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RFID引导的轨道可视化巡检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19476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8: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RFID引导的轨道可视化巡检系统,由运载平台、成像模块、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控制模块、RFID阅读器、供电模块、数据处理服务器,以及道床上安置的RFID电子标签组成。采用数据比对方法用于轨道病害在线、离线检测,并采用RFID标签信息用于里程精准定位,根据RFID标签信息,引导数据比对中当前图像与背景图像对齐,确保了轨道可视化巡检系统可靠运行,避免了误匹配产生的累积误差蔓延问题。避免了误匹配产生的累积误差蔓延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RFID引导的轨道可视化巡检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巡检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RFID引导的轨道可视化巡检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视觉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轨道巡检
,将线阵摄像机和/或3D摄像机安装于轨道巡检平台底部,对轨道表面进行2D和/或3D成像,获取轨道表面2D和/或3D成像数据,可为轨道病害检测提供数据。
[0003]在获取轨道可视化数据后,再通过模式识别技术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以实现轨道病害可视化自动检测。
[0004]根据不同的用途,轨道可分为城市轨道(地铁)、大铁(有砟低速铁路)、高铁(无砟高速铁路)。这些轨道具有以下特点:其中,大铁、高铁,里程长,转弯半径大,线路平直性好,某一区段线路中扣件类型较少,拍摄的轨道表面可视化图像内容较为简单;城市轨道 (地铁),里程短、转弯半径大,线路状态复杂(施工标段多,导致存在多种扣件、轨枕、道床类型),使获取的轨道表面可视化图像内容非常复杂,给基于模式识别的轨道病害检测方法带来巨大挑战,因此,现有面向大铁、高铁研制的轨道表面可视化巡检系统,难以在城市轨道中推广使用,因线路情况的复杂,导致轨道病害检测率大幅降低。
[0005]数据比对方法可用于轨道可视化巡检,其基本原理是:先人工核对整个线路状态,确保线路中无病害;再对整个轨道进行可视化成像,获取整个轨道的图像数据,作为背景数据;检测时,采集轨道表面图像数据,通过数据比对方法,找到当前轨道相比建模阶段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区域中,就包含了轨道病害,再通过一些模式识别方法,比如分类方法,判定轨道病害类型。这里的图像数据,包括二维纹理图像和/或三维深度图像,已经二维与三维融合图像。
[0006]但是,因为整个轨道的里程较长,城市轨道一般都在40Km左右,按1m采集一幅图像计算,有40000幅图像,系统检测时,每一次的起点都不一样。在大量数据中实现数据比对方法的前提时,找到当前图像与背景图像的对应关系。
[0007]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拟采用下面的方法来解决:对采集的图像,沿轨道延伸方向,按轨枕或扣件为单位进行切割,建立轨枕或扣件序号,对所采集的图像进行管理,在数据比对的时候,直接根据轨枕或扣件序号,实现图像粗对齐,再通过图像匹配,实现精细对齐,采用数据比对实现轨道病害检测。
[0008]要实现上述基于数据比对的轨道病害可视化检测,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RFID引导的轨道可视化巡检系统,它的技术原理是:在线路上设置具有唯一ID的RFID标签,通过记录RFID标签的里程信息,利用RFID标签信息,用于采集图像数据定位,使基于数据比对的轨道病害检测方法可以顺利实施。

技术实现思路

[0009]针对无GPS条件下,采用数据比对方法实现轨道病害可视化巡检,所存在的、难以实现采集图像定位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RFID引导的轨道可视化巡检系统。
[0010]一种RFID引导的轨道可视化巡检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由运载平台、成像模块、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控制模块、RFID阅读器、供电模块、数据处理服务器,以及道床上安置的RFID电子标签组成;
[0011]所述成像模块,沿钢轨延伸方向,对轨道表面进行线扫描成像,获取轨道表面图像数据;
[0012]所述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为运载平台上的计算机,与成像模块通讯连接,用于成像数据采集、存储,并执行轨道病害在线检测;所述计算机上有可插拔硬盘,用于存储采集的轨道表面图像数据;
[0013]所述数据处理服务器,用于执行轨道病害离线检测,通过可插拔硬盘将采集的图像数据从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转移到数据处理服务器进行处理;
[0014]所述控制模块为嵌入式计算平台,产生线扫描成像控制脉冲信号输出到成像模块,与RFID 阅读器连接,获取RFID电子标签ID和信号强度;
[0015]所述供电模块为电池组或外部供电接口,供电模块与成像模块、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控制模块、RFID阅读器连接并供电;
[0016]所述RFID电子标签具有唯一ID,电子标签与RFID阅读器支持通信距离大于1m;
[0017]所述RFID电子标签的安装位置与里程关联;对于短里程轨道,号牌安装于进站、出站口,和/或百米标处;对于长里程轨道,按n公里间隔安装,n的取值范围为0.5

10;
[0018]所述巡检系统,预先采集轨道的RFID信息、轨道图像,并构建包含RFID信息的参考背景模型;在检测时,利用RFID信息引导,使当前采集图像与参考背景模型中背景图像对齐,再采用数据比对方法,检测轨道变化区域,以此实现轨道可视化病害快速、有效检测。
[0019]进一步地,所述成像系统由3个成像单元组成,分别位于两侧钢轨正上方、道床正上方; 3个成像单元通过视场拼接,对整个轨道进行扫描成像;所述成像单元包括:二维线阵成像单元或线结构光三维扫描单元或二维与三维融合成像单元;所述二维与三维融合成像单元是基于线结构光的3D摄像机,它通过计算线结构光中心线坐标和激光线反射系数,获取像素级对齐的二维与三维融合成像数据;所述成像模块固定于检测梁上,可挂载于轮式小车或巡检车或电客车或巡检机器人上;所述RFID阅读器安装于运载平台上,RFID阅读器天线斜朝向运载平台前方,与轨道平面成q角度,q的取值范围为10

60度;所述电子标签安装于左右两侧钢轨扣件区域连线上。
[0020]RFID阅读器将探测到的RFID信号强度和ID,传输到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将ID和当前成像脉冲数量序号k组成数据对<ID,k>,仅记录信号最强时刻的成像脉冲数量序号k,传输到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并保存为电子标签ID与成像脉冲数量序号映射表G0,G0中元素为: {<ID(0),k(0)>,...,<ID(m

1),k(m

1)>},m为电子标签的数量;所述成像脉冲数量序号k是输入到成像模块中的线扫描成像控制脉冲数量;所述成像脉冲生成方法包括:在巡检平台的车轮上安装光电编码器产生里程为a mm的线扫描光电脉冲信号,或采用测速单元对巡检平台运动速度进行测量后产生里程为a mm的线扫描成像脉冲信号,a的取值范围为1

4。
[0021]巡检系统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0022]第一步:基底数据采集
[0023]对拟检测的轨道,从起点到终点,采集整个线路图像数据、RFID电子标签ID,保存采集图像集X、电子标签ID与成像脉冲数量序号映射表G0;
[0024]第二步:数据建模
[0025]对采集图像集X进行处理,构建轨道参考背景模型M,具体步骤如下:
[0026]第2.1步:沿钢轨延伸方向,以扣件为单位对采集图像集X中图像进行切割,使切割图像中、沿钢轨纵向只包含一排扣件;从线路起点开始,对切割图像进行编号,编号序列为 U=[0,1,...,v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RFID引导的轨道可视化巡检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由运载平台、成像模块、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控制模块、RFID阅读器、供电模块、数据处理服务器,以及道床上安置的RFID电子标签组成;所述成像模块,沿钢轨延伸方向,对轨道表面进行线扫描成像,获取轨道表面图像数据;所述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为运载平台上的计算机,与成像模块通讯连接,用于成像数据采集、存储,并执行轨道病害在线检测;所述计算机上有可插拔硬盘,用于存储采集的轨道表面图像数据;所述数据处理服务器,用于执行轨道病害离线检测,通过可插拔硬盘将采集的图像数据从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转移到数据处理服务器进行处理;所述控制模块为嵌入式计算平台,产生线扫描成像控制脉冲信号输出到成像模块,与RFID阅读器连接,获取RFID电子标签ID和信号强度;所述供电模块为电池组或外部供电接口,供电模块与成像模块、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控制模块、RFID阅读器连接并供电;所述RFID电子标签具有唯一ID,电子标签与RFID阅读器支持通信距离大于1m;所述RFID电子标签的安装位置与里程关联;对于短里程轨道,号牌安装于进站、出站口,和/或百米标处;对于长里程轨道,按n公里间隔安装,n的取值范围为0.5

10;所述巡检系统,预先采集轨道的RFID信息、轨道图像,并构建包含RFID信息的参考背景模型;在检测时,利用RFID信息引导,使当前采集图像与参考背景模型中背景图像对齐,再采用数据比对方法,检测轨道变化区域,以此实现轨道可视化病害快速、有效检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RFID引导的轨道可视化巡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系统由3个成像单元组成,分别位于两侧钢轨正上方、道床正上方;3个成像单元通过视场拼接,对整个轨道进行扫描成像;所述成像单元包括:二维线阵成像单元或线结构光三维扫描单元或二维与三维融合成像单元;所述二维与三维融合成像单元是基于线结构光的3D摄像机,它通过计算线结构光中心线坐标和激光线反射系数,获取像素级对齐的二维与三维融合成像数据;所述成像模块固定于检测梁上,可挂载于轮式小车或巡检车或电客车或巡检机器人上;所述RFID阅读器安装于运载平台上,RFID阅读器天线斜朝向运载平台前方,与轨道平面成q角度,q的取值范围为10

60度;所述电子标签安装于左右两侧钢轨扣件区域连线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RFID引导的轨道可视化巡检系统,其特征在于,RFID阅读器将探测到的RFID信号强度和ID,传输到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将ID和当前成像脉冲数量序号k组成数据对&lt;ID,k&gt;,仅记录信号最强时刻的成像脉冲数量序号k,传输到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并保存为电子标签ID与成像脉冲数量序号映射表G0,G0中元素为:{&lt;ID(0),k(0)&gt;,...,&lt;ID(m

1),k(m

1)&gt;},m为电子标签的数量;所述成像脉冲数量序号k是输入到成像模块中的线扫描成像控制脉冲数量;所述成像脉冲生成方法包括:在巡检平台的车轮上安装光电编码器产生里程为a mm的线扫描光电脉冲信号,或采用测速单元对巡检平台运动速度进行测量后产生里程为a mm的线扫描成像脉冲信号,a的取值范围为1

4。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所述的一种RFID引导的轨道可视化巡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巡检系统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第一步:基底数据采集对拟检测的轨道,从起点到终点,采集整个线路图像数据、RFID电子标签ID,保存采集图像集X、电子标签ID与成像脉冲数量序号映射表G0;第二步:数据建模对采集图像集X进行处理,构建轨道参考背景模型M,具体步骤如下:第2.1步:沿钢轨延伸方向,以扣件为单位对采集图像集X中图像进行切割,使切割图像中、沿钢轨纵向只包含一排扣件;从线路起点开始,对切割图像进行编号,编号序列为U=[0,1,...,v

1],v为切割图像总数量,切割图像集命名为参考背景图像集B;第2.2步:依次从电子标签ID与成像脉冲数量序号映射表G0中取出&lt;ID(i),k(i)&gt;,根据k(i)计算出每一个ID(i)对应的采集图像序号u,u=mod(k(i)/h),其中h为采集图像高度,mod表示取整,i为G0中元素序号,取值范围为0~m

1;构建&lt;ID(i),u(i)&gt;数据对,存储为电子标签ID与参考背景图像集映射表G1,G1中元素为:{&lt;ID(0),u(0)&gt;,...,&lt;ID(m

1),u(m

1)&gt;};第2.3步:依次从电子标签ID与参考背景图像集映射表G1取出&lt;ID(i),u(i)&gt;,从参考背景图像集B,取出序号为u(i)的参考背景图像b(u(i)),采用模式识别方法在参考背景图像b中进行电子标签检测,并将电子标签在图像中的位置p(x1,y1,x2,y2),与&lt;ID(i),u(i)&gt;组合,形成新的元素:&lt;ID(i),u(i),p&gt;,存储为电子标签ID与参考背景图像集映射表G2,G2中元素为:{&lt;ID(0),u(0),p(0)&gt;,...,&lt;ID(m

1),u(m

1),p(m

1)&gt;},其中,(x1,y1)是电子标签外接矩形左顶点图像坐标,(x2,y2)是电子标签外接矩形右下顶点图像坐标;第2.4步:遍历参考背景图像集B中所有图像,进行语义标注;标注内容包括:钢轨、道床、水沟、轨枕、扣件弹条、扣件螺栓或螺帽、轨距片、信号设备、线缆、钢轨鱼尾板、钢轨接头、钢轨鱼尾板螺栓、道岔连接螺栓、可动心轨、尖轨区域;并将标记区域进行标号,存储为与参考背景图像相同大小的标记图像f;完成所有背景图像标注,得到标注图像集F;第2.5步:记录参考背景图像集B、标注图像集F、电子标签ID与参考背景图像集映射表G2,作为参考背景模型M;第三步:在线检测巡检系统经起点到终点,根据RFID信息引导,搜索、匹配参考背景图像,采用数据比对方法检测轨道变化区域,根据标记图像判定病害类型,并记录轨道变化区域检测结果,具体步骤如下:第3.1步:轨道可视化巡检系统,从检测轨道的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兰伟毛宏军张荣川林青梁鑫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精视华耀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