴的管理措施进行。实施方式2按8000株/亩,8个铃/株,4.0克/铃和40%衣分计,皮棉产量为204.8斤/亩。如在河北省中南部的黄河流域棉区,小麦成熟后的5月30日-6月10日,直接播种遗传上有限型果枝或零式果枝的第一果节节位为2-4的棉花品种,种后浇水。其余管理措施同上。按8000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早熟棉的培育方法包括,选择遗传上有限型果枝或零式果枝的棉花品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早熟棉的培育方法包括,选择遗传上有限型果枝或零式果枝的棉花品种。2.根据权利要求1的超早熟棉的培育方法包括,选择遗传上第一果枝节在第2-4节位的棉花品种。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超早熟棉的培育方法包括,所述方法包括,选择遗传上主茎果节长度为2-3厘米的棉花品种。4.根据权利要求3的超早熟棉的培育方法包括,所述方法包括选择遗传上花芽分化早、现蕾早、开花早和吐絮早的棉花品种。5.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超早熟棉培育方法包括,生产上种植密度为6000-12000株/亩。6.根据权利要求3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翟学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科欣基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