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创面可视化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19519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8: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创面可视化防护装置,此种防护装置可以实现将拉皮器的壳体进行固定,又能够兼顾负压引流装置的设置,实用性强。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和弹力带,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截面均呈弧形,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通过弹力带连接,在上壳体上开设有一窗口,窗口内设置有形状与窗口形状一致的固定框架,固定框架的一侧与窗口的内侧铰接,在固定框架上设有透明挡板,在窗口内还设置有定位芯架,定位芯架套装在窗口内,定位芯架能够在固定框架的推动下向下移动从而使定位芯架的下端紧压负压引流装置的生物半透明膜,上壳体的内侧设置有能够将拉皮器的壳体压在皮肤上的压片,固定框架和上壳体之间还设置有能够将固定框架进行固定的锁定机构。的锁定机构。的锁定机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创面可视化防护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防护装置
,特别是涉及一种创面可视化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皮肤伤口是人体较为常见的伤口之一,对于发生在人体皮肤的表皮或者浅层真皮的小而浅的伤口,一般采取让其自然愈合或采用创可贴等贴覆使其逐渐愈合的方式;但是,对于发生在人体皮肤的深层真皮的甚至深至皮下组织/软组织的大而深的裂口,这种裂口大多是由于意外刮伤、撕裂、或手术切开产生的深度伤口/创口,通常采取针线直接闭合伤口。但是部分伤口存在皮肤缺损不能直接拉拢闭合创面,这时往往需要使用皮瓣、减张切口来闭合,损伤大、花费高,给患者增加了很大的痛苦。
[0003]在创伤骨科领域,对于大的创面我们经常采用一种拉线技术,用缝线做多个位点缝合但不打死结,每天拉紧缝线,通过皮肤的自然扩张、使伤口/创口两侧的皮肤逐渐靠近、贴合最终闭合创面,在现有专利数据库中公开了一种拉皮器,申请号为:201610649833.X,包括壳体、棘轮、卡接部件、控制机构和缝合线,所述棘轮和卡接部件均封装至所述壳体内,所述控制机构的一部分封装至所述壳体内,所述棘轮和卡接部件均与控制机构相连接,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且所述壳体具有至少一个开孔,所述缝合线的两个线头均从所述开孔引入至壳体内且均固定连接在所述棘轮上,所述棘轮在控制结构的作用下带动所述缝合线并将所述缝合线从壳体外收回且卡绕在所述凹槽内,所述卡接部件在控制机构的作用下卡住棘轮。采用由棘轮、卡接部件以及控制机构等相互配合的结构设置,利用控制机构控制棘轮带动缝合线并将缝合线从壳体外收回且卡绕在壳体内,同时将缝合线卡绕在凹槽内防止缝合线脱离滑出,实现了可以准确掌握力度的逐渐拉合,拉合效果好、效率高,器件结构简单,容易操作,已经获得了临床上广泛的应用。在腿部伤口的使用时,需要用绷带将创口以及缝合线进行包裹,才能利于伤口的恢复。但是这样的方式就使得纱布将创口产生遮挡,无法看到创口情况,容易发生收拢器拉的过紧的情况,而且壳体会随意摆动,会硌到伤口皮肤,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并且,现有的技术还无法对伤口实施既皮肤牵引,又实现负压引流,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对此,本专利技术旨在于提供一种创面可视化防护装置,此种防护装置可以实现将拉皮器的壳体进行固定,又能够兼顾负压引流装置的设置,实用性强。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创面可视化防护装置,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和弹力带,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截面均呈弧形,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通过弹力带连接,在上壳体上开设有一窗口,窗口内设置有形状与窗口形状一致的固定框架,固定框架的一侧与窗口的内侧铰接,在固定框架上设有透明挡板,在窗口内还设置有定位芯架,定位芯架套装在窗口内,定位芯架能够在固定框架的推动下向下移动从而使定位芯架的下端紧压负压引流装置的生物半透明膜,上壳体
的内侧设置有能够将拉皮器的壳体压在皮肤上的压片,固定框架和上壳体之间还设置有能够将固定框架进行固定的锁定机构。
[000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08]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设置上、下壳体的结构,使得上壳体和下壳体能够分别位于腿部伤口的上下两侧,并且,通过压片的作用下能够将拉皮器的壳体压在腿上,从而使其固定,防止拉皮器壳体随意摆动,而定位芯架的设置则能够将负压引流装置的生物半透明膜也进行固定,防止其长时间使用产生松动进而漏气,减弱引流效果,因而本装置的使用能够在起到外部防护的同时,能够兼顾皮肤牵引和负压引流,实用性强,并且,通过窗口结构的设置,能够便于负压引流装置的更换,同时通过透明挡板的设置能够观察到内部伤口的恢复情况。
[0009]作为改进,上壳体位于窗口的上部位置开设有螺纹孔,螺纹孔内设置有螺栓,螺栓的下端与压片连接,螺栓的上端伸出于螺纹孔外,且其上具有旋拧部。
[0010]作为改进,压片为弧形的塑料片,压片的外侧上设置有橡胶垫。
[0011]作为改进,定位芯架包括框架主体和连接在框架主体下表面的压紧部,框架主体的横截面形状与窗口的横截面形状一致,窗口的侧面上设置有向内延伸的台阶,所述框架主体的边缘抵靠在台阶上,压紧部的下端从窗口内部向下伸出。
[0012]作为改进,框架主体的左右两侧面上分别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内设置有弹簧球柱塞,弹簧球柱塞的球体部分凸出于安装孔外部,所述窗口的侧壁上开设有有长条形的限位槽,所述弹簧球柱塞的球体部分插入到限位槽内且能够沿限位槽上下滑动。
[0013]作为改进,压紧部的下端面为波浪型。
[0014]作为改进,固定框架与窗口的横截面形状均为弧形。
[0015]作为改进,固定框架上开设有供透明挡板插入的插槽,插槽的横截面为T型,。
[0016]作为改进,弹力带的数量为四条,分别固定在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周。
[0017]作为改进,上壳体、下壳体的内侧面均设置有泡沫垫,在下壳体的内侧面上还设置有气囊,气囊连接有气管,气管连接有加压球。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创面可视化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创面可视化防护装置去除固定框架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上壳体的主视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上壳体的后视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固定框架的主视图。
[0023]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固定框架的左视图。
[0024]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固定框架的仰视图。
[0025]图中所示,1、上壳体,2、下壳体,3、弹力带,4、窗口,5、固定框架,6、定位芯架,7、压片,8、螺栓,9、橡胶垫,10、旋拧部,11、框架主体,12、压紧部,13、台阶,14、弹簧球柱塞,15、限位槽,16、插槽,17、泡沫垫,18、气囊,19、加压球,20、凹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另
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结构的形态只不过是例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并不限定于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结构,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具体参看附图1

7:一种创面可视化防护装置,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2和弹力带3,所述上壳体1和下壳体2的截面均呈弧形,上壳体1和下壳体2之间通过弹力带3连接,在上壳体1上开设有一窗口4,窗口4内设置有形状与窗口4形状一致的固定框架5,固定框架5的一侧与窗口4的内侧铰接,在固定框架5上设有透明挡板,在窗口4内还设置有定位芯架6,定位芯架6套装在窗口4内,定位芯架6能够在固定框架5的推动下向下移动从而使定位芯架6的下端紧压负压引流装置的生物半透明膜,上壳体1的内侧设置有能够将拉皮器的壳体压在皮肤上的压片7,固定框架5和上壳体1之间还设置有能够将固定框架5进行固定的锁定机构。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设置上、下壳体2的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创面可视化防护装置,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和弹力带,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截面均呈弧形,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通过弹力带连接,其特征在于:在上壳体上开设有一窗口,窗口内设置有形状与窗口形状一致的固定框架,固定框架的一侧与窗口的内侧铰接,在固定框架上设有透明挡板,在窗口内还设置有定位芯架,定位芯架套装在窗口内,定位芯架能够在固定框架的推动下向下移动从而使定位芯架的下端紧压负压引流装置的生物半透明膜,上壳体的内侧设置有能够将拉皮器的壳体压在皮肤上的压片,固定框架和上壳体之间还设置有能够将固定框架进行固定的锁定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创面可视化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位于窗口的上部位置开设有螺纹孔,螺纹孔内设置有螺栓,螺栓的下端与压片连接,螺栓的上端伸出于螺纹孔外,且其上具有旋拧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创面可视化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片为弧形的塑料片,压片的外侧上设置有橡胶垫。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创面可视化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芯架包括框架主体和连接在框架主体下表面的压紧部,框架主体的横截面形状与窗口的横截面形状一致,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窦美静李双成佟京昊郭浩余清文陈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