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换热器、热管理系统和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20672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9: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间换热器、热管理系统和车辆,所述中间换热器包括本体、管道组件和调压阀,本体具有第一换热流道和第二换热流道,管道组件设于本体上且包括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连接在第一换热流道的两端,第一管道具有与供热通路可连通和断开的第一接口以及与压缩机的进口管路可连通和断开的第二接口,第二管道与电池换热器连通,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连接在第二换热流道的两端,第三管道与电池换热器连通,第四管道具有与供冷通路可连通和断开的第五接口,调压阀设于管道组件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中间换热器的制冷效果好,且不需要布置阀体连接管路,避免了管道断裂的风险,且整体布局简单化。整体布局简单化。整体布局简单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间换热器、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地,涉及一种中间换热器、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电动车中电池作为最重要的元件,为电动车行驶提供动力能源,因此对电池进行高效精确的热管理是非常重要。
[0003]相关技术中,带有中间换热器的电池直冷热管理系统可以针对电池温度进行精准控制,但是,相关技术中的电池直冷热管理系统的中间换热器、温度压力传感器、和调压阀都是单独的部件,各部件通过管道等方式连接,由于中间换热器与阀和温度压力传感器之间有较大的距离,经过调压阀后的汽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会在这一段距离发生流动状态的变化,如汽液分层,这样会影响制冷效果,另外管路等连接部件会导致整个组件重量较重,安装环境复杂,还使整个组件的抗振性较差,容易出现连接管断裂等现象,成本也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及不足,提供一种中间换热器,该中间换热器在主体上集成了管道组件,并在管道组件上设置了调压阀,由此,相较于传统的热管理系统将中间换热器和调压阀单独设置,并通过管道等方式连接,本申请的中间换热器的本体与调压阀距离近,经过调压阀后的汽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不会因流动距离过长而发生流动状态的变化,制冷效果好,且不需要布置连接管路,避免了管道断裂的风险,且整体布局简单化,抗振性能强,整体重量轻,成本低。
[0005]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中间换热器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具有第一换热流道和第二换热流道,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内的制冷剂与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内的制冷剂可换热;管道组件,所述管道组件设于所述本体上且包括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连接在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两端,所述第一管道具有与供热通路可连通和断开的第一接口以及与压缩机的进口管路可连通和断开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二管道具有与电池换热器连通的第三接口,所述第三管道和所述第四管道连接在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两端,所述第三管道具有与所述电池换热器连通的第四接口,所述第四管道具有与供冷通路可连通和断开的第五接口;调压阀,所述调压阀设于所述管道组件上,且所述调压阀可控制所述第二接口的打开和关闭,和/或所述调压阀可控制所述第四接口的打开和关闭。
[0006]本技术实施例的中间换热器,通过在本体上集成管道组件,管道组件用于与供热通路、供冷通路和电池换热器连通,用于控制各通路与管道组件的连通状态的调压阀直接设置在管道组件上,相较于传统的热管理系统将中间换热器和调压阀单独设置,并通过管道等方式连接,本申请的中间换热器的管道组件和调压阀直接装配在本体上,经过调压阀后的汽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不会因流动距离过长而发生流动状态的变化,制冷效果
好,且不需要布置连接管路,避免了管道断裂的风险,且整体布局简单化,抗振性能强,整体重量轻,成本低。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压阀包括第一调压阀和第二调压阀,所述第一调压阀设于所述第一管道上以控制所述第二接口的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二调压阀设于所述第三管道上以控制所述第四接口的打开和关闭。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换热器还包括第一温度压力传感器和第二温度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一管道上,所述第二温度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三管道上。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包括顶板、换热部和底板,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压设在所述换热部的上下两侧,所述换热部具有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和所述第二换热流道,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连通的第一流道接口和第二流道接口,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三管道和所述第四管道连通的第三流道接口和第四流道接口,所述第一流道接口、所述第二流道接口、所述第三流道接口和所述第四流道接口形成在所述顶板和/或所述底板上。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三管道均竖向设置,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沿所述第一管道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在所述第一管道的周壁上,且所述第二接口相对所述第一接口远离所述本体,所述第三接口布置在所述第三管道的周壁上,所述第一调压阀竖向配合在所述第一管道内,所述第二调压阀竖向配合在所述第三管道内。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流道接口和所述第四流道接口设置在所述顶板的一端,所述第二流道接口和所述第三流道接口设置在所述顶板的另一端。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流道接口和所述第二流道接口设置在所述顶板的一端,所述第三流道接口和所述第四流道接口设置在所述顶板的另一端。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流道接口与所述第二流道接口相对布置,所述第三流道接口与所述第四流道接口相对布置;或,在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流道接口与所述第三流道接口相对布置,所述第二流道接口与所述第四流道接口相对布置。
[0014]本技术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中间换热器。
[0015]本技术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通过采用上述中间换热器,换热部分(本体)与调压阀距离近,经过调压阀后的汽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不会因流动距离过长而发生流动状态的变化,制冷效果好,且不需要布置连接管路,避免了管道断裂的风险,且整体布局简单化,抗振性能强,整体重量轻,成本低。
[0016]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热管理系统。
[0017]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通过采用上述热管理系统,车辆性能好,重量轻。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中间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图1所示的中间换热器在电池冷却模式下的内部流路图。
[0020]图3是图1所示的中间换热器在电池加热模式下的内部流路图。
[0021]图4是图1所示的中间换热器在电池冷却模式下的流路示意图。
[0022]图5是图1所示的中间换热器在电池加热模式下的流路示意图。
[0023]图6是根据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中间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7是图6所示的中间换热器在电池冷却模式下的内部流路图。
[0025]图8是图6所示的中间换热器在电池加热模式下的内部流路图。
[0026]图9是图6所示的中间换热器在电池冷却模式下的流路示意图。
[0027]图10是图6所示的中间换热器在电池加热模式下的流路示意图。
[0028]图11是另一实施例的中间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12是图11所示的中间换热器在电池冷却模式下的内部流路图。
[0030]图13是图11所示的中间换热器在电池加热模式下的内部流路图。
[0031]图14是图11所示的中间换热器在电池冷却模式下的流路示意图。
[0032]图15是图11所示的中间换热器在电池加热模式下的流路示意图。
[0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间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具有第一换热流道和第二换热流道,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内的制冷剂与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内的制冷剂可换热;管道组件,所述管道组件设于所述本体上且包括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连接在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两端,所述第一管道具有与供热通路可连通和断开的第一接口以及与压缩机的进口管路可连通和断开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二管道具有与电池换热器连通的第三接口,所述第三管道和所述第四管道连接在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两端,所述第三管道具有与所述电池换热器连通的第四接口,所述第四管道具有与供冷通路可连通和断开的第五接口;调压阀,所述调压阀设于所述管道组件上,且所述调压阀可控制所述第二接口的打开和关闭,和/或所述调压阀可控制所述第四接口的打开和关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压阀包括第一调压阀和第二调压阀,所述第一调压阀设于所述第一管道上以控制所述第二接口的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二调压阀设于所述第三管道上以控制所述第四接口的打开和关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温度压力传感器和第二温度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一管道上,所述第二温度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三管道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间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顶板、换热部和底板,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压设在所述换热部的上下两侧,所述换热部具有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和所述第二换热流道,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连通的第一流道接口和第二流道接口,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军启朱润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