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印涂废气的余热回收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0741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9:54
本申请涉及一种印涂废气的余热回收机构,包括安装座以及供废气排除的管道,所述管道设置于安装架上,所述管道与安装架之间设置有用于回收废气中的热能的余热回收装置,所述余热回收装置包括进水管、出水管、余热回收管以及回收仓,所述回收仓的两端均与管道连通,所述进水管以及出水管均设置于回收仓上,所述进水管位于出水管的上方,所述进水管以及出水管之间设置有水池,所述进水管上设置有进水泵,所述余热回收管设置于回收仓中且均与进水管以及出水管连通。本申请通过余热回收管将废气中的热量转移至水中,并将热水收集起来,从而减少废气中的热量浪费的可能。少废气中的热量浪费的可能。少废气中的热量浪费的可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印涂废气的余热回收机构


[0001]本申请涉及烟气处理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印涂废气的余热回收机构。

技术介绍

[0002]马口铁是电镀锡薄钢板的俗称,是指两面镀有商业纯锡的冷轧低碳薄钢板或钢带,在食品以及饮料的包装材料上应用广泛。
[0003]在马口铁印刷工艺流程的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先处理铁皮,去掉表面的尘土油脂及铁锈等,然后在铁皮上涂内侧涂料以保护铁皮不受内装物的腐蚀,再涂底油增加油墨层与机体之间的附着力,再涂底色以满足印刷图案的需求,再在马口铁上平版胶印,最后添上面漆烘干,由于马口铁、各涂膜及油墨都不具备吸收、干燥的性能,因此在完成上述每道工序之后都需要烘干一次,使挥发性油墨及涂膜的氧化膜能迅速干燥且烘干产生的高温印涂废气经过净化后排放入大气。
[0004]经过处理后的印图废气的温度仍然较高,直接经废气管道排出,导致废气中的热能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造成了热能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减少废气中的热能浪费的可能,本申请提供一种印涂废气的余热回收机构。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印涂废气的余热回收机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印涂废气的余热回收机构,包括安装座以及供废气排除的管道,所述管道设置于安装架上,所述管道与安装架之间设置有用于回收废气中的热能的余热回收装置,所述余热回收装置包括进水管、出水管、余热回收管以及回收仓,所述回收仓的两端均与管道连通,所述进水管以及出水管均设置于回收仓上,所述进水管位于出水管的上方,所述进水管以及出水管之间设置有水池,所述进水管上设置有进水泵,所述余热回收管设置于回收仓中且均与进水管以及出水管连通。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废气从管道中输送,输送过程中将进水泵打开,使得水池中的冷水从进水管进入余热回收管中,废气中的热能在回收仓中与余热回收管的外壁接触,余热回收管中的水的温度上升,使得废气中的热能转移到余热回收管中的水中,再将废气从回收仓与管道连接的另一端导出,在回收仓中通过余热回收管将废气中的热能储存在水中,从而减少废气中的热能浪费的可能。
[0009]可选的,所述余热回收管包括水平管以及竖直管,所述竖直管以及水平管均设置于回收仓中,所述竖直管以及水平管均设置有多根,多根所述水平管与多根所述竖直管交错分布在回收仓中,所述进水管与最上端的水平管连通,所述出水管与最低端的水平管连通。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水池中的水从进水管进入余热回收管中时,水从最上端的水平管进入并向下流经竖直管以及各层水平管中,最终从最底层的水平管流出回收仓,多根水平管以及竖直管增大废气与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废气中的热能的回收率,减
少废气中的热能浪费的可能。
[0011]可选的,所述水平管与竖直管的外壁上均开设有螺旋状的凹槽,多根所述水平管与多根所述竖直杆之间均连通。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凹槽增大废气与水平管以及竖直管的外壁的接触面积,提高水平管以及竖直管内的水与废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废气中的热能浪费的可能。
[0013]可选的,所述回收仓的底端上设置有用于收集冷凝水的收集组件,所述收集组件包括收集管以及收集盒,所述回收仓的底端上开设有收集槽,所述收集管设置于回收仓的底端且与收集槽的尾端连接,所述收集盒设置于收集管的管口处。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废气在回收仓中冷却时与回收仓的内壁、竖直管以及水平管之间接触并凝结成冷凝水,冷凝水在回收仓的内壁以及竖直管以及水平管的管壁上向下滑落至收集槽中,再沿收集槽的底端的收集管滑落至收集盒中,将回收仓中的冷凝水清理掉,减少冷凝水堆积在回收仓中从而对废气中的热能回收的影响。
[0015]可选的,所述收集盒的内壁上凸出设置有多块沿收集盒内壁圆周均匀分布的卡块,所述收集管的外壁上开设有沿收集管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底端贯穿收集管的端面,所述第二滑槽的侧壁上开设有沿收集管的周向延伸的第二滑槽,所述卡块沿第一滑槽滑入后与第二滑槽在竖直方向上形成卡接。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收集盒中的冷凝水进行处理时,将收集盒上的卡块从收集管上的第二滑槽中滑出,并沿第一滑槽向下滑动收集盒,使得收集盒脱离收集管,便于对收集盒中的冷凝水进行收集和处理。
[0017]可选的,所述水池中设置有将水池分隔为储水池以及蓄水池两部分的分隔板,所述进水管远离回收仓的一端设置于出水池上,所述出水管远离回收仓的一端上设置于蓄水池上,所述蓄水池上设置有盖板。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从出水池经进水管流至竖直管以及水平管之中,再通过出水管流出至蓄水池中,再通过盖板将蓄水池的上端盖住,减少蓄水池中的热量通过蓄水池的上端口散失,从而减少热能的浪费。
[0019]可选的,所述盖板的一侧铰接于蓄水池的侧壁的上表面上,另一侧盖板与分隔板之间设置有用于开闭盖板的安装组件。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使用蓄水池中的热水时,通过安装组件带动盖板的一侧上升,盖板的另一侧与蓄水池的侧壁之间发生转动,从而便于取用蓄水池中的水。
[0021]可选的,所述安装组件包括卡接块以及把手,所述分隔板的上表面上开设有放置槽,所述卡接块设置于盖板朝向分隔板的一侧的表面上,所述盖板与分隔板的上表面接触时卡接块插接于放置槽中,所述把手设置于盖板背对卡接块的一端且位于盖板远离铰接轴的一侧上。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通过安装组件将盖板从蓄水池中的热水取出使用时,握住盖板上方的把手,并向上拉动使得卡接块从放置槽中脱离开来,使得盖板与蓄水池之间的铰接轴转动,便于盖板的开闭,盖板减少蓄水池中热水温度下降的速度。
[0023]可选的,所述放置槽的槽底开设有卡接槽,所述卡接槽中嵌设有磁块,所述卡接块与磁块磁接。
[00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接块插接在放置槽中时,卡接块的下表面与磁块之间
磁接,减少卡接块在放置槽中脱离放置槽的槽底的可能。
[0025]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6]1.在管道上安装余热回收装置,通过水池以及进水泵箱热于回收管中通过水,废气与余热回收管接触时使得水的温度升高,从而减少废气中的热能的浪费;
[0027]2.回收仓的底端安装收集组件,减少废气降温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堆积在回收仓中的可能,同时降低冷凝水滴落在地上的可能;
[0028]3.收集管与收集盒之间通过卡块与第一滑槽以及第二滑槽在竖直方向上卡接,便于收集盒的拆卸以及对冷凝水的收集和处理。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剖视图。
[0031]图3是图2中A处放大图。
[0032]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收集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0033]图5是图2中B处放大图。
[0034]附图标记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印涂废气的余热回收机构,包括安装架(1)以及供废气排出的管道(2),所述管道(2)设置于安装架(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2)与安装架(1)之间设置有用于回收废气中的热能的余热回收装置(3),所述余热回收装置(3)包括进水管(32)、出水管(31)、余热回收管(33)以及回收仓(34),所述回收仓(34)的两端均与管道(2)连通,所述进水管(32)以及出水管(31)均设置于回收仓(34)上,所述进水管(32)位于出水管(31)的上方,所述进水管(32)以及出水管(31)之间设置有水池(4),所述进水管(32)上设置有进水泵(321),所述余热回收管(33)均匀分布于回收仓(34)中且均与进水管(32)以及出水管(31)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印涂废气的余热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回收管(33)包括水平管(332)以及竖直管(331),所述竖直管(331)以及水平管(332)均设置于回收仓(34)中,所述竖直管(331)以及水平管(332)均设置有多层,每层所述水平管(332)以及竖直管(331)均设置有多根,多根所述水平管(332)与多根所述竖直管(331)交错分布在回收仓(34)中,所述进水管(32)与最上端的水平管(332)连通,所述出水管(31)与最底端的水平管(332)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印涂废气的余热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管(332)与竖直管(331)的外壁上均开设有螺旋状的凹槽(333),多根所述水平管(332)与多根所述竖直管(331)之间均相互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印涂废气的余热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仓(34)上设置有用于收集冷凝水的收集组件(5),所述收集组件(5)包括收集管(51)以及收集盒(52),所述回收仓(34)的内底壁上开设有收集槽(341),所述收集管(51)设置于回收仓(34)上并向下延伸,所述收集管(51)向上延伸并与收集槽(341)连通,所述收集盒(52)设置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炳奎沈筱丽杨轶晨陈刚良阮昊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金马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